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更现实些
清晨天微亮,张彧穿上宽松的破旧衣服,拿出长棍,在院子里演练起枪法,臂力和身高不够,他慢慢一式接一式地演练。
沈秋阳迷糊醒来,听院子里有奇怪声音,客房窗户是糊着窗纸的,听得很清楚。
声音不断,沈秋阳坐起来,披着外衣开房间门一条缝向外一看,瞬间瞪大眼睛,他合上门回炕前,穿上衣服。
听到动静,凌江睁开眼,看纸窗外的天色说:“还早,急着起来做什么?”。
沈秋阳激动说:“张彧在院子里练武,耍着长棍虎虎生威”。
练武?凌江马上清醒,静听外面的声音,悠悠穿起衣服。
张彧慢速度演练一套枪法下来,微微出汗。
见张彧停下来,沈秋阳跑近,脸上惊奇:“张彧,你这棍法真好,能教给别人吗?”。
擦下额头,张彧说:“这是红缨枪枪法,不是棍法,教是可以教,只是你学拳法更合适,我会一套拳法,可以教给你”,他看向凌江:“你如果想学,也可以学”。
现在打仗不同,学红缨枪法没多大用,如果沈秋阳去当兵,学拳更合适,就算现在军队主要武器是枪支大炮,军营好像有体能训练,也有练拳。
沈秋阳马上说:“我学!”,至于张彧说他不合适练红缨枪法,没放心里,合适练拳就练拳。
凌江摇头说:“学是能学,但没法练,耗体力就是耗粮食”,刚刚他看了,张彧练的枪法有模有样,在某些个动作,棍子带着风,不是耍花招,拳法想来也不会差,至于他和什么人学,没必要去深究。
张彧放下长棍,打起拳法,打前面三式停下说:“这套拳法十二式,刚刚是前三式”。
自家粮食够吃,沈秋阳眼亮晶晶:“我跟你学,哎,张彧,要交学费吗?”。
张彧说:“不用,别人教我,我也没给学费,只要你爷爷奶奶同意,我就教你”,救那人一命,学费自然不用给。
他才刚想起,沈秋阳说过他爷爷奶奶不同意他去当兵。
沈秋阳兴奋叫:“放心,他们肯定同意,张彧,我以后天天和你一起上学放学,扛粮食来住你家”,早上一起练武。
凌江看他说:“中午你还是和你爷爷奶奶商量过再说”。
他明白张彧的意思,自己学不用问家人,沈秋阳要经过家长同意,是顾虑沈爷爷沈奶奶不让沈秋阳去当兵,怕他学了拳法,和家里冲突加剧。
沈秋阳信心满满:“我爷爷奶奶会同意!”。
张彧捡起长棍说:“洗脸吃饭上学”。
早饭是玉米碎粥和烙二合面的肉馅饼,满满的一大盆,张彧和沈秋阳吃得香,一个接一个吃,凌江心里顾虑多,吃得慢。
张彧明白他的想法说:“凌江,放心吃到饱,我家粮食够,分粮后,我在村里换粮比较容易”。
虽然吃不饱,有些人家用钱,就会卖出一些粮食,张彧和大家透过风,自己粮食不够吃,谁想卖就扛来,价格和市价一样。
虽然现在还没人拿来换钱,但每年到年底,是说亲订亲,娶媳妇的时候,需要钱的自然会来换。
扛去黑市卖,有风险不说,十斤十几斤地卖,麻烦事多,还不如扛来和自己换,安全省事。
凌江听了张彧的话,吃饭速度稍加快,家里和封家换了不少玉米红薯,还是不太敢放开肚子吃,奶奶常说过日子要细水长流,精打细算,心累。
吃完早饭,三人一起去上学,到公社,沈秋阳和凌江回家拿书包,两人到教室早读时间已过一半,也没人管。
下午沈秋阳来上课,蔫头蔫脑,转身趴在张彧课桌上:“我爷爷同意我学拳,我奶奶不同意,两人还吵一架”。
张彧和凌江不好劝他什么话,如果沈秋阳下定决心去当兵,学拳法自然更好,有能力职位升得快,还有…说更现实些,能力越强,遇事的时候活命的机会就越高。
下午认真上两节课,放学后和沈凌两人分开,张彧来到卖水缸陶罐的门市部,山大爷架着牛车在对面,他走过去说:“山大爷,我进门市去买水缸,一会我和你挥手你就架牛车过去”。
山大爷黝黑的脸皱起来,笑说:“行”。
张彧走进门市部:“张大姐,我来买两个小水缸,三个粮缸,几个腌咸菜的小瓮,几个小罐”。
张大姐吃惊问:“小同学怎么买这么多?”。
张彧微笑说:“昨天搬家,家里什么都没有”。
分家搬家啊,那倒是,张大姐说:“行,我给你挑,是装上对面的牛车吧?”。
“是,谢张大姐”。
“……”。
张大姐帮忙挑好,张彧付钱,向对面挥挥手,山大爷把牛车转过来,张彧把水缸粮缸搬上牛车,小瓮小罐摞在缸里,用麻绳绑。
山大爷看铁蛋买这么些东西,开口问:“铁蛋,怎么买这么多?”。
张彧绑着麻绳说:“都是有用的,家里缺”,他麻利绑好说:“行了,山大爷,可以走了”,山大爷全名赵里山,和两个半大的孙子相依为命,过日子非常俭省。
牛车启动,张彧和柜台里张大姐挥下手,跟牛车后面回去。
