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44节: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创新和深刻内涵(2)

当时中国的现实状况是,不仅生产力不发达,而且长期形成的僵化体制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

在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中,强调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主张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排斥商品经济,否认价值规律,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则充满了资本主义因素,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

这些错误的传统观念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每当中国的改革面临转折关头,总会有人挑起一场姓"社"姓"资"的争论。

我们党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任务,这是对于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突破。

随着中国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经济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与苏联东欧国家以休克疗法和全面私有化为特征的快速经济转型不同,中国的经济转轨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营造了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在所有制结构上,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不断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要素配置状况,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从而造就了中国的产业成长和经济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创造了连续30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从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

温家宝总理于2007年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

"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2007年2月27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这些观点将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认识又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