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8节:第四节 逐渐形成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理论(1)

第四节 逐渐形成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理论

理论经济学的第四大进展:探索国民经济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互相结合,逐步形成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理论。

1979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学界关于对外经济问题研究甚少,几乎是空白地带。那时,一般是重复斯大林1952年发表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的"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理论",即一个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个是社会主义世界市场。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中,社会主义各国可以依靠相互间的互助合作,实现经济的发展,"不需要从资本主义国家输入商品"。尽管在具体做法上没有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教条,但对外贸易特别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等对外经济关系很不发达,处于半封闭状态。

1979年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工作实践中,对外开放最先的两大举措是:1979年7月,中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5月16日,又决定将特区命名为"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特区经济发展以吸引外资为主,产品主要外销,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如企业所得税为15%),有更大的管理自主权。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发挥着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此后,中国对外开放由东到西,由来料加工放开制造业到逐步放开服务业等,发展为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中国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有两件标志性事件要专门说一下。一个是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重大举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表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已大胆地走进国际市场竞争的舞台。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过程中,许多人忧心忡忡,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许多产业会受到很大冲击,弊大于利。但入世8年多实践表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利大于弊,原来的许多担心都没有出现。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外汇储备等的增速都有所加快。而且,开放促进了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一大批同市场经济一般规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得以废止和修正。许多产业和企业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另一个是从2005年以后,中国从着重"引进来"到重视"走出去",以便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2005年,我国主要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已由1990年的5%,提高到50%左右,资源"瓶颈"制约突出;同时,不少产品生产能力过剩,要到国际市场找出路。从此更加重视"走出去"对外投资,寻找资源和市场。到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已达750亿美元。其中2005年123亿美元,2006年176亿美元。在2006年对外投资中,投资于采矿业的占近一半。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249亿美元,2008年进一步提高到407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已达2万亿美元,占世界第一位,完全有条件更好地"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