到了家,牛车停大门口,张彧把缸罐搬到院子里,和山大爷说:“山大爷,等我一下”,说着来到东厢最里间,开锁进去,拿个小小竹篮,抓两把干蘑菇放进去,出来门口,把两角钱和小竹篮给山大爷:“蘑菇我晒得多,山大爷拿回去和菜一起煮,添个味”。
张彧的好意山大爷没有推辞,接过说:“多谢了”。
“慢走”。
张彧回房间放了书包,搬两个小水缸到后院猪圈里,猪过年后才养,猪圈是空的,也干净。
挑几担水倒进小水缸里,各倒半缸水,倒进适量石灰,用小木棍搅匀,一个缸里放进多张兔皮,一个放野羊皮和两张狍子皮,他用棍子戳戳,将皮子都按压下去,盖上竹篾盖子。
“咯咯”,听到鸡叫声,张彧从猪圈里出来,看向鸡圈里的木头方形两层鸡笼,里面有两只母鸡,亲娘速度挺快,这就换到两只母鸡。
刚回到前面,叶昆刚好来找他,他把人迎进堂屋坐下,边给他冲茶,边说:“你又早下工”。
叶昆嗤笑:“不下工也是在摸鱼,浪费时间”,这个时候上工一天,摸鱼半天。
“茶”,张彧冲两杯淡茶,一人一杯,倒不是他不舍得放茶叶,这个时候肚子空空,喝浓茶,肚子更难受。
叶昆喝两口热茶说:“我昨天看过你家后院,看见从猪圈右边到墙根,有块长空地,你要不要建个小暖棚?冬天种点小青菜吃”。
冬天到春天时间比较长,记忆中吃的菜是大白菜,土豆,白萝卜,咸菜,量还很少,过年后就没有,年后到野菜出来的那段时间,没有菜吃。
张彧心动,问叶昆:“暖棚怎么建?”。
见他意动,叶昆说:“很容易,猪圈侧面一面墙,和后墙右墙围成三面,你只要在前面围用茅草围起来,顶上去买白色厚塑料布或者白色油布覆盖固定住,就是个小暖棚,种一些耐寒的小青菜没问题,最冷的时候在里面烧两个火盆就行”。
张彧想了想,觉得这个方法可行性很高,问他:“白色厚塑料布哪里有卖?”。
叶昆尴尬笑:“这边,我也不清楚哪里可以买到”,他希望张彧做成,冬天能换到一点绿的吃。
张彧明白他想法,没觉得什么,说:“我试着找找看,星期日一早我和同学进山,你和贺知文要不要一起?”。
叶昆听了高兴,说:“当然要!最近进山的人多,我想去,没人愿意带”。
当晚吃完饭,有两个妇女上门,想托张彧买上海布料,想让他先垫上钱。
张彧听了,和她们说:“我不会给你们垫上,你们真想买就拿钱拿白面来,我负责转达,费心费力,一分也没拿你们的”,让自己垫钱垫白面,想得挺美。
一个妇女语气不满:“铁蛋,我们钱只是一时不凑手,你有钱先帮忙垫着,之后慢慢还你,怎么不行了”,可以分几年慢慢还,又不是不还。
女人的心思很好猜,张彧冷眼看她:“不怎么,钱不凑手,让你男人扛粮食来换,我下午买的粮缸空****的”。
另一个妇女勉强笑说:“铁蛋,家里粮食都不够吃,不能随便换出去”。
张彧继续冷眼:“你也知道粮食不够吃,我家只我娘一人挣工分,更不够吃,昨天还用了一百多斤粮食,手里的钱是准备换粮食,不能随便用,给你们垫上,我家粮食吃完,去你们家吃饭吗?”。
两个妇女灰溜溜回去,两人走后,张彧想了想,拿上手电筒去建设常玩的地方找他,和他说:“最近你帮留意一下村里流言,和我有关的去和我说一声”。
张建设和小伙伴玩得兴奋,微喘气,听了问:“三哥,谁惹你了?”。
张彧用手电照上他的脸说:“没有,这么大个,还玩小孩游戏,今天怎么没去我家?”。
张建设苦着脸说:“奶奶今天坐堂屋门口骂人,骂了整整一天,除了你和大娘,所有人都骂,我爹叫我暂时不上你家”。
张彧说:“没事,你尽管来,你回去和你爹说,你奶奶真可能得了疯病,让他和二叔送去市三医院检查看看,有病早治,没钱就去找你五叔要”。
张建设吓一跳:“三哥,你说真的?”,再真不过,张彧说:“正常人没有那样骂人的”。
张建设:“有,赵大良奶奶骂街骂一整天”,骂一天都不见累,太厉害。
“她也不正常”。
“是吗?”。
“是的!”,张彧语气斩钉截铁。
次日上午课间时间,张彧问凌江和沈秋阳厚白塑料布和白油布的消息。
沈秋阳说:“这个我不知道”。
凌江说:“我也不清楚,不过我可以写信去县里问亲戚”。
张彧说:“那麻烦你写信帮忙问问,邮费信封我给你”。
凌江笑说:“这倒不用,我自己来”。
“行吧”,倒不用算太清楚。
沈秋阳问张彧:“你找这两样做什么?”。
张彧小声把搭暖棚的事说了,凌江听了有些担忧,小小声说:“之前种什么菜种多少棵还有规定,你小心些”。
张彧和沈秋阳都觉得这规定很不合理,不过都识趣地没说什么,暖棚张彧还想搭,谁举报他,不让他过安稳的日子,他就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