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做人 智慧做事

第10辑 成功改善思维的定势与行动的僵化8

一下子,舆论大哗,克林顿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支持率骤然下跌。克林顿眼看就要被这起桃色新闻断送掉自己的政治前途,重蹈哈特的覆辙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克林顿当然不会甘于失败,但是,抵赖和辩解是无效的,甚至还可能把自己的“丑闻”越搞越臭。于是,他与妻子希拉里采取了常人少见的方式,接受专题采访。

就这样,他们夫妻出现在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专题采访中,只见希拉里紧紧依偎在克林顿身边。在采访过程中,克林顿坦率地承认自己也曾经做过错事,婚姻有过一段痛苦的时期,但现在他和妻子恩爱如初。他强调,美国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经济问题,而不是捕风捉影。他坦诚道,他该讲的都讲了,其余的由美国公众去评论。

电视上,克林顿坦诚的语言和愧疚的表情,再加上希拉里紧紧依偎在克林顿身边,表现出恩爱有加的情感,竟然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克林顿成功了。

电视采访后,克林顿在民意测验中的支持率又开始回升,并且一直遥遥领先于布什,终于因“祸”得福,成为美国历史上第42届总统。

在面临桃色新闻的突然袭击时,克林顿懊悔与慌乱了一阵后,便又镇定自若。他在环境对他极其不利的情况下,采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没有对桃色新闻给予辩解和抵赖,而是在电视采访中,坦诚地表露自己的婚恋感情,展现他们夫妇的恩爱有加。这就消除了选民的疑虑,赢得了民众的支持。

似乎克林顿的一生永远都与绯闻联系在一起,当然,我们学习的是他处理复杂问题的聪慧所在,与他的绯闻事件不应混为一谈。

○卓别林巧改标题免侵权

1938年12月,英国的幽默大师卓别林,写了一个讽刺德国法西斯头目——希特勒的电影剧本《独裁者》。为了能够得到这个剧本的拍摄合同,好几家电影公司争先恐后踏上卓别林的家门,经过一阵子的讨价还价,卓别林决定将剧本交给一家电影公司拍摄,并同该公司订立了合同。

第二年春天,影片按原计划准备开拍了。卓别林带着演员前往外地拍摄外景。可是,正在工作紧张的当儿,有一个叫派拉蒙的电影公司忽然向卓别林写信说,《独裁者》的题目原是他们的专利品,因为他们有过一个剧本,题目就叫《独裁者》。卓别林感到事情节外生枝,有点棘手,便派人前去跟他们谈判。可谈来谈去,对方却坚持不肯退让,非要将剧本的拍摄权交给他们,否则决不罢休。

于是,卓别林决定亲自上门,同他们好好商量一下。可是派拉蒙公司却坚持,如果卓别林不肯出让拍摄权,又要借用《独裁者》这个题目的话,就必须交付2万5千美元的转让费,否则就要以侵犯版权罪向法院提出诉讼。见硬的不行,软也不是,卓别林大为恼火,可又一时想不出什么良策来对付。过了几天,卓别林突然灵感爆发,机智地在《独裁者》前面添了一个字,使得派拉蒙公司想勒索2万5千美元的计划顿时化为泡影。

原来,卓别林就是在《独裁者》前面添了一个“大”字。按卓别林的解释,那部电影的题目加了“大”字,成了《大独裁者》,两者之间有了质的区别,可就不再是派拉蒙公司剧本所谓的一般独裁者了,更加谈不上侵犯专利权了。

卓别林的电影《独裁者》侵犯了别人的冠名权,但他采取退为进的策略,把片名改为《大独裁者》,这不但避开了版权,还收到更为强烈的讽刺效果。

事实正是如此,我们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头脑要灵活多变,不要一根筋地执拗下去。

世间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好的事情可以变成坏的事情,坏的事情也可以变成好的事情。

○爱迪生聚光救母

爱迪生一生中有1000多项发明。可是这位“发明大王”,只在小学里读过3年书就失学了,他是在当过教师的母亲的指导下自学成才的。爱迪生11岁那年的一天傍晚,回到家时,见妈妈躺在**,床头点着一只蜡烛,床边站着一位医生。爱迪生扑到妈妈身上问:“妈妈,您哪儿不舒服呀?”

