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道变革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

第一章 转型社会中的风险与基层社会矛盾_四、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根本目的

四、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根本目的

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发展进步。“和谐”的涵义是协调、温和、和缓、谦和、讲和、媾和、和平、和气、和衷共济、互助合作等。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调和,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而达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谐;如果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冲突,达不到平衡,也就无所谓和谐。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就作出了“和谐即最美”的界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最终实现社会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和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我们所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必然要求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均等、分配的合理、利益的均衡,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各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在其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必须努力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社会和谐和社会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社会矛盾的和谐社会是不存在的。矛盾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是旧民主主义时期的两对主要矛盾。今天,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和谐却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当社会矛盾得到解决,社会就会呈现出暂时的和谐。加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社会矛盾解决了,新的社会矛盾就会出现。社会要进步,要和谐,就意味着要不断地打破旧的和谐,形成新的和谐。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不排除少量的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唯物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螺旋式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并不断被化解的持续过程。社会矛盾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存在于各个时代,只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缓解,不能完全消灭,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无差别的、大一统的社会,更不是消灭了一切矛盾和问题的社会。相反,正确处理好社会矛盾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和谐是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最终归属,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发现矛盾,积极地解决矛盾,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总之,我们主动、有效地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最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发展,创造生机勃勃又有秩序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换言之,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为重要的看待和处理矛盾的崭新思路。我们应摒弃那种简单粗暴的用斗争来处理矛盾的办法,而应该用“和谐”的办法去解决矛盾和问题,而不是人为让一些矛盾“被和谐”掉。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基层社会矛盾的增多,对当前的政府和社会来说可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社会的个别领域、地域的社会矛盾的表达渠道不够畅通,矛盾的解决机制不够健全;同时它也可能表明我们的政府在化解矛盾冲突、调解群体利益的能力不够或者对存在的隐患不够**;当然它还可能造成非理性的情绪在不同的群体间酝酿、传递、激化,进而引发较为强烈的社会动荡,对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另一方面,人民内部矛盾的凸显,却如双刃剑一样,也具有正功能。因为,它告诉了我们,我们的社会在某些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社会机体出现了某些病变,进而给我们指明了下一步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完善。比如,劳资矛盾凸显引发了全社会对劳动政策的关注,使劳动政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同时,矛盾事件还可以释放出社会上一些不满的情绪,担当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因为对待矛盾和冲突堵不如疏,不能强制的掩盖、压制,而应让它适时地显现、表达出来。而群体性事件恰恰在这点上可以对社会矛盾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防止出现跨地区、跨行业的全局性危机甚至社会动荡,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因此,我们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积极作为,既要深刻认识到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不利因素及其原因所在,又要积极主动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促进社会和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