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道变革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

第一章 转型社会中的风险与基层社会矛盾_三、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多重意义

三、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多重意义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而加强党的群众工作、实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创新,抓手在哪里?或者说,着眼点和突破口在哪里?应该说,在于科学看待并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因此,我们要加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始终着眼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把协调利益关系、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作为加强党的群众工作、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

第一,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可以得民心、顺民意,加强党组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在建立之初,就把人民解放和民族富强作为自己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首要的问题去看待、去解决,这是30多年来我国能够取得改革发展重大成就的一条根本性原因。近年来,无论是人们对于工资“被增长”的调侃,还是对于国企高管年薪的关注,或是对于“三公”消费的指责,无不反映出人们对于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和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无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是为了实践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原则,是为了兑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际行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实践证明,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党的执政水平正面临着来多方面的严峻考验,只有极大地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强化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意识,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同度,才能进一步夯实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

第二,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可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获取巨大社会效益。由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各种人民内部具体矛盾会不可避免地、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

,成为影响社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当前社会事业、民生建设整体上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层面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逐年增多,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社保、收入分配、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热点领域不断积聚矛盾纠纷的“负能量”,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埋下了隐患和威胁。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当前利益,确保社会良性运行、平安有序。从另一个角度讲,及时尽早地化解社会矛盾,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人民加强对政府的信任和理解,并且免受境内外敌对势力、邪教势力和社会恶势力的蛊惑煽动,从而促进和谐因素的增长,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扼杀在摇篮中。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实现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发展。

第三,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社会矛盾的化解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而社会的稳定和谐又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效率优先的做法使得“有钱阶层”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亟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触动到部分个人、团体的既得利益,而这些既得利益者很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主动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将化解社会矛盾的“关口”前移,可以使全面深化改革内在的动力和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出来。

第四,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有助于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完善。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导致了一些具体的法律和政策往往跟不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存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和不统一之处。在解决基层社会矛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逐渐认识到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及时地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就可以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进程。

第五,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可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

洁性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近年来,在党的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情况。一些党员干部在维护群众权益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高高在上”,制定的政策措施脱离群众,甚至与群众的实际利益相抵触,引发群众的不满;有的党员干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各种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现象严重;少数党员和干部封建特权思想严重,工作作风粗暴,服务意识欠缺,办事效率低下,甚至动不动就推卸责任,使党和政府关注群众疾苦、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走样变形、打折减效等。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化解社会矛盾是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党组织和政府在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还可以更好地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准确把握社会矛盾发展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科学有效地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客观上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党的干部能够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中,更有效地处理好广大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具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在涉及民生等重大事项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环节中,站在社会公共利益和最大多数群众合法权益的立场,公正、有效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探求和完善从根本上清除侵害群众权益现象的长效机制,使维权要求与维权实绩的统一获得机制性保障,并产生明显的社会效应。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也是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利益格局不断改变、利益矛盾不断化解的过程。社会原有的利益格局必然被改变,新的社会利益关系处于重新调整与组合之中,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但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忌讳讨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利益群体、利益分化的问题,强调利益的一致,疏漏具体利益、现实利益的区分。因此,如何正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利益分化,如何协调与整合利益冲突,实现利益调整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之间的和谐并进,便成为转型期加强党的群众工作、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