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9节:第四节 逐渐形成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理论(2)

在对外开放初期,社会各界一直有争论。

邓小平旗帜鲜明地阐明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1984年,邓小平说:"我们在制定对内经济搞活这个方针的同时,还提出对外经济开放。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又说:"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

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

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这也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 邓小平:《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9页。

针对引进外资是否值得的争论,邓小平于1992年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说:"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

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是要赚一些钱。

但是,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

因此,'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功实践的鼓舞和邓小平一系列倡导对外开放的鼓励下,我国经济学界积极展开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学界首先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在对外贸易中的适用性进行探索。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发表的打头文章,就是由袁文祺等撰写的《国际分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一文袁文祺、戴伦彰、王林生:《国际分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号。

,该文从理论上论证了发展对外贸易包括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可以取得比较利益,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些学者支持或持有类似上述观点。

参见季崇威《应用比较成本论指导我国对外贸易》,《外贸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3期;陈琦伟:《比较利益论的科学内核》,《世界经济》198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