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通国学典故

4

笑里藏刀李义府溜须拍马口蜜腹剑

李义府,河北饶阳人,他出身微寒,但笔出众,曾任监察御史。后因参加编撰《晋书》有功,为唐太宗赏识。唐高宗时,被任命为弘馆学士,但李义府仍不满足,为了向上爬,他不遗余力地支持武氏成为皇后,事成之后,被拜为中书侍郎,赐以男爵。李义府一生可谓官运亨通,这跟他擅长溜须拍马以及笑里藏刀的处世术是分不开的。李义府脸上总是微笑着,但心底里其实音效狡诈,谁要是冒犯了他或不顺从他的心意,他就迫害谁,为此他有一个“李猫”的外号。

当上高官的李义府作奸枉法的胆子越来越大了。他笼络心腹,培植亲信,让自己的亲属向别人勒索钱财,包打官司,以致许多人上他家送钱财,求他办各种非法的事。李义府总是一边微笑,一边不顾国法,接受贿赂。一天,他在宫内看到一份尚未公布的任职名单,马上想到这是索取钱财的好机会,便把上面的人名默记下来,回家后,他叫儿子把名单上的人一个个叫来,私下通报消息,从而索取了一大笔钱。不久,这件事被一个反对李义府的大臣探听到了,便向高宗密奏,这一回高宗听后大怒,下诏将他父子俩流放。长期笑里藏刀、作恶多端的李义府,这次终于难逃法网,朝中武官员无不拍手称快。

感悟:与人相处,贵在诚心诚意,心口如一。

曲高和寡宋玉才华横溢难寻知音

宋玉,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家,与唐勒、景差等人同继屈原之后,光大楚辞传统。他虽不及屈原,却在同代人中成就显著,后在楚为官,由于能言善辩,采出众,遭到许多同僚的嫉妒,不断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楚顷襄王听得太多,就问宋玉说:“你是怎么搞的,惹出了这么多闲言碎语?”宋玉凭他雄辩的高才为自己据理力辩。顷襄王说:“你说的倒也在理,可为什么那些人偏偏与你不和,专说你的坏话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果你能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我就算这些人说的都是假话;不然的话,你说的再好,也是没用的!”宋玉当即回答说:“大王,我给您将一个故事:一个外地人来到了国都。有一天,他在闹市里唱起歌来。开始唱的是楚国当时民间的歌曲‘下里巴人’,由于曲调通俗,会唱的人很多,因此,跟着他一起唱的有好几千人;不久,他又唱起了格调稍微高的‘阳阿’,跟着他一起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后来,他引吭高歌,唱起了更为高的‘阳春白雪’,难度更大,所以,跟着他唱的也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将五音特色调和发挥,使乐声达到极境,就没有几个人能应和了。这道理就是:歌曲越高,能够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

感悟:曲高和寡原意指象宋玉这样才华横溢的人,难寻知音,遭人嫉妒;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多用来形容人的人际关系和作品艰深,不易被人理解。

管鲍之交管仲鲍叔牙亲密无间彼此信任

齐国时期,有一对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

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公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不久之后,公子小白当上了齐国的国王。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

感悟:人人都会有朋友,友情是一种做纯洁,最朴实,最高尚,最平凡的感情!人生在世,得一知己,死而足惜。

一见如故子产季札初次见面如旧相识

春秋末期郑国有名的政治家子产,即公孙侨。季札,则是一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身为吴王寿梦的少子,被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世称延陵季子。季札性格率直,为人至诚,加之才华横溢、精通经史,深得吴王垂爱。吴王欲立他为太子,他则婉言相辞。他不慕权位,却关心政治,对时势有独到的见解。往往是一言既出,即一针见血,惊世骇俗,几成箴言。

公元前544年,季札应邀出访鲁、齐、郑、卫、晋等国。访问之中,他经常口无遮拦,抨击各国时政,态度之恣意,语言之犀利,有时达到近乎癫狂的地步。其中在郑国的表现,尤为突出。他刚到郑国,即拜见大夫子产。二人初次相见,即有一见如故之感。在互相交换礼物后,他就直奔主题:“郑国的执政者太奢侈了,这样下去灾难必会降临郑国。将来郑国的大权会落到你的手里,只有你才会挽救郑国。你若执政,要用礼去谨慎地处事。不然的话,郑国就要亡国了。”

一年后,季札的预言成真。公元前543年,子产继承相位,他遵从季札建议,以礼治国,大胆改革。先后制订了作封洫,改革田制;作丘赋,以土地多少征收兵赋;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并大力推行,使弱小、贫困的郑国,很快崛起,从而成为春秋末期中原各诸侯国中的强国。

感悟:朋友不在多,而贵于精。真正的朋友能够直面给予批评和指点,在我们困惑的时候,能够雪中送炭。

迷途知返陶渊明弃官从创杰作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中国学史上时非常有名的。虽然其家世代为官,但他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家境非常贫寒,小小年纪便历经沧桑。但陶渊明人穷志不穷,勤奋读书。后来,他在叔父的引荐下成为彭泽(今属江西)县令。然而,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上任没几天便思念故土,想辞官而去。他觉得,出来当官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可衣食无忧之后却由于所作之事违反了内心本意而非常痛苦。

不久,陶渊明的妹妹在武昌(今河北鄂城)去世。他想立刻去吊唁,于是辞去了了官职。就这样,陶渊明仅当了八十多天的官就又过上了田园生活。又据记载,陶渊明是因不肯屈从于郡里派来的一个盛气凌人的督邮,才交出官印,隐居田园。

陶渊明隐居后,便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在这篇赋的序中,他总结了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认识到过去虽已无可挽回,但未来的事还来得及弥补。意思是出来当官已错,现在归隐还来得及。自己确实迷失了道路,好在虽迷了路但还知道回来。他后来的许多田园诗正是在他归隐田园后创作出来的。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疾恶如仇傅咸为官正直直言善谏

西晋时期,朝中大臣大多数都出身于皇亲国戚和名门望族。他们依仗贵族身份享有许多特权,骄奢**逸,越来越**。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后宫竟有近万名宫女供他享用。

当时,有一个叫傅咸的人,任武帝的尚书左丞、冀州刺史,后来又做司徒左长史。武帝驾崩后,惠帝即为,傅咸任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他为人正派,敢于直言。有一次,各地发生饥荒,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傅咸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立刻向惠帝陈奏百姓没有饭吃,傅咸直言不讳地说:“朝中一些大臣挥霍无度,他们一天的饭费竟达万钱,而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如此奢侈腐化,朝廷应当严加处罚,屡教不改者可按国法处置。”惠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说道:“言之有理。爱卿如发现任何人挥霍无度,视国法于不顾,都可按条例惩处。”于是,傅咸便举出数人上报到朝廷。这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贵族们觉得傅咸不能把他们如何,心理满不在乎。傅咸面对这些顽固不化的皇亲国戚,并没有气馁。他多次上书惠帝,尖锐地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由于他的劝谏,惠帝终于下定决心罢免了一些官员。此次朝中大臣因为心中惧怕,均有所收敛。于是,人们都说傅咸为官严正、嫉恶如仇。

