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做人 智慧做事

第9辑 微妙处理冲突中的危急与尴尬9

乾隆听他说得合情合理,只好说:“就恕你无罪,前面带路便是。”

路上,乾隆说道:“大和尚,今日朕躬上山,你能不能把我比上一比?”

圆智闻言,暗自思忖:“这可不好比。要比得不好,全寺恐怕都会遭受灭顶之灾。”他忽然灵机一动,笑着说:“万岁爷上山,可有一比:好比佛爷带你登天,一步更比一步高!”

乾隆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圆智自比佛爷,上风被他占了,可又无可指责,只好暂时作罢。

他们一进天王殿,正见弥勒佛喜眉笑脸地朝外而坐。乾隆的点子又出来了,他指着弥勒佛问圆智:“请问大和尚,他为何而笑?”

圆智答道:“启禀圣上:他是笑贫僧命乖运蹇,身入空门,终日青灯木鱼,碌碌无为。

乾隆一听,心中暗想:“这下子可有空子可钻了!”马上诘问圆智:“他也在对我笑,照你说,他也在笑我碌碌无为了?”

圆智见乾隆咄咄逼人,连忙回答说:“哪里哪里,佛爷对不同人的笑有不同的意义。他对万岁爷迎面而笑,是笑您为万民操心,以国事为重,不像凡夫俗子,气量狭窄,笑里藏刀!”

这一席话弄得乾隆哭笑不得,圆智明明是在骂自己,可又不好发作,只好又忍了。

乾隆离寺时,圆智送他下山。当走到山腰时,乾隆想起了上山之事,就又想难一难圆智,便说:“我上山时,你说我是一步更比一步高,现在我下山了,你可怎样说呢?”

乾隆说完,得意地瞅着圆智,心里想:上山是爬高,好比;下山是落低,看你怎么比!

谁知圆智稍思片刻,即从容答道:“如今又好比如来佛爷带万岁下山,后头更比前头高啊!”

乾隆听罢,不禁对圆智的聪明机智产生了一股敬佩之情。

乾隆多次想使圆智难堪,却没想到每次都被圆智的妙答解除了。他的对答充分显示了圆智大师的机智聪明。

如果有人故意要跟你过不去,给你制造种种麻烦时,你千万不要生气,大动肝火,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只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结果二虎相斗,两败俱伤。所以此时你既不能感情用事大发雷霆,也不能张口结舌,无所适从,惟一的办法是:头脑冷静,控制情绪,运用机智灵活的办事技巧,特别是以你的应变术去对付潜在的危机。当你处在窘迫中时,大的方向是必须明辨事理,说话得当;从实际出发,视情况而定,有什么情况就采取什么行动。既要解决难题,又要让双方都满意。

○妙索报酬

英国画家、雕塑家威廉·霍格思(1697—1764)受邀为一个其貌不扬的资本家画像,讲好酬劳是6000美元。

霍格思坦率的写实笔调使资本家看到肖像后,阴沉着脸说:“我是听人们说你的画技高明,才选中你来画的。你怎么画得一点也不像我?”

霍格思很气愤,为了画这幅肖像画,他花费了好几天的精力,而且画得确实很像。资本家说不像,只是一种无理的挑剔。霍格思据理力争,但资本家拒绝支付6000元的报酬,并假惺惺地说:“你的画技虽然不高,但也付出了一些劳动,我用600元买下,算是对你的一点补偿吧!”

霍格思拒绝了。

不久,霍格思把这幅肖像公开展出,并题名为《贼》。资本家听说后,气急败坏,打电话向他提出抗议。

“这与你有什么关系呢?”霍格思平静地答道,“你不是说,那幅画根本不是你吗?”

