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21节:第四节 逐渐形成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理论(4)

有的论著还把利用外资与经济全球化潮流相联系。认为进入21世纪,中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中国要"综合考虑作为投资东道国和投资母国之间的利益均衡,考虑商品流动和要素流动之间的利益均衡,考虑保护国内市场和推动别国开放市场之间的利益均衡,以更积极和主动的姿态参与多边谈判,借助多边规则,平衡各方利益"。 "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参见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如何处理好引进外资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也是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核心是保护民族工业。有的文章指出,国内市场保护,最终是靠企业家,不是靠行政力量。更重要的是,如何来保护民族工业,一定要靠符合国际惯例的办法而不靠行政办法来保护。要使民族工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特殊的被保护者。要从开放角度和积极态度支持适当保护,而不是从关门的消极的角度搞民族工业的保护。参见王林生、裴长洪等《在扩大开放中如何有效地保护民族工业讨论》,《光明日报》1996年6月27日。

有的文章提出,利用外资,从理论范式看主要包括发展经济学的一整套贸易-资金理论,如双缺口理论、跨国公司理论、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和产业转移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外资进入中国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提供了理论研究范式,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依据。参见张平《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创新》,载张卓元主编《中国经济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经济学界的共识是,采取逐步放开的方式,先放开经常账户项目,资本账户项目放开需慎重。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那时起,人民币开始逐步升值。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看,此前,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到2008年年底,变为1美元兑换6.83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21%。到2008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1946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近几年,经济学界对于如何使庞大的外汇储备保值增值,更好地发挥外汇储备作用,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国策。有的文章对对外开放理论做出以下概括:摒弃封闭半封闭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由内向经济转向外向经济;探索开放过程中的"渐进式道路",即通过发展经济特区开始进行空间推移的渐进式开放;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以开放促进体制改革和完善,推动政府行为规范,构造经济行政管理新体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引进外资,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走出去"包括对外投资等。在对外开放理论推动下,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放推行了"进口替代"的内向型战略,到了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外贸体制改革,外资、外企、外汇、涉外税收和法律法规等改革,推进了全面外向型经济发展。1994年扩大对外开放后,中国开始实施"出口导向"的外向型战略,并取得了巨大的效益。这一战略转型把中国经济和体制带入一个新阶段。从此,"中国的奇迹"越来越让世人瞩目。文章还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已表明,打破旧体制和形成新体制需要开放的推动,没有开放的推动,旧体制的打破是困难的,因为开放给了新体制以"增量"的回报,成为打破旧体制的连续的力量。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是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率的、能在竞争中立足于世界的新经济体制,因此也就需要一个开放的体制,而不是一个封闭的体制,它要吸收人类的先进文明,并与其他国家进行竞争,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也会在国际市场上(包括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上)出现一种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竞争"情况,出现外部冲击,产生风险,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因此在开放问题上以我为主是大国开放的重要战略,这种战略能够降低国际化带来的风险。参见张平《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创新》,载张卓元主编《中国经济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