感悟:面对各种权势和不公正的社会环境,嫉恶如仇的人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力量来坚守心中的那一杆称。

推心置腹刘秀待人真诚众人心悦诚服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在今湖北荆州一带发生严重灾害,民不聊生,饥民们举起了起义大旗,反对王莽政权的黑暗统治。他们以绿林山(今湖北钟祥东北一带)为根据地,称为绿林军,声势很大。又过了几年,汉室刘玄、刘秀也举着反对王莽统治的旗号参加了绿林军。随后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群雄讨莽公元23年,农民领袖拥立刘玄当了皇帝。那时候,刘秀屡立战功,刘玄封他做了破虏大将军,并且让他去河北,扩充力量,安抚人心。刘秀到了河北后,打了不少胜仗,很快消灭了自称天子的王郎的势力,后又被刘玄封为“萧王”。公元24年,刘秀攻打铜马农民起义军,铜马的几十万军队都归顺了他。刘秀对那些投降的起义军首领,大都委派了官职,但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他们担心将来被刘秀消灭。刘秀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了使他们安心,便对他们进行安抚。他下令,各降将仍归本部,统领其原有兵马。刘秀本人带着很少的随从,在各部巡行,并不对他们加以戒备。投降的官兵们,看到刘秀很信任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人,于是解除了心中的顾虑。他们经常在私下说:“萧王推己之红心,至他人之腹中,我们还担心什么呢?难道还不为他打天下,出力吗!”从此,众人对刘秀心悦诚服。

感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古今不变的真理。为人处事影单待人诚恳,推心置腹,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肯定。

出言不逊张郃遭人陷害投奔曹操

张郃,智勇双全,才华横溢,原是三国袁绍手下的一员战将。

袁绍有一次与曹操在官渡大战。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督运粮草,囤积在乌巢。曹操于是赶往乌巢袭击淳于琼。张郃分析情势后劝谏袁绍说:“曹操兵士虽然比我军少,但都是精兵,万一淳于琼守不住乌巢,则后果严重,我认为应该派重兵支援乌巢。”但是,袁绍的另一名大将郭图说:“张郃的计策欠考虑。我看应该先袭击曹操的大本营,这样,曹操便会回去救援,乌巢之围便不救自解了。”张郃听了,不同意郭图的意见,争辩说:“曹操兵营易守难攻,不可能很快攻下。如果淳于琼被擒,我们断了粮草,就输定了。”

袁绍轻敌,认为自己的兵力远胜于曹操,于是采取郭图的方案,只派遣小部队救援淳于琼,而用重兵攻打曹操的大本营。果不出张邰所料,曹操严密防守,袁绍无法将曹操的大本营攻破。曹操袭击乌巢成功,用大火烧了袁绍屯在乌巢的粮草,这一来,袁绍的军心动摇、不战自败。

郭图知道这次失败是由于自己的计策不当造成的,便采取恶人先告状的办法,向袁绍诬告说:“张郃对吃了败仗竟然幸灾乐祸,说话也很傲慢无礼。”张郃知道后,生怕袁绍迁怒于他,于是投奔曹操。他对曹操说:“郭图对袁绍说我幸灾乐祸,出言不逊,我只能来投奔你了。”曹操说:“你来投奔我,就像韩信投奔刘邦一样正确。”

感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现实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人,对他们的出言不逊,要有提防之心。

臭味相投奇臭的人在一起味道也变香了

《吕氏春秋》记载这这样一个小故事:曾经有一个浑身恶臭的人,非常不讲究卫生,他的父母、兄弟、妻妾和朋友没有能忍受他的,到最后都不和他住在一起,也不和他联络。所以,他感到很苦恼。

一天,他独自散步,不知不觉就一人走到海边去了。说来也巧,在海边生活的渔民都能忍受他的臭味,还愿意日夜跟着他不离开,主动和他示好,原意与他做朋友。他对渔民述苦说:“我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觉得我浑身恶臭,都不愿意和我来往,我现在非常孤独。”可是渔民却友善地说:“哪有那样的是,我觉得你身上并没有奇怪的味道。”这个浑身恶臭的人听了异常惊喜,于是决定留在海边居住。

感悟:这个有奇臭的人,他的亲人都不愿意和他一起,而但在海边却有人喜欢他。现比喻正直的人是不屑于同邪恶的人为伍的,即使像父母、兄弟等这样的亲人,如果走的道路不一样,气味不投合,也是不能在一起的。

高朋满座王勃诗兴大发创名作《腾王阁序》

大诗人王勃是初唐时期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有“初唐四杰”中首席才子的美称。他出身名门世家,幼年时便显现出了创作才华。六岁时便做得一手好章,九岁时写出了学术著作《指瑕》十卷,被传为天下美谈。

王勃因《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于是他到交趾探望父亲。有一天恰逢重阳节,王勃路过江西南昌,正赶上南昌的都督阎伯屿在重新整修后的滕王阁设宴招待宾客,邀请了当时的学者名流百余人,王勃因此也参加了宴会。其实,阎伯屿有个外甥,也有点才学,想借机会给他出出风头,叫他把当日聚会的情形,做一篇章对滕王阁来进行描述,事前阎伯屿先客气了一番,请来宾客们执笔。但王勃不明白阎其中的内情,自恃才高,就提笔挥毫起来。阎伯屿心里十分不快,当场便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阎伯屿听到外面的喝彩声后,心中顿生好奇,想知道王勃的章究竟写的怎样,于是就叫了身边的亲信随时报告王勃所写内容。当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色”时,他也大为惊叹,忍不住上前喝彩称赞。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如今已成为传世佳篇,其中有几句描写宾客云集的盛况,如“高朋满座”、“胜友如云”等等,“高朋”、“胜友”都是形容高贵优的朋友宾客。

感悟: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能够组织象朋友相逢,嘉宾云集这样盛况场面的人可不简单啊,名声大小暂且不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人值得人们去认识,也值得人们去交往。

