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34节:第四节 关于农村第二步经济改革与农业发展战略的讨论(8)

(五)走出二元结构论

有人认为,要解决农业进一步发展问题,光依靠农业内部的调整改革是无法办到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农业之外,它有赖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走出二元经济结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脱离国民经济整体和社会整体来求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自然经济的思维方式。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非农产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没有非农产业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就不能获得根本解决,农村土地-劳动力的比率就不可能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就不可能扩大,先进科学技术就不可能被广泛采用,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就会遇到根本性的限制,农业的商品生产和农业内部的积累能力就不可能迅速发展和提高,农村的自给性和封闭性就不可能减弱和消除,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就不可能广泛发展,农民和农村就不可能富裕和繁荣。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面临的各种老大难问题,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光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做文章是断然不够的,而且可以说是没有抓住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质和规律,搞错了大方向。

就农业谈农业势必遇到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如继续提高农副产品价格与照顾各方面利益的矛盾,增加对农业投入与国家财力有限的矛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土地之间的矛盾,等等。

这主要是由于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打破工农、城乡之间利益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所致。

所以,要使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唯一的选择,就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

农业发展迟滞、后劲不足的根本解决,有赖于二元经济转化的成功和国民经济宏观环境的改善,这将是一个复杂的艰巨的长期过程。

不能期望农业发展问题通过某项或某几项改革就会一蹴而就。

因此,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考,重要的不是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的具体设计,而是对我国双重二元结构(城乡二元与农村二元)发展转化长期过程的把握。

唐仁健:《走出"二元",我国农业摆脱困境的惟一选择》,《经济学周报》1988年3月20日;李亨章:《论双重二元结构与农业发展》,《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2期;陈锡文:《农业大发展的契机是城市改革的成功》,《理论信息报》1988年12月26日。

(六)工农协调发展论

有人认为,农业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执行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战略。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我国农业问题的实质,是我国现实的农业生产水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承担工业发展速度、国家建设规模和人民消费水平,归根到底是农业这个基础有多大承载能力的问题。

农业问题集中反映在相对集中的工业与绝对分散的农业的矛盾,迅速发展的工业与缓慢发展的农业的矛盾,现代化生产的工业与手工劳动的农业的矛盾。

也就是说,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工业及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与农业商品生产落后之间的矛盾。

因此,要使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修修补补不能奏效,必须从根本上调整工农业利益关系,改变重工业倾斜战略,执行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战略,把工业农业放在同等地位,矫正长期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的扭曲,矫正工农业发展的失衡,从而使工农业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共同增长。

梁秀峰:《对我国农业问题的再认识》,《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4期;牛若峰:《我国农业阶段性波动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关系》,《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