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通国学典故

3

三生有幸国泽不忘好友定三生之约情可动天

三生有幸,指前生、今生、来生,宋人苏东坡写有《僧圆泽传》,讲的是就是“三生有幸”的来历。

唐朝有一个和尚,号国泽,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二人一同去旅行,路过一处地方,看见一个妇人在河边汲水,那位妇人的肚子很大,已经怀孕了。圆泽流着泪对李源善说:“这个妇人怀孕已经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儿子。三天之后,这位妇人生产,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婴孩对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罢。”

他们分别后,就在这一天夜里园泽果然死了,同时那个孕妇也生了一个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到那位妇人家里去探看,婴儿果然对地笑了一笑。李源善确信了这就是他的朋友国泽大师。

第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达天竺寺去寻访;刚到寺门口,就看到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原来这个牧童就是国泽大师,正在等他到来。

现在遇到了比喻有特别的缘份,能成为知己,又能够帮助自己的人,就以“三生有幸”来称誉。

感悟:一个可以三生都念念不忘的朋友,多么珍贵,当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报以真心真情,患难与共。应该怎样的庆幸啊。

刎颈之交蔺相如为国家团结舍私怨终获挚友

战国时,赵国有个门客叫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因此非常赏识他,封他为上大夫。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一一武合力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了赵国。

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这下廉颇非常不高兴,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是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

蔺相如的门客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说:“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感悟:博大的胸襟和坦荡的心怀永远是得到别人敬仰的最好办法,有这样的品格的人会有人为他两肋插刀生死与共。

开诚布公诸葛亮身体力行以公道治蜀国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任。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凡事亲力亲为,不顾自己的身体,整天为国事操劳,还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后来诸葛亮又出师北伐,为国家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直到老死五丈原。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评论》:“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感悟:诸葛亮诚信治理国家,难得之才,可惜过分认真,什么事情都自己亲自办,这也是他早死的原因吧。

举案齐眉梁鸿孟光平淡度日显夫妻真情

东汉有个人叫梁鸿,是扶风平陵人。由于品德高尚,许多人想把女儿嫁给他,梁鸿谢绝他们的好意,就是不娶。与他同县的一位孟氏有一个女儿,长得又黑又肥又丑,已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为何不嫁。她说:“我要嫁象梁伯鸾一样贤德的人。”梁鸿听说后,就下娉礼,准备娶她。孟女过门后,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哪想到,婚后一连七日,梁鸿一言不发。孟家女就来到梁鸿面前跪下,说:“我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选定了妾为妻。可婚后,夫君为何默默无语?”梁鸿答道:“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粗布衣服,并能与我一起隐居的人。而现在你却穿著名贵的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啊?”孟女听了,便将头发卷成髻,穿上粗布衣,架起织机,动手织布。梁鸿见状,大喜,连忙走过去,对妻子说:“你才是我梁鸿的妻子!”还为妻子取名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闪耀。不久,梁鸿为躲避征召他入京的官吏,夫妻二人离开了齐鲁靠给人舂米过活。每次归家时,孟光备好食物,低头不敢仰视,举案齐眉。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夫妻十分恩爱。

感悟:举案齐眉告诉人们一种精神,告诉人们生活的一种态度,合适的举止言辞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一种修养的体现,歇斯底里的直白会使很多人不能接受。

万家生佛司马光清正廉洁终究美名传万家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散家,学识渊博,史学之外、音乐、律历、天、书数,无所不通,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正司马公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马光一生忠孝节义、恭俭正直,他安居有法、行事有礼。据说司马光的妻子死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儿子司马康和亲戚主张借些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并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以节俭为可贵,不能动不动就借贷。最后,他还是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草草办了丧事。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所谓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

司马光一生从不说谎话,他评价自己时说:"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平生的所作所为,皆问心无愧?百姓全部敬仰信服他,陕州、洛阳一带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一做错事,就说:“司马君实会不知道吗?”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钦佩他的品德,愿意与他为邻。蔡京也将司马光排除在他想陷害的人之外。可见,司马光的人格不仅为百姓所称道,甚至连对手也为之折服。

宋人写诗称赞他:"福星一路之歌谣,生佛万家之香火。"从此“万家生佛“用来比喻受人敬仰和爱戴的官员。

感悟:司马光的故事验证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只要你认真为国家、为百姓谋福利,克己奉公,就一定会被百姓拥护和歌颂。

西门投巫西门豹智斗地霸解除百姓怨苦

西门豹是战国初期魏侯时邺令。刚到任时召集年老而有名望的人询问民间疾苦,人们回答说:“此处最感苦痛的事是为河伯娶妇。三老、县吏常年向百姓征收钱财,达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女巫长得姣好的女子,便把她沉入水中,凡有年轻女子的人家,带着女儿远逃他乡。

到了河伯娶妻的?那一天,西门豹来到河上,看了要沉水的女子说:“这女子长得不好,麻烦大巫婆到河伯那里通报一声,让我们重新找一个好的女子,后天送去。”便叫手下的人抱起大巫婆投入河中。过了一会儿,又说:“巫婆怎么去了这样长时间呢?请其弟子催促她一下!”即把一个弟子投到河里。停了片刻,又说:“弟子怎么也去了这样久呢?再叫一个去催催!”又把一个弟子投河。这样投了三个弟子之后,西门豹说:“巫婆、弟子是女的,事情说不清楚,麻烦三老到河伯那里讲说明白。”于是又投三老于河中。