出尔反尔邹穆公战败求教于孟子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再加上天灾**,民不聊生。

有一年,邹国同鲁国交战,邹被鲁打败,邹穆公十分气恼,认为邹国的老百姓不支持自己的长官,就去向孟子请教如何处罚这些百姓。

邹穆公说:“在这次战争中,我的官吏死了33人,可是老百姓看到自己国家的长官被杀,却坐视不救,实在可恶!如果杀掉这些老百姓吧,他们人又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这些老百姓又太可恨了。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听完后,说道:“在那荒年的日子里,您的老百姓又是怎样的啊?也许大王不记得吧。饿死的老弱病残添满山谷,年轻力壮的四处逃窜,妻离子散,然而您的粮库里粮食满满的,国库里的金钱多多的。可是,您不但不开仓赈济灾民,而且您的那些官吏却依然过着花天酒地、**腐臭的生活,这不就是在残害老百姓吗?遭殃的老百姓至少也有好几千吧?您抱怨老百姓见死不救,那么您的官吏们救过他们吗?‘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您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就怎样对待您。老百姓这样回答您,您又能责怪谁呢?如果国君关心老百姓,老百姓自然会拥护国君,自然会心甘情愿地为国君出力,直至牺牲他们的生命。”

邹穆公听了孟子的话,默然不语,面带愧色地退去了。

感悟:我们总是在出现错误的时候,把矛头指向别人,从不纠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其实,所有的失败都是由我们自身所造成的,正所谓自食其果。

如鱼得水诸葛亮辅佐刘备定天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争霸,豪杰纷起,。刘备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四处搜罗人才,在荆州依附刘表之时,他得知诸葛亮的贤名后,便特意拜访隐居在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请他出山,以助他夺得伟业。先是连去了两次都没能见着诸葛亮,第三次去,两人才见了面。刘备说明了来意,畅谈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诸葛亮也推心置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与西南少数民族和好,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方针,预言天下今后必将成为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听后更加欣赏诸葛亮的才华,于是拜孔明为军师。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孔明,就像对待师长一样,十分尊敬他。诸葛亮竭力辅佐刘备,深受刘备的信任和重用厚,经常彻夜讨论天下大事。

但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心里不服,认为孔明年幼,何德何能?兄长太厚待他了!”。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对此,刘备耐心给他们作了一个形象的解释,他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而且反复说明诸葛亮的胆略和才华对帮助自己完成夺取天下任务是极为重要的。刘备说:“我得到孔明,好像鱼儿得到水一样。”

以后,孔明竭尽全力辅佐刘备,刘备在孔明的辅佐下,联合东吴的孙权,首先占领荆州,进而攻取益州,取得一个又一个战斗的胜利,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最后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感悟:知己难寻,朋友是世上最为珍贵的感情之一。朋友的一席话在关键时刻能起到醍醐灌顶,雪中送炭的作用。

惺惺相惜郭泰和李膺同舟共济成佳话

郭泰(128169),字林宗,太原介休人。郭泰年轻时就已经学识广博,逻辑分析能力极强,善于论事析理。当年他到洛阳时,大家都不了解他,只有陈留人符融认为他是人才,于是就把他推荐给了当时的河南尹李膺。李膺与郭泰见面后也说:“我见过的贤士也不少了,但还没有哪个能像郭泰这样的。郭泰那种聪明博识,高缜密,而且志趣高尚,在当今国家之中,已经没有第二个人能与他匹敌了。”

于是,李膺和郭泰就成为了朋友,郭泰的名声因此也震动了京城。后来郭泰回乡的时候,达官贤士都送他到黄河岸边,几乎都有好几千辆车子那么多,而李膺却没有乘坐,他独自与郭泰同乘一条船过河,神情悠然自得,甚是恬淡。大家望着他们,看见他们如此的志趣相投,感情深厚,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让岸上的人很感动,觉得他们就像是塞外神仙一样。

感悟:朋友有几种,一种是酒肉朋友,整天吃吃喝喝,到真正需要的时候就不见了踪影,而另外一种就是这种能够患难与共的知心朋友,也许时常不在身边,但一旦有了困难或者处于困境,你会发现他总是在你身边。

以言取人宰予巧言令色险骗孔子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弟子遍布各国,且均有成就,成为栋梁之材。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人,他能说会道,口才流利,能言善辩,孔子一开始对这个弟子非常宠爱,觉得他是很优秀的。而他的另一位弟子叫子羽,面容长得非常丑,而且不善言辞,孔子对这个弟子的印象十分不好,甚至有一种不想收其为徒弟的想法。

然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时间的流逝,二人的本质品性便逐渐暴露出来了。宰予好吃懒坐,不能刻苦读书,每天都睡到很晚,孔子对他的这种行为已经发现很久了,对他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了。他后悔自己识人不准,被宰予的表面功夫蒙骗了,心中甚是悔恨。而另一个孔子认为很不如意的弟子子羽,却是一个勤劳好学的孩子,他每天都很早起来温习知识,而且成绩优秀,为人老实忠厚,人品很好。孔子对两个弟子一开始的印象已经完全倒转过来了,分析原因后,孔子得知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便是“以言取人,以貌取人。”孔子的自责无疑对后世的我们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论语》中反复说到的“巧言令色,鲜仁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也”、“刚毅木讷而近于仁”、“敏于事而慎于言也”等言论,都是孔子给我们留下的识人的宝贵财富。

感悟:与人交往,既要听其言,又要看其行。不要以貌取人,要深入认识一个人的本质,即使面貌不美观,也阻止不了一颗善良的心所发出的柔和的光芒。

与人为善子路乐于接受批评完善自己

孔子有众多的弟子,而子路是其中的一位,也是孔子比较赏识和宠爱的。孔子赏识子路也是有原因的,子路为人正直、谦虚,乐于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指正,并且找到自己的问题然后改正。正因为有这样的品格,他才能得到很多人对他的爱戴,他能同很多人友善的沟通交流,大家也愿意同他进行交往。所以子路在众多弟子中还是很有人气的。

孔子也经常夸奖子路,认为子路对待别人给他提出的批评,很高兴的接受并且改正。不过,他认为子路还不及禹、舜,据孔子讲述大禹听到有益的话,就会向提意见的人致谢。而大舜就更了不起了,常常能够摒弃自己的不足,学习旁人的长处,一旦有什么善言善行,就肯定必和旁人分享。他自己种地,做陶器,做渔夫打渔,一直到继尧称帝,没有哪一点不是从别人那学来的。吸取人家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然后去做好事,这就是带动别人一起做好事。所以,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和别人一起做好事啊!”

