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43节: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创新和深刻内涵(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创新和深刻内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拓展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僵化的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相继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

但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不同,这些国家并不是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是无一例外地从生产力并不发达的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由于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者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特殊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争相效仿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准模式,苏联体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对于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急于求成的思想影响,许多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或者只适合于某种特殊历史条件的东西,被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东西,反而被当做"资本主义因素"加以反对。

由此而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尽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开展过改革,探索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新模式。

但由于固守传统的错误观念,这些国家的改革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终导致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发生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我们党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深刻地认识到,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此,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前提出发,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