西门豹面河而立,恭恭敬敬地弯腰站着,等待良久。站在一边观看的长老和县吏们胆战心惊。西门豹转过头来说:“巫婆和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便要县吏和长老再入河催促之,吓得他们直叩头。从此以后,没人敢再提及为河伯娶妇的事了。西门豹此举,破降了当地的恶俗,安定了人心,使百姓不再外逃,因而有利于农业生产。

感悟:对付恶人,西门豹采取了以恶治恶的办法,说明对坏人心怀仁慈就是对好人的不公平。

结草衔环魏颗杨宝心怀仁爱好人终获回报

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无儿子的爱妾。魏武子刚生病的时候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颗把那爱妾嫁给了别人。

公元前594年,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交战,魏颗与秦将杜回撕杀在一起,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他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

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报答你的大恩大德!这就是“结草“。

汉朝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就将它带回家,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黄雀飞走了。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你仁爱救我,实在感激。”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象这玉环一样洁白无暇。”这就是“衔环”,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

后世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感悟:魏颗和杨宝并没有渴望做过善事后有什么好处,正如孔子所说“无心为善,善莫大焉”。正因为此,他们的“滴水之恩”才获得了“涌泉相报”。

不耻下问孔圉学知识虚怀若谷留美名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卫国有个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尽管自己才华很高,但是每每遇到问题就会虚心的向别人请教,在民间有很好的名声。孔圉死后,卫国国君觉得应该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同样也是非常有学识,心想大家都是一样的勤奋学习,为什么孔圉能够得到那么高的荣誉而自己却没有呢?心里很是不服气。有一次他在见孔子的时候,就问道:“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公’的称号?”

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听了无言以对,终于服气了。

感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获得知识的第一要素,骄傲自满的人从来不会有什么成就。

毕恭毕敬宜臼遭废黜吟诗抒怀不忘父母恩,周幽王点烽火失信天下得美人一笑

周幽王姬宫涅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政治**。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褒姒不爱笑,无论如何引逗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开心。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十分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抒发自己的心情。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毕恭毕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由于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来演化为“必恭必敬”,也有写作“毕恭毕敬”的。

感悟:这个典故立意深刻,首先昼歌夜舞是亡国的必然因素。再者,失去别人的信任就会丧失拯救自己的机会,好比“狼来了”,儿童尚为失信而丢命,何况虎狼大军当前呢。

司马昭之心司马家族杀魏帝灭蜀吴进入西晋时代

三国时期,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兵强马壮,经济发展快,实力最雄厚,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时,得到大将司马懿的大力支持。所以曹丕称帝后给司马家族很大的权力,人人皆做官。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即位,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独霸朝纲,国家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家族手里,篡位野心日益显露。魏帝曹髦造就看出了司马家族的用心,曾气愤地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他来夺走皇位。”也就是说:“司马昭的夺位之心,人人都知道。”不久,曹髦和亲信臣子秘密策划想除掉除掉司马昭,结果事情败露,反被司马昭杀死。司马昭立曹奂为帝。从此,在曹魏政权中,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司马氏的统治了。

263年,魏国灭蜀。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大举进攻吴国,吴国投降。西晋统一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

这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出处,寓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感悟:司马昭固然野心勃勃,然而魏帝平庸无奇,没有司马氏,三国分治何时结束啊?

识时务者为俊杰司马徽评判英雄诚推卧龙凤雏

汉代晚期,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依靠叔父诸葛玄过活。十六岁那年叔父也去世,于是在襄阳城西的隆中置了一点田产,盖了几问屋子,一面耕种,一面读书。诸葛亮在隆中住了十年。这期间他读了大量经史和诸子百家的著作,获得了丰富的政治、军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他又注意研究当时的政治形势,逐步形成了一套政治见解,人称“卧龙先生”。

庞统也是同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以“凤雏”(就是小凤凰,这是别人给他这么一个绰号。)之名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当时人评价他们两个的经典言语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

诸侯割据,天下大乱。刘备常有雄心但很不得志,势力弱小,依附在荆州牧刘表身边。他觉得要成大事,必须有智谋的人辅佐,但是自己身边却没有一个谋士出谋划策,只有关羽张飞多勇而无谋,因此一直在偷偷物色有见识,能够帮助他成大业的人才。后来,他听有人说司马徽在襄阳很有名声,便去拜访他,并请教他对当今天下大势的看法。司马徽说:“平庸的书生士怎么会认清天下大势?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是杰出人物。这里的卧龙和凤雏,才是这样的杰出人物。”

后来刘备果然三顾茅庐先请诸葛亮出山,又请到庞统也来相助,才势力大增,建立蜀国。

感悟:司马徽在历史上人称好好先生,对什么事什么人都说好,但是通过这个典故可以看出他在大事情上毫不含糊,言辞坚决,是难得的品德高尚之人。

品格意志

铁杵磨针童年李白遇老妇悟勤奋真谛

比喻无论碰到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够成功。

这个成语出自明朝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儿童时期,觉得读书辛苦,不喜欢读书,经常逃学在街上游玩。一次,李白在河边玩耍的时候,看见一个老婆婆坐在河边的一块石头旁边忙活着什么,很好奇,就走了过来,却看见老婆婆拿着一个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不解,心理思考老婆婆在做什么呢?