感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是存在瑕疵的。而这种瑕疵却又是自己所看不到的,因为眼睛长在自己的身上。这时要借助于给我们提出批评和意见的人,因为这有他们的发现才能帮助我们找到不足之处,我们要感谢他们,因为他们在帮助我们进步和成长。

狼狈为奸狼和狈互相配合偷吃羊

据说狼和狈是两种不同的野兽,它们形状十分相似,性情也很相似,唯一不同的便是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

有一次,狼和狈走到一个人家的羊圈外面,虽然里面有许多只羊,但是羊圈既高又坚固,凭借个体的力量是很难达到的。它们下意识地互相看了看对方的腿,灵机一动,想出了办法:先由狈用两条长长的后腿站立着把狼高高地扛起来,狼再用它长长的前腿攀住羊圈,把羊叼走。于是,狈便蹲下身,让狼爬到它的身上,它再用前脚抓住羊圈的竹篱慢慢把身子直立。然后狼将两只后腿站在狈的脖颈上,前腿攀着竹篱一点点地站直,接着把两只长长的前腿伸进竹篱,猛地抓住了一只竹篱旁的羊。

在这次偷羊的过程中,如果狼和狈单独行动,都不可能得手,但它们却会利用彼此的长处相互勾结,所以人们称此为“狼狈为奸”。这次幸亏有狈的帮忙,要不然单单是狼,又或者单单是狈,都一定没有办法在高高的羊圈里抓到羊。可是,就是在狼和狈的合作下,他们才会成功地抓到了羊。

感悟:好事要合作,坏事切不可合作。做事情要有原则,在原则的框架下进行商讨和研究,而超过一定的度则要走““””到事物的反面,这是不赞成的。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买桔被骗识透社会风气

刘基,字伯温,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被任命为御史中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出自他的一篇《卖柑者言》的章,里面记载了他的一次亲身经历。夏日里的一天,刘基很是口渴,他来到集市上,发现一个小贩的柑子金黄油亮,非常新鲜,看起来很是有食欲。刘基于是便买了几个拿回了家。可回家之后,刘基发现柑子里的果肉干缩得像破旧的棉絮一样,和看起来的样子相差甚远。他很是生气,便来到集市上找小贩来论理。

哪知小贩不慌不忙地对刘基说道:“我这生意已经做了很多年了,还没看到哪个人像你一样过来找我论理呢。”停了一下,他接着说:“当今世上到处都是骗人的事情,岂止我一个?请问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从装束看,比孙子、吴起还神气,可他们懂兵法吗?那些官头戴高帽,身穿朝服,器宇轩昂,可他们真有治理国家的本领吗?盗贼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他们身居高位,住着华美的房舍,骑着高头大马,每个人都装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经,可又有哪个不像我所卖的柑子那样,表面上如金似玉,内心里却像破旧的棉絮?”刘基无言以答。

感悟:做人要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且不可徒有外表,要给别人以信任,别人才会给你信任,这样的交往关系才是可靠和踏实的。

洗耳恭听许由高傲自大箕山洗耳受巢父奚落

上古的时候,尧帝听说有个叫许由的人,大家对他评价极高,都说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于是尧帝打算让许由来接替自己的帝位。尧派使者到了许由隐居的箕山,请他出来,没想到许由却说:“我才不稀罕帝位呢!”使者只好灰溜溜的走了。许由觉得使者对他说的话污染了他的耳朵,是对他的人格的侮辱。于是便马上跑到山下的颍水边去洗耳。

这时他的朋友巢父也正好在河边给牛饮水,看到许由便问:“你来这里干什么啊?”许由向他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又说:“因为听到了不干净的话,才来到这里把耳朵洗干净。”巢父看了看许由,撇了撇嘴说:“都是你爱在外面夸耀自己,炫耀自己,说自己如何强大。现在麻烦来了吧,你还洗耳朵干什么?这都怪你做的不对,你还洗什么耳朵,你就应该自食其果。接受这次教训,以后就知道如何做事了。别洗了,别弄脏了我家牛的嘴!”巢父说完看都不看许由一眼,牵着牛就走了。

在传说中,这个故事叫“箕山洗耳”,而现在人们所讲的“洗耳”和以前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当时许由是因为高傲自大,不愿听使者的话而洗耳;现在所说的“洗耳”却是准备认真领教的意思,一般说成“洗耳恭听”。就是洗净耳朵去恭敬地听取别人有益的话或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

感悟:对于那些对自己成长有益的话要认真的听取并接受,如果说得确实在理,那么我们就应该改正,不要顾及自己的面子,面子都是很虚荣的东西,要做一个虚怀若谷的人。

见利忘义骊寄为了利益不顾朋友之情欺骗吕禄

骊商曾同汉高祖刘邦共同打拼天下,他看刘邦很有才干,便将自己手下的四千兵马交给他统率,自己却冲锋陷阵,屡建战功。因此当刘邦当了皇帝以后,骊商自然成为功臣,并被刘备任命为右丞相。

刘邦死后,政权落在吕后手上,吕后野心很大,她让吕氏家族来执掌天下。封自己的侄儿吕产、吕禄为王。吕后的倒行逆施的行为收到了朝廷老臣的极度不满,等吕后一死,周勃和陈平一些老臣便开始密谋策划,打算清除吕后家族的势力。但是,吕禄掌握着北军的政权,周勃无法实现自己的目的。在这危急关头,他想起了老臣骊商。骊商的儿子骊寄是吕禄的好朋友,他想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将吕禄引出京城,然后再设法把他除掉。当时骊商正在家中养病,周勃便去看望骊商,并希望骊商能协助他将吕氏家族的势力铲除,骊商看吕氏家族的大势已去,便只好答应下来。于是他叫自己的儿子骊寄去欺骗吕禄,让他去邀请吕禄出城打猎。计划便开始实施了,老臣周勃、陈平趁吕禄不在京城之时,便开始率兵控制了北军,随后便把吕氏家族的余党全部清除干净。不久,骊商死后,骊寄被封为将军。史书上记载,说骊寄的行为是出卖朋友,出卖朋友总是在有利可图之时,便不顾道义了。

感悟: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用真心去对待彼此。不论时空如何变换,都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而出卖朋友,那是可耻的行为。

人情冷暖

爱屋及乌姜尚解周武王治国之惑

商朝末年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王,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为此做了很多准备,请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出任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逐渐增强势力;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王逝世了。

周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周武王联合诸侯,并借助军师姜尚和自己两个弟弟的辅佐,出兵攻打纣王。大军在孟津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卖命,于是商军大败,朝歌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

纣王死后,周武王仍感到天下没有安定,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还有些担忧,便召见姜尚商议。姜尚说:“我听说过,如果喜欢某个人,就会连带的喜爱他房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对于敌人要全部杀尽,一个都不留,您觉得怎样?”

