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35节:第四节 关于农村第二步经济改革与农业发展战略的讨论(9)

(七)综合配套治理论

有人认为,我国农业的问题绝不是单纯的生产关系调整或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也不仅仅是增加投入或改革管理体制的问题,靠单味药方治不好中国农业的痼疾。只有在认清国情的基础上,采取配套改革和综合治理措施,从微观经济机制和宏观经济环境上进行改革,同时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指引下,用产业政策来指导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这样才能使农业保持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有人强调,要使农村改革摆脱困境,农村经济关系走入正轨,就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摆正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改革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既要摒弃那种仅靠逻辑推理抽象演绎来设计改革方案的改革推进论、脱离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体制改革决定论、脱离实际照抄照搬完全排斥国家干预的市场机制引入论,也要摒弃那种脱离改革的单纯经济发展论。吴凌:《中国农业问题的症结与出路》,《农村经济与社会》1989年第5期;闵耀良:《试论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12期。

四、农村经济的第二步改革

(一)目标、内容和任务

1.认为农村经济第二步改革最主要的任务是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比较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使生产与需求能够相互适应,不产生大的矛盾。杜润生:《农村第二步改革建立市场调节要配套》,《农民日报》1986年7月21日。持有类似观点的人认为,如果说农村第一步改革是把农村的生产经营单位变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使生产组织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那么第二步改革则是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创造适宜于商品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和市场体系。王贵宸:《农村第二步改革将是超出农民自身范围的外部环境的改革》,《理论信息报》1987年8月17日。

2.认为农村经济第二步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要使资金、技术、资源、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都流动起来,用最佳的方式组合起来,也就是要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生产。吴象:《农村形势两议》,《暸望》1986年第35期。有人认为,现在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阻力已经不在所有制形式方面,而是来自历史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所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之趋向合理,是紧接第一步改革成功之后,形势发展对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是生产要素进一步在宏观的重新组合方面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李欣广:《农业产业结构与产业分布的合理化是第二步改革的目标》,《农业经济问题》198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