“老婆婆,你在忙什么呢?”

“磨针。”

“这样能磨出来针?”李白非常吃惊。

“是的,只要肯下功夫,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你说是不是,孩子。”

老婆婆的话,让李白异常震惊,想想自己因为读书有一点辛苦,就贪玩。他觉得在老婆婆面前非常惭愧,羞红了脸,立刻回到学堂,认真读书,最后终于称为博学多才的大诗人。

感悟: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害怕坚韧,认真的品质。只要拿出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精神,每个人都会所向披靡,无所不胜的。

愚公移山愚公情感玉帝高山变平川

这个成语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居住。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曲有一个叫智叟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愚钝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愁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言以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愚公不停地挖下去,便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山岗高地阻隔了。

感悟:这个故事通过写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自以为是,以及“愚”与“智”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不过愚公的精神固然可嘉,但他不知变通,死板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反思。移山固然可以,绕山开路或者挖隧道不是更容易操作吗?

悬梁刺股孙敬苏秦为成才熬夜苦读圣贤书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西汉时期,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而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很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知识。从此他每天没日没夜的读书,废寝忘食。可是读书时间长了人就会瞌睡,怎么办呢?为了不影响学习,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孙敬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在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因此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的时候很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最后孙敬和苏秦都成了难得的政治家,杰出的人才。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对学习的执着精神。

感悟:孙敬和苏秦为了学习,采取的方式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但是这两个人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夸父追日夸父追赶太阳命丧征途化桃林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夸父。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树木,河流干涸。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

族人听后纷纷劝阻。但夸父心意已决,发誓要捉住太阳。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了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夸父告别族人,怀着雄心壮志,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他逐日的征程。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但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一口气把黄河水之水和渭河水喝干,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面的大泽跑去,在半路上被渴死了。夸父临死的时候,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感悟:夸父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夸父追日的故事有着极为深刻的寓意,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

玩物丧志卫懿公痴迷养鹤失去军心丧性命

春秋时的卫懿公是卫国的第十四代君主。他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如癫如狂,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一国之君,这样就朝政日益荒废,百姓的疾苦也不再关心。武百官都劝他不要耽误国家大事,但是卫懿公根本听不进去,每次出门卫懿公让鹤乘坐高级豪华的车子,甚至比国家大臣所乘坐的还要高级。因此,为了养鹤,卫国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金钱,这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百姓也是怨声载道。

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国境,卫懿公这才慌张起来,他命令军队前去抵抗。但将士们气愤他的荒**无道,没人愿意给他为他出征。大家生气地说:“既然鹤那么重要,地位在我们之上,享有那么高的待遇,你怎么不让它们替你打仗呢?现在就让它们去打仗吧!”卫懿公无言以对,没办法,只好亲自带兵出征,与狄人在荥泽一场恶战,由于军心不齐,结果战败而死。卫懿公的这种行为就被人们称作“玩物丧志”

这个成语常用来指醉心于物欲玩乐,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感悟:“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古往今来,玩物的人不少,卫懿公能因此而葬送了自己的国家,也算达到了玩物的最高境界了。倘使我们能选一些有品味的“物”来玩,做到张弛有度,也还是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品味和自身修养的。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屈辱三年暗怀灭吴壮志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公元前498年,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和越王勾践打仗。勾践的军队失败了,他的大将军也战死在战场上,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给勾践出谋划策,让勾践假装投降,说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同时,夫差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年后,勾践饱受屈辱,并且被放回越国。

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以及喝水吃饭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勾践在百姓激励和种、范蠡的辅佐下,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下把越国强大起来。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带领三千精兵捉拿了夫差。这时候的夫差悔之晚矣。

感悟:越王勾践为了使自己不忘记以前所受的耻辱,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将来报仇雪恨,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东山再起,一举灭吴,恰恰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精卫填海炎帝之女为报仇誓要沧海变桑田

这个成语出自《山海经校注》:“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是炎帝非常喜欢的小女儿女娃,又一次,她自己偷偷地乘小船去东海湾,可是突然到来的风暴把船给掀翻了,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的爪子,并且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发鸠山上衔了一些小石子,她不停的来回飞,把石子树枝投到东海,想把大海填平。

精卫想着东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所以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想着总有一天会把大海填成平地。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潜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感悟: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

乘风破浪宗悫少年英雄大展鸿鹄之志

这个成语指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出自《宋史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宗悫是南朝宋国南阳人,自幼,练就一身功夫,胆量过人。他的兄长宗泌新婚之夜,,突然有十几个强盗趁夜打劫。年仅14岁的宗悫毫无畏惧,奋勇迎战,击退了盗匪。有一次,他的叔叔宗炳问宗悫:“说说你的志向,长大了你想干些什么?。”宗悫应声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大事业。”宗炳听了,既惊异,又高兴,不禁赞许说:“好男儿,正应如此!”

