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41节:第四节 关于农村第二步经济改革与农业发展战略的讨论(15)

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目前,以牧为主的道路在中国无法走通;在将来,以牧为主的道路也不可取"。

"中国农业的正确发展道路,仍然应该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丁声俊:《以牧为主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2期;《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仍然是第一件大事》,《光明日报》1981年1月17日。

"粮食不仅是人类生存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是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且在发展农业上,它还是发展畜牧业、林业和多种经营的支柱,是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前提,因此,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在农业发展战略中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刘志澄、李远铸、孙启佑、张月蓉、周礼:《关于粮食在我国的战略地位和发展前景》,《农业技术经济》1983年第1期。

"我国的农业,在没有出现革命性的突破以前,还得用极大的努力去搞粮食生产"。

骆子程:《关于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3期。

他们的具体论点是:(1)"所谓'大粮食',究其含义,就是食品。

食品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互相代替,但各种食品的重要性实际上是不相等的。

对于人类免除饥饿讲,粮食的效率是最高的。

"朱道华:《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探讨》,《经济研究》1983年第4期。

"在我国,粮食仍是人们的主食。

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还只能以粮食为主,辅之以肉、蛋、奶、菜等副食。

因此,根据我国国情,要优先考虑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生产还是第一位的事情。

"秦边:《对"大粮食""大农业"观点的不同看法》,《文汇报》1981年11月28日。

(2)"在农林牧副渔中,粮食居五业之首,是多种经营的基础,只有抓好了粮食,在不与粮食争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发展其他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才有可能。

否则会两败俱伤,一无所得。

"同上。

可以说,粮食生产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直接制约着多种经营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在农业各个生产部门的相互关系上,存在着两个客观规律:第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多部门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并存;第二,多部门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生产部门的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多部门经营,各生产部门发展到多大规模,以及以什么部门为主,采取什么样的生产结构,不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由粮食生产的发展水平,即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所决定的。

我国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应该是,种植业占2/3,畜牧业占1/3,林业应占土地总面积的30%,乡镇工业产值占农村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实现这一农业生产结构的前提条件是全国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800市斤;严瑞珍:《试论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间的相关关系》,《经济研究》1981年第7期。

③没有雄厚的粮食基础,也无法改变食物构成,因为发展畜牧业,要消耗大量的粮食。

所谓动物性食物,都是由粮食和其他植物性原料转化而来的。

发达国家的情况表明,在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植物性食物为辅的食物构成中,粮食的耗用量不是减少,而是大大增加了。

目前在我国,大力发展畜牧业不具备任何条件,大幅度提高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是不可能的。

方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经济研究》1980年第3期;《从农业的发展史中学到的》,《农村问题论坛》1983年第9期;席桂生、赵铁城:《我国发展农业的战略重点应放在哪里?》,《红旗》1981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