第三十四章 进入军委、政治局2
1974年到来了。十冬腊月,天寒地冻。**一伙人却一点儿也不闲着。1月12日,**和王洪写信给**,建议转发他们所炮制的“批林批孔”材料。**批准后,中央将此材料于1月18日转发全国。
1月24、25两日,正值春节假期,**不经中央同意,在首都体育馆擅自召开两次万人“批林批孔”动员大会。在会上,“革”大将迟群、谢静宜发表煽动性演说,大肆吹捧**,攻击诬蔑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姚元等也不时趁机插话,对参加会议的周恩来、叶剑英进行突然袭击。
两次批判大会后,**以个人名义,给一些军队单位写信、送材料,还派人到部队煽动“夺权”。与此同时,**还给国务院一些下属单位写信、送材料,煽动“批判”。**没有任何政府和军队的职务,她是要借“批判”这个工具,把手伸到政府和军队,制造声势,以便批周,进而夺权。
2月,**亲自出题,让她的“御用”写作班子,北大、清华的“梁效”(也就是“两校”)撰写《孔丘其人》,露骨放肆地攻击周恩来。
2月16日,**在与其党羽开会时叫嚣说,现在党内“有很大的儒”,重点要批“现在的儒”。
2月8日,王洪、张春桥在一次会上公然攻击军队,说:解放军总参谋部右得不能再右了,对总政治部可以夺权,后勤部垮得越彻底越好。3月5日,**、张春桥又召集军队一些人开会,**狂妄地叫嚣:“就要整一整军队”,并亲自派人到军队“放火烧荒”,夺取全军化工作的领导权。
**等人煽动的新一轮运动,严重破坏了刚刚趋于稳定的局势。帮派分子到处揪斗老干部,拉山头,打派仗。许多地方“战火”重燃,生产下降,工作瘫痪,经济再次遭到破坏。
在这种形势下,周恩来、叶剑英等人,与“革”动乱势力展开了短兵相接的尖锐斗争。
1974年1月31日,周恩来主持政治局会,在叶剑英、邓小平等人支持下,坚持对军队系统不搞“四大”的问题做了布置。4月份,国务院还就扭转生产下降、不要成立造反派性质的组织和制止混乱局势下发了一系列的件和指示。
在**召开“批林批孔”万人大会后,叶剑英愤然将会上迟群、谢静宜的讲话送**看。
**看到,**他们的确闹得太不成样子了。如果继续下去,事态必然扩大,这是**所不愿意看到的。必须对**他们加以节制。
2月15日,**在叶剑英给他的信上批示:“现在,形而上学猖獗,片面性。”“小谢、迟群讲话有缺点,不宜向下发。”**还批评他们:“有意见要在政治局讨论,印成件发下去,要以中央的名义,不要用个人的名义,比如也不要以我的名义,我是从来不送什么材料的。”**还扣发了**等准备在全国播放的1月25日大会录音带。
**要求见见**。3月20日,**给**写信,批评道:“不见还好些。过去多年同你谈的,你有好些不执行,多见何益?有马列书在,有我的书在,你就是不研究。我重病在身,八十一了,也不体谅。你有特权,我死了,看你怎么办?你也是个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的人。请你考虑。”
可以看得出,对于**,**的心里充满了烦恼,但更多的,则是忧虑。**对于**的感情是复杂的。早年,**不让**过问政事。发动“革”时,他起用了**。对于**的顽劣本性,**知之甚深。但毕竟,**是他的妻子。纵有千种不满、万般责备,**对**,还是保护和有所倚重的。他可以不见**,可以批评**,可以节制**,但是,对于包括**在内的他的家人,他的心中,总是存有一份任何外人所替代不了的依眷和信任。这种依眷信任之情,越到晚年,越加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