果然,几年以后,当林邑王范阳迈侵扰边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讨伐时,宗悫自告奋勇地请求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一次,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兵立即出击,把林邑王的援兵打得落花流水。

就这样,宗悫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候。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感悟:宗悫凭借着乘风破浪的精神实现了他少年的梦想,年轻人就该这样满怀热情和理想,不怕困难,努力拼搏去实现人生的价值,无论何时这种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众志成城周景王爱财喜乐江山众人推

比喻大家齐心合力,那么力量就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众志成城出自《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东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贵,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时,做了两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铸大钱,一件是铸大钟。大钱就是币值高的钱。景王试图以铸行大钱的方式来收缴民间的小钱。大钟即编钟。景王准备铸造两组巨型编钟,一组是无射(读y),一组是大吕。他打算把这两组编钟上下悬挂在一起配合着演奏。

景王身边的大臣单穆公对此非常担忧,极力婉言加以劝阻。单穆公认为铸大钱首先不利于金钱的流通,同时是对平民百姓的残酷掠夺;而铸大钟更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既无法得到悦耳的美的享受,又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因此这样做将会使百姓离心,国家危险。

司乐大夫伶州鸠也劝阻说,编钟的声律强调和谐,如果一件事情得到是百姓的怨恨,那就没有和谐可言了。并且他引用民谚“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大多数老百姓喜欢的东西,几乎都能够实现;而百姓讨厌的事情,几乎都会很快消亡的。但景王依然不听,三年间,他既铸了大钱,并且也造了大钟。然而景王在第二年就死于心疾,周王朝也随即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乱。

感悟:从景王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为官之道:为民者昌,害民者亡。

嗟来之食人穷志不短坚决忍辱乞食

这个成语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贬义词。出自《礼记檀弓》:“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故事是这样的,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做好饭菜汤等食物摆在大路边,用来给路过饥饿的人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瞪大他的眼睛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在后面表示歉意,但这人不肯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不食嗟来之食”就出自这个故事。后世以“嗟来之食”表示侮辱性的施舍。吴晗在《谈骨气》中就引用这一故事为论据来说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有骨气的。这个故事流传千百年,有着积极的意义中所塑造的宁可饿死也要维护人格尊严的齐人形象也一直为后人所推崇。“不食嗟来之食”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

感悟:所谓“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即使是在今天,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明人类与野蛮兽类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有一个超自我的意识。在一己利害之外,还知道有真理存在;虽爱惜生命,也知道人格尊严的可贵。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

不识时务不识时务张霸拒绝权贵彰显一身正气

不识时务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时务:当前的形势和潮流。出自《后汉书?张霸传》:“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结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东汉和帝时,有个人名叫张霸,字伯饶。他为人非常正直,一向勤奋好学,自幼通晓《春秋》,博览五经,在当时很有才名。许多名士都慕名来与张霸交往。汉和帝永元年间,张霸在担任会稽太守时,由于做出了很大的政绩,他很快便被朝廷提拔,而且官职连续升迁四次,最后官至侍中。这时张霸名气更盛,人们对他也更加仰慕,前来拜见的人更多。当时皇后的哥哥虎贲中郎将邓骘手中握有重权,在朝中有很强的势力,别的官员都来送礼巴结讨好。邓骘也很羡慕张霸的声名,私下想与他结交朋友。可是张霸却犹豫不决,觉得这种权贵之人不是自己的朋友,不想与他结交,所以每次邓骘登门或者差人来请,他都选择避而不见。大家都嘲笑张霸,说他太不识趣了,这么重要的人物愿意和你成为朋友,别人想都想不来,你却拒绝不见,真是愚蠢至极。

感悟:众人皆笑张霸不识时务,事实上真正不识时务的反是那帮嘲笑张霸的人,他们被庸俗的人情世故和权利所蒙蔽,恰恰看不清历史发展的潮流。纵观历史,我们正需要像张霸这种不巴结权贵且敢于和权贵说不的正直清廉的官员来为社会造福,为百姓谋福利。

不折不挠桥玄不畏强暴舍子保法律

不折不挠出自《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东汉时期,有个叫桥玄的人,官至司徒长吏。他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所以在朝野上下,很有盛名。但是那些贪官污吏都非常讨厌他。

有一天,三个强盗将桥玄十岁的小儿子绑架了,几天后,强盗来到桥玄的家里,想要索要一大笔钱,并且威胁说:如果桥玄不给钱,就把他的儿子给杀死。桥玄怒斥强盗:我是朝廷官员,不可能容许你们这样横行霸道,你们必须抓紧认罪归案。

后来河南官员知道这个消息,派人率兵前来抓捕强盗。他们把桥玄的家团团围住,但他们不敢贸然进去,怕把强盗逼急了,伤害孩子。桥玄见状,在院里大声喊:“快来捉拿强盗,不能因为一个孩子而放脱他们”军士们这才破门而入。但是穷凶极恶的强盗杀了桥玄的孩子。同时强盗也被抓住了。失去小儿子的桥玄抑制自己内心强烈的悲痛,反复琢磨怎么才能杜绝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他思考了很久,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便向皇帝上书:“以后凡是被贼人绑架走的,一律不能用钱赎回,这样贼人就是拿了人质,也得不到任何好处。并且官府抓到掠人为质的强盗,一律宰首。”

朝廷按照桥玄的建议,颁布了法律。从此以后,强盗绑架劫持的事情就慢慢减少了。

感悟:人做一件事情,无论遇到多少挫折,都不要退缩。那么困难一定能够克服的。

忍辱负重陆逊外柔内刚担大任内敛不张扬

忍辱负重意思是忍受耻辱,承当重任。

东汉末年,孙权夺取荆州并且杀害了关羽,刘备十分气愤,调集大批人马亲自东征东吴,一连攻下了东吴几个城。孙权只好启用陆逊为大都督全力抵抗,由于陆逊年轻,资历不深,很多将领不服他统率,他说君主看中他能忍辱负重担此大任,你们就得听从指挥。

