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45节: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创新和深刻内涵(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论断是对中国国情所作出的总体性、根本性的判断,它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

我们党对于这个基本国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到了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并从这一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分析,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终于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曾经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忽视了中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采取了一系列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过分强调"一大二公三纯",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严重脱节,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对社会基本矛盾的错误判断,阶级斗争论甚嚣尘上,最终导致了"**"的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既揭示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又阐明了中国目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对中国国情最简明、最准确的概括。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认识

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归结为五个方面,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的社会,转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的阶段;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党的十五大报告将它扩展到九个方面: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国家;由人口素质较低的国家,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由低收入国家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国家;地区经济文化差距将会逐步缩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将比较成熟和完善;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认识,已经从经济发展、体制完善、民族复兴,扩展到了促进科教文卫、协调区域发展、提高人民收入、建设精神文明,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初级阶段基本特征和发展进程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