周武王却不同意这么做,并最终采纳了周公的意见,要用仁政来感化天下所有的人,于是刚刚统一的西周果然很快摆脱了混乱的局面,安定了下来。

感悟:我国自古流传一种迷信,认为乌鸦是不祥之鸟。而由于喜爱那个人连他家房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详,所以爱屋及乌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

河东狮吼苏轼取笑陈季常家有悍妇赠诗一首

宋朝时,有一位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他擅长诗词是朝中重臣,因为写诗讥讽朝政,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有个好友陈慥,号季常。此人狂放不羁,视荣华富贵为粪土。他们两人很是投缘,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陈慥在龙丘的房子叫濯锦池,宽敞华丽,家里养着一群歌妓,客人来了,就以歌舞宴客。而陈慥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又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每当陈慥欢歌宴舞之时,就醋性大发,拿着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椎打墙壁,并把歌姬们都赶走,陈慥因此很是尴尬。后来陈慥和苏东坡在家里喝酒的时候就不敢请歌姬们歌舞助兴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做客。两人只觉得如此静静论道饮酒很是无趣,于是趁柳氏熟睡之时悄悄请来两个歌姬唱歌助兴,并嘱咐她们歌声切不可激昂,小声的唱一些抒情歌曲即可。没料到柳氏还是知道了,并且怒火中烧,出声阻止。两人无奈只好赶紧打住。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取笑陈慥: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首诗语带双关,意思是说陈慥您这夫人嗓门太大,都要赶上狮虎之声了。因柳氏是河东人士,所以以河东狮暗指柳氏。

感悟:“河东狮吼”是用来形容凶悍的妻子,基本属于贬义,有时候也拿来开玩笑这么说。

一饭千金不得志韩信得漂母接济终还以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大将韩信小时候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习武,却没有生活来源,迫不得已只好到别人家里吃白食,为此常遭人冷眼。韩信无奈,只好来到淮水边钓鱼,用鱼换饭吃。但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时常钓不着鱼要饿着肚子。在他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其中有一个漂母,见他可怜经常接济他,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这位漂母自己也只是能勉强糊口的穷苦人家,但却能无私的帮助韩信,使韩信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韩信接受她的恩惠,内心十分感激,便对她承诺,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然而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并不高兴,她表示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

后来,韩信投靠汉王,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淮阴侯。他感激漂母的恩惠,特地找到她,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酬谢。

韩信在艰难困苦不得志之时受人恩惠,虽然仅仅是“一饭”,于当时的韩信而言却是无比珍贵,他时时铭记于心,并在自己有能力之时,以千金回报这“一饭”之恩。

感悟:受人恩惠,切莫忘记,在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重重的报答当初对自己施以恩惠的人。最难得的是在自己也很困难的情况下,出于友爱、同情而无私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恩惠,即使很是微小,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确是“一饭”值千金的。

覆水难收姜太公覆水置地情何以收

商朝末年,有个才华出众、足智多谋的人,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太公。他辅佐周王、周武王攻灭商朝,是首席谋主和最高军事统帅,也是西周的开国元勋。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缔造者,齐化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救援的杰出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姜太公曾在商朝为官,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期望能为国家施展才华,却始终怀才不遇。更因为不满纣王的穷奢极欲、残暴无道,于是辞官归隐。他已年过六十,满头白发,却仍在寻机施展抱负。为了得到周族领袖姬昌(即周王)的注意进而被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钓鱼,渐渐地家里的生计难以维持。妻子马氏不懂他的鸿鹄之志,反而嫌弃他穷没有出息,不愿意再和他共同生活。姜尚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马氏却仍执意离开。

后来,姜太公凭借自己的才能取得周王的信任和重用,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灭商朝建西周。马氏见他飞黄腾达十分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早已对马氏心灰意冷,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倒出去的水当然收不起来。于是姜太公说:“你已经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在一起。就好像这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感悟:贫穷困苦之时温情守候,互相扶持,飞黄腾达之日才能共享富贵。马氏难以忍受贫寒却贪恋富贵,又怎么得到姜太公的尊敬?

内助之贤马车夫之妻贤言教夫君改头换面

战国时期,齐国人晏婴,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相国。他躯体不甚高大,据说身高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并以节俭、诸事身体力行而为齐国人所尊敬。

晏婴为齐景公的宰相时,有一天坐马车出门,刚好路过马车夫的家。马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看到她的丈夫坐在华丽的车改下,挥着马鞭,神气活现、得意洋洋,一副骄傲自满的样子。

当天晚上等到马车夫回家后,妻子请求离去,再也不想回来了。马车夫就问为什么,妻子说:“晏婴身高不到六尺,当了齐国宰相,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今天我看到他,志虑深远,却谦虚而没有一点自满的申请;你身高八尺,却只是他的马车夫,还洋洋得意,所以你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

马车夫自从听了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观察到车夫的转变,觉得奇怪,问他原因,马车夫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赞赏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的态度,认为他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感悟:夫妻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妻子应有内助之贤,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

一诺千金(信誓旦旦)季步为人言而有信为人敬仰

秦朝末年,楚地有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豪爽。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多难他都会想办法完成,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大奖,出谋划策,好几次让刘邦的军队打了败仗。刘邦称帝后对此仍耿耿于怀,下令通缉季布。尽管如此,仰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

有一次,季布乔装打扮,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知道他是季步便收留了他,而且还托人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他做了郎中,不久又升为河东太守。

季布有一个同乡叫曹邱生,就喜欢结交达官显贵,借以炫耀自己,季布一向就看不起他。他听说季布做了大官,马上来巴结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来了,就虎着脸,准备数落他几句,让他难堪。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我们是同乡,我还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时还送给他一笔厚礼。曹邱生离开后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感悟:言而有信,一诺千金,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个人都应该培养这样的优秀品质。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梁鸿孟女二人夫唱妇随相敬如宾

东汉初年的隐士梁鸿,博学多才,品德高尚,虽贫穷却不失气节。很多人家想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没有答应。同县有位姓孟的女子,长得又黑又丑,力气极大,三十多岁仍然待字闺中,但她立誓要嫁给象梁伯鸾一样贤德的人。梁鸿听说后,就下了娉礼娶她。

孟女初嫁到梁家时,每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一连七日,梁鸿都一言不发,没有理睬她。孟女就来到梁鸿面前跪下,说:“夫君现在整日默默无语,不知我犯了什么错啊?”梁鸿就答道:“我希望自己的妻子是和我一样能穿麻衣,隐居山林的人。而现在你却整天身着丝绸,梳妆打扮。”孟女听了,对梁鸿说:“我这样是为了看看你是否真是我所仰慕的贤士。”说完将头发卷成髻,换上粗布衣,还架起织机织起布来。梁鸿对孟女说:“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啊!”

不久他们一起隐居于霸陵的山中,以耕织为业,闲时咏诗弹琴,互敬互爱,和和美美。后来他们因为犯了事就归依到皋伯通门下。梁鸿每天回到家里,妻子总是把饭菜准备好,摆在托盘里,用双手举得和自己的眉毛一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皋伯通对此十分惊奇,对梁鸿说:“你的妻子能天天对你如此恭敬,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啊!”