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今湖北江陵),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于是孙权任命年仅38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兵马前往迎敌。第二年年初,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一直攻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在长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陆逊见蜀军士气高涨,又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阵地,不与刘备的军队交锋。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军包围,要求陆逊增援。陆逊不肯出兵,并对众将说,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等我的计谋实现,那里自然就解围了。陆逊手下的将领见主将既不攻击蜀军,又不援救夷道,以为他胆小怕战,都很气愤。众将领中有的是老将,有的是孙权的亲戚,他们不愿听从陆逊的指挥。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当克尽职守。国家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就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从事,大家切勿违反!”陆逊这一席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了。

陆逊打定主意坚守不战,时间长达七八个月。直到蜀军疲惫不堪,他利用顺风放火,取得了最后胜利。刘备逃归白帝城,不久病死。

感悟:只有能够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才能完成常人无法完成的伟业。有时候,忍受暂时的屈辱,并不代表我们永远忍受屈辱,那是自己将来成就大业的积蓄。

痛定思痛韩愈常思过往痛事以省自身

痛定思痛指创痛平复或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含有吸取教训,警惕未来的意思。出自唐韩愈《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韩愈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章巨公”和“百代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他们都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提倡散,强调章内容的重要性。韩愈也是唐代著名的散家和重要诗人。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他主张“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语言,扩大了言体的表达功能。

感悟:自古没有战而不败的人,也没有无过之人。败了,或郁郁终生,或愤然而起。回首再想起曾经有过的痛,真是更加悲伤,但是要想成功,必要常常反省自身,回忆挫折,为什么呢?这样才能知道为什么失败的原因,然后才能不再次犯错误。

水滴石穿张乖崖秉公执法判语论是非

水滴石穿意思是指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钱阳担任县令。当时,社会上还存友军卒凌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风气。张乖崖想找个机会严惩这种行为。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不过,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顶撞他,便提笔写下判语:“一天一个铜钱,一千天就是一千个铜钱;绳子不断去锯木头,木头终究要断;水滴不断滴石头,石头终究会穿。”说完,拿着剑,走下台阶,斩其首级。

感悟:小吏固然有错,但因一枚铜钱而丢了性命固然不值。张乖崖的说法听着很有道理,但做法也实在是偏激。生而为人,总免不了做几桩傻事错事,事有轻重,总该还是要给人一个改过的机会的。

东山再起谢安报朝廷四十再出山

典故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谢安,少年时候就很聪明,不仅学识很高,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谢安年轻时不愿意做官,任著作郎不久便以有病为借口辞官归家。隐居在浙江会稽的东山,经常与王羲之、许询等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朝廷知道他很有才干,征召他做吏部侍郎,也被他拒绝了。后来,征西大将军、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请谢安做司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谢安只好答应,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在谢安将要出任的那天,朝廷的官员们都前来送行。这时有位中丞名叫高菘,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屡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安听了这话,感到很羞愧。东山再起的典故就从这里诞生了,这个四字成语就是从高菘说的这句话中总结出来的。

谢安到了桓温幕府,桓温很高兴,两个人交谈了一整天,言语间甚是投机。谢安后来官至宰相。桓温死后,他接替桓温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在前秦国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他派弟弟和侄子为大将,领兵迎敌,击败了苻坚的百万大军。

感悟:谢安高卧东山,但是因为有旷世的才华,终究再度出山。那么任何人都一样,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有才华,有毅力,终有一天会东山再起。

映雪读书孙康穷而有志雪地读书显精神

意思是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出自南朝?梁?任彦升《为萧扬州荐士表》:“至乃集萤映雪,编蒲缉柳。”注引《孙氏世录》:“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孙康年少时家里很穷,而他很喜欢读书。白天干活利用夜间读书,可是晚上读书必须得点油灯,而家里那样困难的经济条件,一个月怎能买得起这么多灯油呢?孙康完全懂得这种困难,每当灯油烧干以后,他便静静躺在**,在**背书和默记书中的要领。但这样还是没有看书的效果好,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明亮起来,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孙康身上衣衫单薄,但由于他专心致志,注意力完全进入书里面去了,对于刺骨的寒风他全然不觉得。从这以后,只要有积雪,他就天天夜间去映雪读书。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感悟: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哪怕是点滴的成绩也都来自于不懈的努力。姑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孙康的那股子钻劲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不屈权贵舍荣华得尊严

意思是指不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屈身事人。后用以表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语出《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学家,东晋末期,朝政日益**,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都恭恭敬敬。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一面躬耕陇亩。

感悟:陶渊明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勉励无数的后来人,做人当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绝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元景皓刚烈宁舍姓名不舍姓名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决不苟且偷生。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丞相高洋逼迫孝静帝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改东魏为北齐。以后又把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都杀死了。可是做了坏事以后,他心里很害怕。

