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20节:第四节 逐渐形成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理论(3)

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学界进一步从比较优势研究转向竞争优势研究。

有的文章认为,单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单纯依据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企图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出口导向,就会跌入"比较利益陷阱",长期下去将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比较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

为适应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从以比较优势为导向转向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实为必然的选择。

参见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王子先:《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国际贸易》2000年第1期。

在这期间,王建还提出了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大循环"理论。

他认为,我国经济是发达的重工业与落后的农业并存,对内优先发展农业、轻工业,对外引进外资和发展制造业出口的战略,都不能带动我国经济长期较快地发展。

要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必须走国际大循环的道路,即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换取外汇,为重工业发展取得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再用重工业发展后积累的资金返回来支持农业,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沟通农业和重工业的循环关系,达到消除我国"二元结构"偏差的目标。

参见王建《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经济日报》1988年1月5日。

这一观点,对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 书客网 ShuKe.Com ]关于外资理论。

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突出成绩是大量引进外资,加速经济增长和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3.2万家,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7754.2亿美元。

200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24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7万家。

至2008年,我国已连续16年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大规模引进外资,吸引着经济学家研究的兴趣。

关于引进外资的积极作用,从大量文献中,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认为外资对促进就业增加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认为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明显,大大加快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没有实证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挤出"了有效益的国内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资本共同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四是带进了全新的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

"总体上,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见世界银行《中国利用外资的前景和战略》,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