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做人 智慧做事

第9辑 微妙处理冲突中的危急与尴尬10

有时候几句得体的话,能化解一场无意义的争吵,从而使争论双方皆大欢喜,也给自己铺下一条更宽阔的道路。陈树屏巧妙且得体的言词,既解了围又使双方都有面子。这种赞赏就充分考虑了听者的心理和当时的境况。

人都难免遇到尴尬或下不来台的时候,那时我们心中多么渴望有人会出面解围,或伸出援手帮我们一把,如果那样,我们又会多么地心存感激之情,由衷地敬佩此人。智者在人需要的时候,常会不失时机地为人解围扶困,从而赢得更多的友谊。

○巧嘴解尴尬

李莲英出生在直隶河间府,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9岁入宫,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并由此受到慈禧宠爱。

大太监李莲英为人机灵、嘴巧,善于取悦于慈禧,常常为慈禧和下属解脱困境。从而使自己在宫中稳坐太监总管的位子。

慈禧爱看京戏,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

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走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

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

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

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也难怪慈禧对李莲英宠爱有加,一口一个“小李子”叫得亲热,这还不得益于李莲英的机灵和善于察言观色,给慈禧找台阶下吗?

李莲英的应变巧在借题发挥,将错就错。对于错误生硬地扳正或否认,都是不圆熟的做法,借力使力把错误说“圆”方见应变的急智。

○只有一样不能给

张作霖(1875—1928),奉系军阀首领,字雨亭。奉天省海城县小洼村人。他是一位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历史传奇人物。他由一介粗通墨的草莽武夫,风云际会,乘势而起,一跃成为地位显赫的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1925年秋,东北军的东北讲武堂第一期学员即将毕业,要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有人想请“东北王”张作霖到讲武堂致词。张作霖以不擅言辞为由拒绝了,他手下人便极力游说:“这些未来的军官是大帅将来统一中国的骨干,他们经过您的亲自栽培,就像子侄一样,哪有儿子、侄子到了嘉期,父亲、叔叔不来祝贺的?”

张作霖口笨舌拙,无奈只好答应了。

其实张作霖很少到讲武堂训话,他一介草莽粗汉、胸无点墨,自然十分惧怕令人窒息的尴尬场面。于是这次他特命秘书连夜赶写了堂而皇之的演讲词,以备他熟读强诵。

这天,在部下的前呼后拥下,张作霖风光八面地登上了讲台,举目一望,只见讲武堂毕业生黑压压一片,都正襟危坐,场面非常庄严。张作霖虽然阅兵无数,此时也禁不住紧张地干咳了一声。他缓声道:“作霖戎马半生,饱经事变。”然而说完这两句后,脑海就一片空白了,他反复道:“作霖戎马半生,饱经事变”,想由此而慢慢记起下,但无济于事。会场上下,千人屏息,针落之声可闻,张作霖最害怕的尴尬场面出现了。

只见张作霖沉思片刻,突然一拍桌子,爽声道:“小子们,我本来已将演讲稿背得滚瓜烂熟,谁知今天一高兴,全他娘的忘了。”随即阔步走下讲台,巡视了一周,并向坐在外围的学生询问姓名籍贯,鼓励他们“好好干”。

见到这些意气风发的热血男儿,张作霖由衷喜爱,情不自禁再度登上讲台,说道:“你们知道今天的潮流吗?中国是谁的?就是咱们的。你们都是好小子,要好好地干,你们现在毕业了,我把你们派到部队里去当排长,有功劳可升为连长,只要不贪生怕死,有功劳的我必赏,营长、团长、旅长都可以慢慢给你们,任什么都可以给你们,只有一样却不能——”说到这里一下停住了。大家也愣住了,不知大帅什么东西不能给。

张作霖莞尔一笑:“我的太太不能给你们!”

会场沉寂片刻,突然全场欢声雷动,一扫当初肃穆压抑的气氛,小伙子们都兴高采烈,那场面真有几分像父子家人久别重逢。

张作霖作为军中大帅,其角色语言的要求,按一般的思维定势来说,应是严肃和庄重的。而且张作霖虽然一时忘词,他仍然可以掏出事先准备的演讲稿来救场,但他抛弃了尊贵和优的讲稿,言谈颇具村俗俚语色彩,这种俗气是让人容易从情感上接受的交流方式,一下子就令死寂的场面活跃起来。

张作霖用粗俗的幽默铺设悬念,悬念一解,场面立时融洽无比。开头说的一大段话是蓄势,接着一转“只有一样东西不能给”,并且作了时间上的停顿,这就犹如说相声一样形成了一个“包袱”,一个难以猜测的“谜”,最后才抖开“包袱”哄堂大笑的效果。这别具一格的“演说”,虽然俗气、虽然粗鲁,但远远好过那些千篇一律、废话连篇的八股,会让许多年轻军官终生难忘。张作霖的粗俗幽默能让在场的人感到亲近和无拘无束,他在活跃会场气氛的同时自然也获得了众人的忠心。

○袁盎避祸

袁盎(?—前148),楚地人,西汉大臣,字丝。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汉帝即位时,他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历任齐相,吴相。

袁盎是景帝时代比较有名的大臣之一,他为人敢言直谏、不避亲疏、正直无私,而且宅心仁厚。宦官赵谈因为善于星历数术而受到皇帝的宠幸,常陷加害袁盎,袁盎深以为苦。

袁盎之侄袁钟是帝舆车侍骑,对袁盎说:“你只要在众人之前羞辱他一次,以后就算他再毁谤你,皇上却不会再相信。”

因此当帝拜太后时,赵谈同车陪坐,袁盎伏拜车前说:“臣听说和天子共乘舆车的人,都是天下的豪杰英才。虽然如今汉朝人才不多,陛下为什么却与太监同车呢!”

皇上听了笑一笑,令赵谈下车。赵谈流着泪下了车。

从此以后,虽然赵谈深恨袁盎,不停地说他的坏话,但任凭他巧舌如簧,皇帝却再也不听了。

凡事皆有矛盾,有矛盾就可以取而用之。矛盾论学得好,就善于在敌我友各方中分析出矛盾,利用矛盾,运用智谋转嫁矛盾,使自己从矛盾的漩涡中跳出来,从危机中脱身,然后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

○范睢智破合纵之计

范睢(?—前255),字叔,战国时魏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李斯评价他时指出:“昭王得范睢,强公室,枉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战国时期,六国谋臣策士在苏秦的号召下,在赵国聚会,主张合纵抗秦,攻打秦国。秦王为此很是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