一天,天空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个不详的兆头,就问自己的亲信,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刘家的天下而光武帝刘秀又能夺回天下的原因是什么。这名亲信说是因为王莽没有斩草除根,没有把刘氏宗室的人杀干净。高洋信以为真,于是把东魏的宗室近亲全部杀掉,连小孩也不放过。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感到很害怕,于是聚在一起商量对策。

有的人主张改姓高,不再姓元。出主意的这个人叫元景安。他的堂兄元景皓断然拒绝了这种建议。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后来,元景皓因元景安的告密而被处死。但高洋也于三个月后病死。十八年后,北齐宣告灭亡。

感悟: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命的存在或消失,也不绝非年岁的长短,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玉碎”固然可惜,但碎了的玉,其价值也绝不是一块土瓦所可比拟的。

不拘一格龚自珍遇昏君不得志指天发问

指不局限一种方式,一个规格。

龚自珍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地理、经史百家。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甚深。

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

**的清政府根本不理会龚自珍的建议,他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希望统治者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思想感情。作者于诗中指出中国必须有一场猛烈社会变革。并希望最高统治者振作起来,选拔、任用各种治国的英才,给予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从而振兴中国。

感悟:清朝的龚自珍在用人方面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在当今社会,在用人机制上,只看学历,不看能力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龚自珍的用人见解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价值的观点。

初生牛犊不怕虎庞德初战不畏关羽雄风

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做敢为。

出自《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犊,而无求其故。”

东汉末年,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并在此称王,下令关羽北取襄阳,进兵樊城。关羽部将廖化。关平率军攻打襄阳,曹操部将曹仁领兵抵抗,结果大败,退守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为征南将军,以勇将庞德为先锋,领兵前往樊城救援。

庞德率领先锋部队来到樊城,让兵士抬着一口棺材,走在队伍的前面,表示誓与关羽决一死战。庞德耀武扬威,指名要关羽与他决战。关羽出战,两人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两军各自鸣金收兵。关羽回到营寨,对关平说:“庞德的刀法非常娴熟,真不愧为曹营勇将啊。”关平说:“俗话说:‘刚生下来的小牛犊连老虎都不害怕。’对他不能轻视啊!”

关羽觉得靠武力一时难以战胜庞德,于是想出一条计谋。当时正值秋雨连绵,汉水猛涨,魏军营寨却扎在低洼之处,关羽掘开汉水大堤,水淹于禁七军,俘虏了于禁,庞德。于禁投降,而庞德却立而不跪,不肯屈服。关羽劝他投降,庞德反而出口大骂。于是,关羽下令杀了庞德。

感悟:庞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一方面,他不畏惧权利,敢作敢为,值得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在必要的时候有所收敛,不能意气用事。

置之度外光武帝不理二敌养兵蓄锐待整河山

意思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出自后汉书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公元25年6月,刘秀打败了王莽,在河北高邑即帝位,改元建武,就是汉光武帝。同年,他把洛阳定为都城,东汉政权正式建立了。

可是,天下也并没有真正统一。许多地方势力占据某些州郡和东汉抗争,和刘秀一样称王称帝的割据政权一抓一大把,刘秀的东汉政权处在四面包围之中,只不过他的实力较强一些而已。

刘秀从建武元年至六年,他花了6年时间,将对手一个个消灭,对东汉政权依然构成威胁的只剩下甘肃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两大军阀。

当时,隗嚣表面上已向刘秀称臣,暗怀叛心,公孙述自称蜀王,拥兵数十万盘踞四川山区。而刘秀呢,经过6年不间断的苦战,他的部队需要休养生息。如果一直战斗,新生政权可能不稳固;如果进行休整,对方会趁机缓过气来,增加以后消灭敌人的难度。

刘秀就和谋士、将领们讨论这个问题,大家的意见也不统一。经过思考,刘秀最终拍板:“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意思就是,姑且把这两人丢在一边,暂不考虑吧!

后来经过休整,刘秀终于消灭了隗嚣和公孙述,实现了统一大业。

感悟:在做一些重大决定的时候,必要的魄力是必须的。畏首畏尾,做事情会束缚手脚的。

处世之道

东道主郑国于晋秦两国夹缝间巧妙求生

春秋时期,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郑国国王郑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老臣独之武请教解围之道。于是,一天夜晚,独之武乘着天黑叫人用粗绳子把他从成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秦国国王秦穆公。

晋国和秦国是两个大国,他们之间本不和谐,常常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于是独之武非常巧妙地利用这个矛盾,对秦穆公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在这里,独之武一方面陈述了秦帮晋国攻打郑国的弊处,揭露了晋国几代国君的贪婪本性和背信弃义,一方面说明了保留郑国的好处,郑国在东面不仅可以遏制住晋国的发展,使晋国不能成为最大强国,无法与秦抗衡,还可以成为秦国向东来的东道主,为秦国出使的官员提供方便,所以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单方面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率军回国。晋国国王晋公无奈,也值得退兵。

郑国老臣独之武巧妙地利用了秦晋两国的矛盾和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运用东道主的身份,不费一兵一卒化解了郑国的亡国危机。