感悟:梁鸿孟女夫妻二人,夫唱妇随,相敬如宾,可相守于山林清贫之中,亦可共同面对生活的变化,被后世视为夫妻相处之道的典范。

舐犊情深(明珠生蚌)杨修被曹操所杀其父万分痛心

三国时,魏国曹操主簿杨修,字德祖。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杨修虽才思敏捷,却恃才傲物,时常在曹操面前卖弄一些小聪明,曹操对他很是不满意。

曹操每次和儿子曹植议事,曹植都对答如流,所思所答很有见解,曹操不免觉得奇怪。曹操的长子曹丕十分嫉妒曹植的表现,就买通了曹植左右,把杨修事先替曹植准备好的答案偷出来呈现给曹操。曹操这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对杨修是更加的不满意。

此外,杨修还自恃才高,猜测曹操的心思,表现自己的才华。曹操不仅没有对他另眼相看,还十分嫉妒他才思敏捷。后来曹操出兵汉中时,借故杨修扰乱军心而杀了他,杨修当时才四十五岁。

事后,曹操看到杨修的老父亲杨彪,关切的问他:“先生近来为何如此消瘦?”杨彪回答道:“当年汉武帝的近臣、匈奴贵族金日磾有两个儿子,很是为汉武帝所宠信。后来金日磾发现两个儿子**宫中,就亲手杀掉了他们,免得生出祸患。我自愧没有金日磾那样的勇气,但毕竟还有老牛添小牛那样的爱子之情。”杨彪如此说,是委婉的表达了儿子被杀的痛心。

感悟: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与生俱来的,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事,在父母眼里他永远都是值得被爱的。

八百孤寒李德裕被贬寒门士子多流泪

李德裕,字饶,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李吉甫曾任宰相。李德裕幼时好学,尤其精通《汉书》、《左氏春秋》。唐穆宗时,朝中的书诏典册,多是由他所写。他历任翰林学士、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并在唐宗大和七年和武宗开成五年两度为相。公元844年,李德裕辅佐武宗讨伐擅袭泽潞节度使位的刘缜,平定泽、涟等五州,因战功赫赫被封为卫国公。他主政期间,十分重视边防,力主削弱藩镇,巩固中央集权,使晚唐内忧外患的局面得到暂时的安定。

李德裕长期与以李宗闵及牛僧儒为首的朋党斗争,后人称为“牛李党争”,延续40年。其中,李德裕执政功勋卓著,威震天下;牛党执政则无所作为,国势日弱。但是宣宗即位后,因为嫉妒李德裕的威名,一连三次先后被贬至荆南、潮州,最后被贬为崖州司户。

李德裕为官期间,一直非常关注并常常援助那些出身寒微的读书人。他被贬为崖州司户受恩的士子都为此垂泪。当时有人作诗云:“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用此诗来形容贫寒之士对李德裕的尊敬和以及失去李德裕就失去依靠的无奈。

感悟:历史是最公正的,李德裕虽然在党争中失败,但是历史不会忘记他的丰功伟绩和他对之士的庇护。

卧冰求鲤(孝女寻尸)王祥不计前嫌孝顺继母

晋朝人王祥,字休征。他生母早丧,父亲另娶,继母并不喜欢他,总在他父亲面前抱怨他的不是。

有一次,在北风呼啸、寒风凛冽的冬天,王祥顶着大风区山里打柴。回到家后觉得头疼脑热,全身无力,于是躺下休息。刚躺下,继母就进到房里让他把他父亲所住的炕烧热。王祥无奈,只好强打起精神去干活。不一会儿,他父亲回来了,继母立刻在父亲面前进谗言,说王祥十分懒惰,居然没有烧炕就自己先睡下了。父亲对王祥的做法很不满意,批评了他并说下不为例。王祥觉得很委屈,但他从不顶撞自己的父亲。

不久,继母身体不舒服,心口忧闷。郎中号脉后,开了药方,声称只有喝鲤鱼汤才能药到病除。可是大冬天市场上根本就没有鱼,大家都在为此发潮,只有王祥二话不说转身向村外那条河流走去。父亲觉得很疑惑,继母便对他父亲说:“他肯定是出去玩去了。哎,养了他这么多年,如今我重病在身,他竟然跑出去玩,真是不孝之子。”

王祥来到结了冰的河面上,脱掉了棉衣,躺在了冰上。他在寒风凛冽的冰面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了一块冰。冰下果然有好多鲤鱼,王祥不顾天气的寒冷,伸手就抓到了两条鲤鱼带回了家。

回到家,王祥说明了事情的原委,父亲和继母才恍然大悟。继母羞愧不已,父亲则深深地为孩子的孝顺善良而骄傲。

感悟: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王祥不仅不怨恨继母的错待,反而对继母十分孝顺,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不因人热(形影相吊)梁鸿性情孤傲不受人点滴恩惠

东汉人梁鸿是个一心向学的读书人。他出身于官宦家庭,但父亲去世后家里日渐贫穷起来。不过梁鸿为人孤傲,清贫自守。

梁鸿读书非常刻苦,博学多才,远近闻名。因为家境贫寒,他常常寄居在别人家里靠为别人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后来,他被推举进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深造。由于缺钱用,他吃穿用度都比不上太学里的其他人,还不时的抽出一些时间来打短工。因此太学里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瞧不起他。梁鸿人穷志不穷,慢慢养成了孤傲的脾气,不把有钱人家的子弟放在眼里。甚至连一日三餐都和他们分开,自己烧饭。

一天,一个同窗生火做饭后,见梁鸿还没有生火,便友好地请梁鸿用他的热炊具煮饭。同窗也是一番好意,哪想到梁鸿不领他的情,高傲地说:“一个人处世,怎么能用别人的余火呢?我梁鸿从来不用别人热的炊具煮饭。”说罢在自己的冷灶上生起火来煮饭。

三年后,梁鸿从太学毕业,回到家乡,娶了个名叫孟光的丑姑娘,在霸陵山隐居起来。有一次,他写诗讽刺当时的统治者,后遭到追捕。不得已他只好带了孟光逃离故乡,最后穷困不堪,悲惨死去。

感悟:梁鸿为人孤傲,不接受别人善意的帮助,反而觉得收到了侮辱。后来用“不因人热”来比喻人性情孤傲,不仰仗别人的权势。

一往情深军事家桓伊不仅能征善战且爱好音乐

桓伊,字叔夏,他是东晋前期名将桓宣的族人,他的父亲曾被封为长社侯。桓伊始东晋著名军事家、音乐家。

初时,桓伊被任命为大司马参军,因功绩卓越,先后被任命为任淮南太守、宣城县子、建威4将军、历阳太守等。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90万大军南下,攻伐东晋。桓伊尽起豫州之兵攻击前秦军队。结果在淝水一战中大破前秦军队,史称“淝水大战”,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了功勋。桓伊以军功被封为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不久又被升迁为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

桓伊不仅韬武略,,而且十分喜爱音乐,音乐素养颇为深厚,会作曲、吹笛。据说他使用的竹笛,就是东汉著名作家兼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柯亭笛”。其吹笛出神入化,曾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除了吹笛子,桓伊也非常爱听别人唱歌,每当听到优美的歌声,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击节赞叹。当时的宰相谢安也十分喜爱音乐,两人见面时也经常谈论音乐。谢安见桓伊对音乐造诣很深,对音乐有如此痴心,便说:“桓子野对音乐真是一往情深呀!”

