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5节:第三节 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6)

围绕着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了股份制理论、现代公司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国有资产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现代产权理论、混合经济理论、垄断与竞争理论、市场主体

平等竞争理论等。参见张卓元、郑海航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的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刘小玄著《奠定中国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革命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吕政、金碚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一系列企业理论创新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国有企业治理水平的提高。

二、分配理论研究

关于分配理论,分前30年和后30年两部分论述。

(一)新中国成立头30年关于按劳分配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按劳分配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学界研讨的一个热点。1959年全国第一次经济理论讨论会,第一主题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另一主题就是按劳分配和计件工资问题。当时主流的观点是肯定按劳分配和计件工资,肯定物质利益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纠正1958年张春桥发表文章张春桥:《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解放》1958年第6期。《人民日报》1958年10月13日**。否定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影响。从那以后至"**"前,经济学界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1.1962年,沈志远提出按劳分配具有相对稳定性,按劳分配、物质利益原则同"政治挂帅"不矛盾的观点,指出,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内,"按劳分配制度势必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巩固和发展的过程。""片面地强调政治挂帅而忽视群众的物质利益,也会影响群众的积极性……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本身就是'政治挂帅'的一个重要方面。反之,若不重视'按劳分配'原则,不重视群众的物质利益,那个'政治挂帅'就会落空。"沈志远:《关于按劳分配的几个问题》,《文汇报》1962年8月30日。

2.王学文提出劳动力部分私有决定了要实行按劳分配的观点。他说,"在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之中,带有部分的劳动(对象在生产物中的劳动)个人所有制的因素。这种所有制的存在,是由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及资产阶级式的权利的残余的存在所决定的。既然有部分劳动个人所有制因素的存在,社会为了承认这种所有者的所有权,就要以全民所有的消费品与个人所有的劳动相交换。"王学文:《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关系与价值规律》,《经济研究》195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