感悟:做东道主的时候,要尽地主之谊,综合分析利弊和各种危急情况,巧妙解决主宾之间以及宾宾之间的矛盾。

金龟换酒酒仙诗仙相见恨晚解金龟换得美酒饮人间冷暖

贺知章,唐越州会稽人,晚年由京回乡,居会稽鉴湖,自号四明狂客,人称酒仙,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李白李白被称为“谪仙人”,人称诗仙。在贺知章50多年的官宦生活和他几十年的饮游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可以说是他赏识了李白。李太白初至京师,与贺知章相见恨晚,遂成莫逆。贺知章即邀李白对酒共饮,但不巧,这一天贺知章没带酒钱,于是便毫不犹豫地解下佩带的金龟(当时官员的佩饰物)换酒,与李白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唐天宝三年(744),贺知章告老还乡,李白深情难舍,希望与他后会有期,但是不幸,贺知章回到家乡不到一年,便仙逝道山。对此,李白十分悲痛,他写下了《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由此可见,“金龟换酒”一事,给李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厚的挚情,在《重忆》一首诗中,他还念着贺知章:“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后人对诗仙、酒仙的相知十分羡慕,十分赞赏,成为了一段佳话。

感悟:人生在世,知音难寻,对待朋友要为人豁达,诚实守信,要有金龟换酒的气魄和魅力。

大公无私祁黄公以才能为标准无私举荐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公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公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公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公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公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公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公。孔子说:“祁黄公做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

感悟:做每一件事情都应当以客观实际为标准,要做到大公无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办事公平正直,不徇私情,毫无私心。完全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脚踏实地司马光寒暑数十载写就资治通鉴

宋英宗时期,司马光负责主编《资治通鉴》,他研究很多历史书籍,广泛地收集材料,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认真编排,终于完成《资治通鉴》。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学史上的两颗明珠,为后人留下了辉煌的历史资料。《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战国周烈王、下至五代周世宗的1362年的历史,全书294卷,还有考异、目录各30卷。其规模之大,令人叹服。司马光为编定《资治通鉴》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宋神宗允许他借阅“集贤”、“昭”、“史馆”三大书库的所有书籍,并特许可借阅“龙图阁、天章阁及秘阁”的藏书。宋神宗还将自己私藏的二千四百余卷书献出来,供司马光参考。除此之外,司马光还参阅了大量的野史、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等资料,共222种,计三千多万字。司马光学风严谨,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为自己规定,每三天修改一卷。一卷史稿四丈长,平均一天修改一丈多,若遇事耽误了,事后必须补上。每天晚上他总是让老仆人先睡,自己点上蜡烛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凌晨又起身继续工作。天天如此,十九年如一日。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时间,开始编写时,司马光48岁,编完时,已是66岁的老人了。这19年,司马光“秉烛至深夜,警枕破黎明。”

司马光曾问他的好友邵雍:“你看我是怎样一个人?”邵回答说:“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感悟:应当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件见事情,处事要踏实,认真,不畏任何艰难困苦,胜利就在不远的前方。

口蜜腹剑兵部尚书李林甫表里不一人前伪善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段,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专权的十几年中,李唐王朝政治上日益黑暗,各种矛盾尖锐,开元盛世急剧转变成了天宝末年的经济、政治危机。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时评价李林甫时:“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感悟:口蜜腹剑的人也许一时得利,但终究会被世人所唾弃。心口如一的人将是永恒的价值取向。

趋炎附势州官李垂不阿谀奉承两次被贬

宋真宗时,聊城人李垂考中进士,才学满腹,为人忠耿刚正,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作风非常反感,由于他不肯走动权贵,无晋升之门,一直屈尊下位,得不到重用。

因此,有人劝他去拜见当时的宰相丁谓。丁谓善于迎合皇帝,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法换取真宗的欢心,他玩弄权术,独揽朝政。李垂却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李垂不但不去巴结,反而往往直言抨击。也正因如此,李垂才得罪了丁谓,被贬出京,降职外任。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年过六十的李垂被召回京都。有人劝他去拜见新宰相,求得了解,以便被予以重用。李垂却说:“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我现在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就常常当面指责他。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宰相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挤出京都,到外地当州官。

《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感悟:当今社会,象李垂这样一辈子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的人已经很少见了,所以李垂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世人反思和警醒的。

草菅人命贾谊不计前嫌引秦史救周勃

汉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元老重臣周勃因受诬告被免去丞相职务,不久后,又因有人诬告他谋反被收入监牢,幸亏贾谊上书相救。殊不知,贾谊和周勃实有矛盾,但是贾谊并没有假公济私。当初帝本欲重用贾谊,但周勃曾竭力反对,说了不少反对的话。因此,贾谊不但没有升官,反而被降了职,做了长沙王太傅。可是胸怀坦荡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贾谊,听了周勃被陷害入狱的消息,立刻写了一篇题为《治安策》的奏疏呈交给帝。贾谊在奏疏中借古喻今详细陈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任意杀人,视人命如草芥。秦始皇的小儿子秦二世胡亥,为人残忍,手段凶狠吗,杀死了同胞兄弟,名将蒙氏兄弟,丞相李斯以及将军冯劫等大臣也都被秦二世残害致死;对平民则更不在话下,打猎时常以射杀平民为乐趣。

《治安策》写的生动,深刻,使帝读后深受触动,于是赦免了周勃,并恢复了他的官位。甚至如后帝的宽刑省赋也多多少少受到了贾谊这篇章的影响。

《汉书贾谊传》:“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着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感悟:人生来平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不允许任何人有任何特权来随意剥夺别人的生命,在法治社会,绝对不可以有人可以草菅人命。

