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7节:第三节 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8)

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会不会违背劳动价值论?这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问题。

还在1998年,就有经济学家指出,按要素分配并不违背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指商品价值由人的活劳动创造,它涉及的是生产领域,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如何分配,它涉及的是分配领域,根本不涉及价值是如何创造的。

萨伊的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是要素创造价值,而我们所说的要素参与分配,并不涉及要素创造价值,而是指要素在形成财富中的作用。

参见黄泰岩《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国经济问题》1998年第9期。

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是有关分配问题讨论的第二个热点。

1993年,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此前1986年,年轻经济学家周为民、卢中原就提出了这一主张,周为民、卢中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向繁荣的权衡》,《经济研究》1986年第2期。

但未引起讨论热潮。

1993年,中央《决定》确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后,一直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党的历次重要文件都重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在这12年期间,可以说,经济学界主流观点是认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先把蛋糕做大,然后再考虑如何把做大的蛋糕合理地分配。

进入21世纪后,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扩大,基尼系数已突破0.4的警戒线,经济学界逐渐有人写文章主张放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改为效率与公平并重。

从党的文件看,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开始,已不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直到现在。

但经济学家中则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仍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晓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不能改变》,《经济研究资料》2003年第12期。

另一种则认为应放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改为效率与公平并重。

于祖尧:《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个人收入分配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刘国光:《不能迷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经济研究资料》2003年第10期。

我个人认为,在改革初期,为了在分配方面打破平均主义,尽快把国民经济这块蛋糕做大,提出和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对的,必要的。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居民收入分配政策需更加注重公平,遏制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趋势,应择机放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而实行效率与公平兼顾、大体同等重视的原则,以利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参见张卓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靠深化改革立论》,《经济研究》2001年第7期。

当然,这个问题有必要继续深入讨论。

除以上两个问题外,经济学家们还对我国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特别是基尼系数问题、库兹涅兹倒U形曲线是否适用于中国以及社会保障理论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出版了王春正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版)、赵人伟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经济改革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陈宗胜等《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中国发生两极分化了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