感悟:音乐不仅是放松生活的好方式,还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深厚的音乐素养,但每个人都可以享受音乐,感受美好人生。

同室操戈兄弟二人为争夺美人而持刀相向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徐吾犯有一个妹妹,长得闭月羞花,人见人爱。有一对贵族兄弟公孙楚和公孙墨见到她后都被她的美丽所吸引,两人都想娶她为妻。于是,兄弟两分别向徐吾犯提亲。两人都是贵族,身份才华相当,所以徐吾犯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把妹妹嫁给谁。如果把妹妹许配给公孙楚,肯定会得罪弟弟公孙墨;可是同样的,如果答应把妹妹嫁给公孙墨,哥哥公孙楚一定会怀恨在心。

无奈之下徐吾犯只好去请教子产。子产听了徐吾犯的陈述后笑了笑,说道:“什么为难的呢?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就让你的妹妹自己选择吧,这是最好的避免争端的办法啦!”

徐吾犯觉得子产说的很有道理,回去之后就如实告诉了妹妹,让她自己选择。妹妹倾心于哥哥公孙楚,就选择嫁给他,成为公孙楚的夫人,公孙墨的嫂嫂。

尽管是妹妹自己的选择,但是公孙墨仍然十分气愤,还觉得很没有面子。一气之下,就率人闯进了公孙楚的家里,声称要杀死自己的堂哥,夺取他的老婆。当然听了公孙墨的话,公孙楚当然不甘示弱,就拿起武器和他打斗起来,结果公孙墨在搏斗中被击伤。

感悟:兄弟姐妹本是同根而生,原该互敬互让。楚氏兄弟却为了美女而持刀相向,实在是一出生活悲剧。

漆身吞炭豫让自毁容貌为其主报仇

春秋末期,晋国被智、赵、韩、魏、范、中行六家大臣所把持。公元前458年,智伯联合韩、赵、魏三家共灭范氏、中行氏并瓜分了他们的土地。公元前455年,智伯要韩、赵、魏三家割地给他。赵襄子则说服韩、魏与赵联合,于公元前453年灭掉了智氏。

晋国人豫让,曾投到智伯门下,十分受智伯赏识。智伯死后,他发誓要为智伯报仇,于是改名换姓混进宫中想找机会杀掉赵襄子。不料被赵襄子识破,但因为欣赏他的义气而放他离开。

后来,豫让把漆涂抹在面部及身体各处使自己看上去面目全非,又吞下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他沿街乞讨,连妻子都没能认出他来。他的一位好朋友朋友认出了他,流着眼泪对他说:“你去给赵襄子办事,一定会得到他的器重,到时再报仇还不容易吗?何苦要这样。”豫让说:“为人臣,心里却想着杀其君,这是怀二心以服侍其君。我漆身吞炭,就是要让天下怀二心服侍君王的人感到羞愧。”

赵襄子出行,豫让躲在他必经的桥下。赵襄子到桥头时马忽然受惊,赵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立即让手下搜查揪出了躲在桥下的豫让。赵襄子见豫让这副模样,不禁叹息流泪道:“豫子,你为智伯已经成就了美名。我饶恕你一次也已足够了,这次不会再放你走了。”豫让要求赵襄子脱下衣服,让他用剑吹衣,以表示已经为智伯报仇。赵襄子答应了。豫让达到目的后拔剑自杀。

感悟:豫让自毁容貌,立誓为智伯报仇,是他对智伯知遇之恩的报答,也表现了他的忠诚。

门庭若市邹忌劝齐威王广开言路免受蒙蔽

战国时期,齐国士大夫邹忌身高八尺多,长相英俊。不过当时齐国还有一个有名的美男子叫徐公。

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看看镜子里的自己,问妻子和妾,自己和徐公相比谁更胜一筹。妻子和妾都认为邹忌比徐公要漂亮多了。

第二天,有客人来拜访邹忌,谈话间同他也问了客人相同的问题,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又过了一天,邹忌看到了上门来访的徐公,他仔细地端详徐公,自认为远不如徐公漂亮。

邹忌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将自己受蒙蔽的事说给齐威王听,他说:“我不如徐公漂亮。但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地大物博国力强盛,宫里的妃嫔和身边的侍卫,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蒙蔽很深啊!”

齐威王认为很有道理,就下了命令:“不管是谁能够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得上赏;上书劝谏我的,得中赏;在街市中指责议论我的缺点传入我耳中的,得下赏。”命令一下,群臣争相进谏,川流不息,朝廷门口像集市一样热闹。燕、赵、韩、魏等国听说后,都到齐国来朝见。

感悟:身居高位难免容易受人蒙蔽,但只要身居高位之人愿意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意见,所管理的事项定能朝着希望的方向发展。

落井下石许有壬反对废除科举而遭羞辱

元朝末年,有个叫彻里帖木耳的大臣,为官清明廉洁,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适逢科举考试。他亲眼目睹考试中从官府到考生所花费钱财之巨,也了解到其中营私舞弊的情况。于是暗下决心,他日若有机会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他的请求得到了顺帝和太师伯颜等人的支持,但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对。其中有位御史还因为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而被贬。不久,顺帝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有一个叫许有壬的参政提出了反对意见,并和伯颜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第二天,满朝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壬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壬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地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就是说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

许有壬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感悟:科举制度固然存在很多弊端,但对于艰难困苦中仍坚持求学并立志报效国家的读书人来说,却是他们改变命运最公平的机会。

鸾凤和鸣(连枝共冢)懿仲依靠卦辞选女婿

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了政变,太子御寇被其父陈宣公杀害。另一位公子陈完平时和御寇交情颇深,惟恐受到牵连便逃往姜氏齐国避祸。

齐桓公热情地款待了陈完,并且想要封他做贵族。陈完立即推辞道:“我能蒙贵国收容就已经是万幸了,哪里还敢当此高位?”齐桓公便给了他一个官职叫“工匠”,专门负责宫庙陵寝等土木营建。