洁身自好屈原乱世环境仍保自身清白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其所著《离骚》,具有世界影响。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年纪轻轻就担任楚国左徒的重要官职,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联齐抗秦。但他的主张却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诋毁。楚怀王听信谗言,便疏远了屈原。后顷襄王继位,他有遭到放逐。

在被陷害遭到流放的日子里,屈原常常一边走一边吟唱着楚国的诗歌,心中牵挂着国家大事。一天,屈原来到湘江边,一个渔夫见到他后惊讶地问:“你不就是屈原大夫吗?为何沦落到这般地步?”屈原叹息道:“整个世道都像这泛滥的江水一样浑浊,而我却想山泉一样清澈见底。”渔夫故意说:“世道浑浊,你为什么不搅动泥沙,推波助澜?何苦洁身自好,遭此下场。”屈原说:“我听说一个人洗头后戴帽,先要弹去帽上的灰尘;洗澡后穿衣,先要抖直衣服。我怎么能使自己洁净的身躯被赃物污染呢。”渔夫听这番话后,对屈原正直和高尚的品格十分敬佩,于是唱着歌,划船离开了。

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虽有一腔报国之心,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于公元前227年投江而死。

感悟: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像屈原一个做一个世代受人尊敬的人。

雪中送炭宋太宗体恤民情雪中送温暖

据《宋史太宗纪》记载,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天气变得异常寒冷,人们都躲在屋里避寒,但依旧死伤无数。宋太宗张光义一天正在皇宫中休息,一边烤火取暖,一边品尝着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当他看到窗外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时,忽然想起了那些可怜的穷人,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正在大雪中挨饿受冻。于是宋太宗马上派出手下的官员,带上许多粮食和木炭,出了皇宫,来到老百姓们生活的地方,把粮食和木炭送到那些急需要取暖的穷人和孤苦伶仃的百姓手中。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有米做饭,有木炭生火取暖了,可以过一个温暖的动心。宋太宗带去的东西,解决了不少人们的急需和生活困难。

范成大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诗歌,晚年退居故乡苏州石湖,自称石湖居士。他一生中写了许多诗歌,而且诗作风格多样,以清新典为主要特色。范成大留下一本《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诗,题目是《大雪送炭与芥隐》。这首诗中有这样两句:“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成语雪中送炭就是由此简化而来的。

感悟:帮忙要帮在点子上,在别人极端困难和危急的时刻,给与人及时的帮助,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碳。

一诺千金季步言出必行一言九鼎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便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感悟:常言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诚实守信应当是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许诺别人的话,就应当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做一个一诺千金,顶天离地的人。

信口雌黄王衍侃侃而谈漏洞百出

雌黄,又名鸡冠石,是种黄色矿物,用作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如果有写错字的,就用雌黄涂抹后改写。

魏晋时期的上层社会流行清谈之风,西进大臣王衍就是个很有名的清谈家。他从小就口齿伶俐,曾在学名家山涛府上做客。大家都对他清秀的外表和的举止加以称赞,但山涛却感叹道:“日后耽误天下的,就是这种人啊!”王衍成年后,善于用老子庄子的学说解释儒家经义,满嘴都是空虚的怪话。他讲话时轻声慢语,每次遇到讲错的地方,都毫不在乎地随口更改。因此,人们称他“口中雌黄”。王衍做事也是这样。他先是看太子很有前途,就把女儿嫁给太子为妃。后来太子被别人陷害,他怕牵连到自己,又立刻上书请求与太子脱离关系。太子的冤案真相大白后,他被判终身监禁。在这之后的“八王之乱”中,王衍被两位很有权势的王爷看中,任他为尚书令,他只顾着扩大自己的势力,而不管天下百姓。当西晋灭亡时,他还随口说:“我一向不干预朝政,罪不在我。”不过,王衍还是难逃一劫,最终被敌军活埋在瓦砾堆里。

感悟:说话时要实事求是,不能信口雌黄,没有根据地乱讲一气,胡说八道,到最后经常出现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心口不一,遭人质疑。

一丘之貉杨恽直言相谏惨遭不测

杨恽是西汉宣帝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外孙,又是丞相杨敞的儿子,年轻时博学多才,交游很广,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杨恽自己非常廉洁,从来不受不义之财,连父母留下的遗产也都分给了宗族和兄弟。但他自恃才高,说话无所顾忌,经常直率地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并敢于揭发贪赃枉法的行为,因此招来了很多人的嫉恨。

一次他看到一幅反应古代暴君的画时叹道:“皇上要能看到此画,并从中吸取教训,那我们就可以避免亡国了。”皇帝听到这话勃然大怒,认为杨恽是在讽刺自己,就将他革职还乡。

过了几年,杨恽听说匈奴单于因暴虐无道,众叛亲离而被逼自杀,就对人说:“无道的君主,不听臣下忠言,最后必然自陷绝境。当初秦朝如能信用贤臣,恐怕直到现在还不会灭亡。古今的事情,其实是一丘之貉,都差不多呀!”没想到这封信落在了与他有仇的太仆长乐手中,并将它呈给皇帝。皇帝看了大发雷霆,认为他屡教不改,于是下令将杨恽处死。

感悟:身为领导者要敢于直面自己的缺点,乐于接受部下的批评建议,从谏如流,完善自己的不足,提高工作成效,形成上下级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