资本家哑口无言,只好以高出原定报酬一倍的价格买下了那幅画。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你遭受别人的不公正对待的时候,应当抓住对方思维上的破绽,反戈一击,那么所有的虚伪和阴谋都会不攻自破。

○临危不乱

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1842—1921),俄国著名革命家和地理学家,无政府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无政府**”的创始人。因为他父亲是俄国世袭亲王,他被人称为是“无政府王子”,但他抛弃了贵族继承权。克鲁泡特金一生公正无私,胸怀坦荡,从不计较权力和物质利益,受到许多人的敬佩。

1872年他旅行去维也纳。在那里他购买了许多革命书籍和社会主义报纸的合订本。这些书报在俄国是根本见不到的,而革命者偏偏又极其需要它。

克鲁泡特金决心无论如何要将这些书报带回俄国。当时这些东西对俄国来说是绝对禁止的,绝不可能通过海关带进俄国。

可是,克鲁泡特金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将这些书报带回俄国。于是,他找到在波兰和俄国边境做走私生意的犹太人,决定托他们把这些违禁读物偷偷运进俄国境内。

克鲁泡特金事先来到约定好的俄国车站,等候帮他运书的犹太人。约定的时间终于到了,克鲁泡特金心里十分紧张,因为沙俄的宪兵在站台上来回巡视,只要一看见可疑的人或可疑的行李就会走过去搜查。克鲁泡特金心想,我那包书籍包装那么大,弄不好就会引起车站宪兵的注意和怀疑,以致前功尽弃。他忐忑不安地等候在站台上。

不一会儿,克鲁泡特金看见那个帮他偷运的犹太人化装成一个搬运工从一列货车上抬下一大包行李,向他走了过来。但是以此同时,巡逻的宪兵也注意到了搬运工扛着的大包裹,眼睛警惕地盯着前面的两个人,向他们俩这边慢慢地踱了过来。此时,“搬运工”冲着克鲁泡特金大声喊叫:“殿下,殿下,这是你的行李,我为你拿来了!”

宪兵见搬运工毫不在意自己在旁边,还高声大喊没有任何心虚的迹象,同时,又听见他在喊“殿下”,于是怀疑立即打消,不再向前走,又转身踱了回去。

原来,“搬运工”大喊大叫正是为了让宪兵听见,他还故意杜撰出一个“殿下”来,也是说给宪兵听的。就这样,彼得·克鲁泡特金的革命书籍和社会主义报纸的合订本安全地到达了俄国境内。

??

人们做违法事时,大都心情紧张,并会反映到脸色和言谈举止中。因此检查者常通过“察言观色””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违法者。而聪明的人往往越在这时越理直气壮、从容自然、像平常一样,毫无心虚地掩饰避人之态。这反而使检查者完全放松警惕,打消怀疑,从而蒙混过关。

故事中聪明的犹太人深知这其中的道理,善于随机应变,越是紧要关头越是临危不乱、从容镇定,从而使沙俄宪兵打消怀疑,使自己和革命书籍平安脱险。

○打圆场

陈树屏(1862—1923),字建侯,号介庵,晚年号戒安,凉泉乡人。有急智和快才,善于用几句话解开人们的纠纷,人称他“片语解纷”

清朝末年,张之洞任湖北省督抚,谭继询任湖北省抚军,二人关系不和,水火不容。陈树屏任江厦知县,是他们的下属,虽经常感到左右为难,却常能左右逢源、巧妙处理,哪头都不得罪。

有一天,陈树屏在黄鹤楼宴请张、谭二人及其他官员。闲谈中,座客里有人谈到江面宽窄问题。谭继询说是五里三分,张之洞却故意抬杠说是七里三分,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丢自己的面子,宴席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陈树屏知道两位大人是在借题发挥,没事找事,心里虽很不满,但作为主人,既不能得罪上司,又不能扫了众人的兴。

于是,他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辞谦虚地说:“以卑职所知,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时便是五里三分。督抚大人是指涨潮而言,而抚军大人是指落潮而言。所以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这有何可怀疑的呢?”

张之洞和谭继询本来就是信口胡说,只是由于互不相让才下不了台阶,听了陈树屏这个有趣的圆场,自然无话可说了。

众人一起拍掌大笑,争论便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