陈完深受齐桓公重视,而且长得一表人才,齐国大夫懿仲便想把女儿嫁给他。当时贵族婚配前都要先行占卜,懿仲的妻子悄悄请人为这个姻缘卜了一卦,结果是“吉”,卦辞是这样写的:“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这个卦辞的意思是:凤与凰是成对儿的飞行,一唱一答和和美美。妫氏的苗裔,要在姜氏的田园里开花落英。一连五世都会繁荣兴盛,高官厚禄位比正卿。到了第八代以后,就要谋划取代国君。懿仲听完后十分高兴,马上把女儿嫁给了陈完。婚后果真如卦辞所预言,两人夫唱妇随和睦美满,陈完的后人在齐国世世荣华,并最终取代姜氏成了齐国国君。

感悟:“鸾凤和鸣”的成语便是由此而来,此外,“凤凰于飞”、“和鸣锵锵”、“五世其昌”也都成为恭贺新婚的贺辞。

割袍断义管宁与华歆志趣不投而断交

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叫管宁的人喜好学习,结交了几个学友,一个叫华歆,一个叫邴原。三个人都聪明好学,又志趣相投,所以当时人们把他们比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但龙头华歆和龙尾管宁之间,曾发生过一件著名的绝交事件。

他们求学候,并不是只读书,而是知行合一,一边读书,一边劳动。有一天,华歆和管宁在园中锄菜,锄着锄着,管宁居然翻腾出一块前人埋在此处的黄金。但是他们平时读书养性,就是希望能摒弃人性中的贪念,见了意外之财能不动心。所以管宁见了黄金,也只是把它当成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华歆在后边锄,过了一会也看到这块黄金。他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还是忍不住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这件事说明,华歆的修为要逊于管宁。

过了几天,两人在屋里读书,外头街上有乘华丽车马的达官贵人经过,敲锣打鼓,很热闹。管宁还是和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书。华歆却坐不住跑到门口观看,艳羡不已。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你不配再做我的朋友了!”

感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趣相投的人才能成为朋友。向管宁这样一心向学,专注清高的人自是不愿意和向往富贵繁华的华歆做朋友的。

管鲍之交(贫贱之交)鲍叔牙和管仲的友情佳话

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是十分要好的朋友。年轻的时候,管仲家境贫困,还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情况后,就找他一起合伙做生意。管仲没有钱,两人一起做生意的本钱都是鲍叔牙拿出来的,但是赚钱的时候管仲得到的分成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对管仲一直以朋友相待,并且经常为他辩护。

后来鲍叔追随齐国的公子小白,而管仲则追随公子纠。为了让公子纠能继承国君的位置,管仲曾试图射杀公子小白而未能得逞。后来公子小白自立为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却向齐桓公保荐管仲,管仲于是受到重用。此后管仲辅佐齐桓公掌理政事,会合诸侯,匡救天下,使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管仲常说:“我曾经和鲍叔一起做买卖,没有本钱却往往多分财利,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牙出谋画策,却把事情办得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是时机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斥退,鲍叔牙不认为我是无能之人,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要侍奉。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感悟:真正的友情在于了解对方,无论艰难困苦或飞黄腾达都能相信支持对方。鲍叔牙对管仲做到了这一点,才成就了这一段佳话。

分道扬镳元志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拒让路

南北朝,北魏有个才能卓越的人叫元齐,他屡建功勋,皇帝很是器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孝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不久以后,北魏迁都洛阳,元志就成了“京兆尹”。

元志虽才智过人,但十分骄傲,看不起朝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

一天,元志出外游玩,正巧御史中卫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元志一向看不起李彪,便没有按规矩给比自己官职高的李彪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便当众责问他:“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元志答道:“我是洛阳的地方官,而你不过是一个洛阳城中的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两人互不相让,于是来到孝帝那里评理。李彪认为自己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官职比他低很多,居然不肯让道。元志却说自己是国都洛阳的京兆尹,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能像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帝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你们各执一词都有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

感悟:两个人意见不合,旁人难以评断,不如把两人分开,各行其道,如此便可避免两人针锋相对的矛盾。

千里送鹅毛缅伯高以鹅毛代白天鹅向大唐进贡

唐朝贞观年间国力强盛,各地来长安进贡的使臣络绎不绝。有一年大唐的藩国西域回纥国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太宗。

在这批贡物中,有一只罕见的白天鹅。白天鹅不仅十分罕见而且很是娇贵,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悉心照料,一刻也不敢怠慢。

一日,缅伯高来到沔阳河边在此处稍作休息。却看见笼中的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缅伯高心中不忍,就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水。缅伯高一不留神,喝足了水的白天鹅合颈一扇翅膀飞上了天。缅伯高着急之下向前一扑,只触到白天鹅的尾巴抓到几根羽毛。弄丢了白天鹅,缅伯高很害怕,只觉得进退两难,不知道该怎么办。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并拿出一块洁白的绸缎把鹅毛包好,又在绸缎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贡品和鹅毛,日夜兼程赶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贡品和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重重地赏赐了他。

感悟:几根鹅毛确实不是珍品,但难得是千里相送的情意。有时候人的情感和付出会远远超越于东西本身所代表的价值。

伯仁由我而死王导因误会致使周伯仁被杀

西晋灭亡后,琅邪王司马睿在江南士族王敦和王导两兄弟的拥戴下在建康称帝,是为晋元帝。王敦自恃韬武略无人能及,却不受晋元帝重视,于是起兵造反,震惊朝野。

此时有人向晋元帝建议将王氏家族满门抄斩。王导听闻大为惊恐,每天带着兄弟子侄二十余人在宫门外候罪。当时有一人,名为周顗,字伯仁,与王导有交。他进宫见皇帝路过宫门时,王导大声向他呼救。当时周伯仁虽对王导的请求未加理睬,进宫后却向皇帝大力保证王导的忠诚。晋元帝听后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留他在宫中吃饭,周伯仁好酒,饭后大醉。出宫时碰到王导还在宫外候罪,又呼求伯仁救其身家性命,伯仁仍置之不理。但周伯仁回家后又上书为王导陈辩无罪之辞,王导对此种种皆不知晓。

王敦屡战屡胜,一路直逼南京的外城。晋元帝无奈只好对王敦封官许愿。王敦得势,开始处理杀害那些反对他的大臣宦官,周伯仁也不例外。但周伯仁是当时的两大才子之一,声望很高,很多人劝王敦不要杀他。王敦问王导该如何处理,王导不说话。王敦就说:“那就只有杀掉了。”于是王敦下令处死周伯仁。

后来王导整理库时找到了周伯仁上书为他开罪的奏折方才得知真相,不禁大哭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感悟:人生之中,一定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千万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而伤害了那些在你危难时愿意为你挺身而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