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6节:第三节 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7)

3.顾准等提出劳动报酬与企业的经营成果相联系的观点。顾准认为,"使劳动者的物质报酬与企业盈亏发生程度极为密切的联系","实行经济核算制,就有可能利用价格与工资率,调节劳动者的报酬。"顾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经济研究》1957年第3期。1962年,施修霖也提出应"按企业的综合经营效果提取奖金。"施修霖:《关于企业奖励制度的若干问题》,《大公报》1962年5月14日。

4.李云提出计件工资是按劳分配的好形式。他说,计件工资"比起计时工资来,计件工资有把按劳分配的原则表现得直接、简单、明了,因而也为群众懂得的特点","计件工资最能体现同工同酬","按劳分配这个原则本身就意味着分配要根据劳动的结果,那就不能责怪计件工资太按劳分配了。"李云:《对计件工资的一些看法》,《经济研究》1959年第5期。

5.乌家培提出实行按劳分配就要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他说,"工作人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社会生产的发展,是按劳分配规律的基本特点之一。按劳分配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直接决定了物质利益原则。""对这个原则运用得越好越充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也表现得越大越明显。为了创造条件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消灭物质利益原则,必须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充分利用和大力发展物质利益原则。"乌家培:《略论物质利益原则的性质》,《经济研究》1959年第8期。

最后,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至1978年的两年间,中国经济学界在理论上拨乱反正是从按劳分配问题着手进行的。从1977年4月至1978年11月的一年多时间里,在于光远的主持和推动下,我国经济学界举行了四次按劳分配问题理论讨论会。其中第一、第二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揭发批判"四人帮"极"左"的反动谬论,肃清他们诋毁按劳分配的流毒和影响。其他两次除继续批判"四人帮"谬论外,还对按劳分配的性质、对象、形式等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参见经济研究编辑部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回顾与展望》,经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381-383页。

(二)改革开放以后关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问题的讨论

1979年改革开放后,在分配理论方面最大突破是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除了要实行按劳分配以外,还要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最早提出按要素分配的是谷书堂和蔡继明教授。他们于1988年就提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观点。参见谷书堂、蔡继明《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载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理论纵横》上篇,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又发表在《经济学家》1989年第2期。当时有一些经济学家不赞成他们的观点,展开过相当热烈的讨论。但不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逐步被党的文件确认。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重申了上述方针,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