医生说:“你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最好马上动手术。”

爱迪生家里很穷,哪里住得起医院呀?妈妈请求就在这里为她动手术。

善良的医生同意了,但天越来越黑,医生只得说:“现在房间里太暗了,我开刀时看不清楚。”

妈妈说:“那么就等明天天亮以后再说吧。”

医生说:“等到明天,你的病就危险了!”

爱迪生叫道:“医生,您就开刀吧,我拿着蜡烛为您照亮。”

医生摇摇头说:“不行,要是蜡烛油滴在伤口上就麻烦了。再说,靠几根蜡烛,光线还是不够亮。”

爱迪生想,要是能把光线聚合到一起该多好啊!想到这里,他忽然眼前一亮:“有办法啦!”他把大衣柜的镜子拆下来,又到小伙伴家里借了三面大镜子及一些蜡烛、油灯。他把这些镜子和蜡烛、油灯放在床四周,调整好,使镜子里反射出来的光聚合在一起,这样,光线就既充足又柔和了。医生望着这个奇异的“手术室”,惊呆了。

手术做得非常顺利。妈妈也得救了。

创造力和灵活的思维方式是发明家不可或缺的。如果只按照常规思维来做事,则很难成为发明家。

有时,创造力可以改变难以挽回的败局,这正是创新思维的伟大之处。

○找茬取签名

朱塞佩·威尔第是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一天,他乘坐的那趟火车停靠在一个小站。而这个小站的站长是一个极其崇拜威尔第的人。站长想借此机会与这位难以接近的音乐大师说几句话,并弄到他的亲笔签名。为了达到目的,站长想出了一个主意。

火车到站后,站长提出要查票。威尔第把票递给了他,他查完票后,开始与威尔第的对话:

——这个车厢比较脏,您不觉得讨厌吗?

——哪来的话?在这趟车上我再也找不出一块比这里更干净的地方了。

——就算这样,您也不该把脚踩在对面的座位上呀!一个有教养的人决不应该这么做。

——您是不是把我看做没有教养的人了?

——对,正是这样。

——哼!这简直太过分了!请把您的意见本拿来!

站长马上把自己预先准备好的签名簿拿了出来。威尔第在签名簿上奋笔疾书了自己的意见。这时站长觉得“阴谋”得逞,马上讲明了自己的意图,并请音乐大师原谅,威尔第听了后,乐呵呵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你会认为你与大师级的人物之间的距离是天上地下吗?故事中的这个小站长绝对给我们上了这样生动的一课,即想接触你所喜爱或尊敬的那些人物,多动动脑筋,一切都不成问题。

有时候,直截了当要求对方做某事,对方不一定会答应,绕一个弯,采取迂回的方法,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探照灯的“掩护”

二战后期,在盟军攻打柏林的战役中,一天晚上,苏军必须趁黑夜向德军发起进攻。

夜晚本来是偷袭的好时机,可是那天夜里,偏偏月光很好,在月光之下,出击很难做到不被对方察觉。

苏军元帅朱可夫思索了很久,猛然想到一个主意,并立即发出指示:将全军所有的大探照灯都集中起来。

在向德军发起进攻时,苏军的140台大探照灯同时射向德军阵地。极强的灯光把隐蔽在防御工事里的德军照得睁不开眼,什么也看不见,只能挨打而无法还击。苏军很快便取得了胜利。

一切事物都依赖于一定内外部条件,其中的某个重要条件一旦颠倒,事物也必将发生相应的改变,因而可对事物依存的条件用逆向思维加以改变,从而另辟蹊径,想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