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通国学典故

2

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征服南夷免后患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要想降服敌人,要想故意放松警惕,使敌人失去防备,然后再袭击敌人达到目的。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

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

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虽然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没有乘胜追击,想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沪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

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

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感悟:诸葛亮这个故事以自己的才能彻底征服了孟获,可见军事中所讲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手段。

一箭双雕长孙晟展身手保公主威名震突厥

北周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突厥人经常侵犯边境,皇帝派长孙晟率领一批将士护送公主嫁往突厥。长孙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突厥。突厥国王摄图大摆酒宴。宴请长孙晟。酒过三巡,按照突厥的习惯要比武助兴。突厥国王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线。长孙晟搭弓上箭,瞄准铜钱,只听得“格勒勒”声,硬弓被拉成弯月,一枝利箭“嗖”地一声射进了铜钱的小方孔。

从此摄图对长孙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待他如同尊贵的宾客一样,由于喜欢他箭法高明,就经常让他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有一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猛抬起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他忙送给长孙晟两枝箭说:“你的箭法那么好,你能把这两只射下来吗?”“一枝箭就够了!”长孙晟说,说完策马驰去。他搭上箭,拉开弓,对准两只正打得难分难解的大雕。“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便一起掉了下来,大家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支箭把这两只鹰串在了一起。从此大家更加佩服长孙晟了。

感悟:北周皇帝慧眼识英才,才有长孙晟大显身手的机会,长孙晟用高明的箭法既征服了突厥,又提高了自己的声望,也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调虎离山孙策巧用妙计轻松打败刘勋取卢江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东汉末年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志气大,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

但是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感悟:孙策巧用“调虎离山“之计,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卢江。这个故事说明不能被敌人巧言令色所迷惑,放弃自己的根据地。

釜底抽薪曹操夜袭乌巢断烧粮草大败袁绍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势单力薄。两军在河两岸对峙。袁绍觉得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想阻止曹军渡河。谁知曹操智谋很高,虚晃一枪之后,突然又派精锐回袭白马,杀死了镇守白马的大将颜良,第一次就打败了袁绍。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都有点供应不上。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井无重兵防守,心想如果偷袭乌巢,就可以断掉袁绍的粮草供给,那么袁绍则不战而败。随即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偷偷夜袭乌巢,乌巢袁军根本不知道真相,曹军包围了粮仓。曹操命令士兵一把大火点燃粮草,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无奈之下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了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强盛起来。

感悟:曹操知道用釜底抽薪的办法轻易而举的打败了兵强马壮的袁绍,告诉我们对付一个问题寻找其根本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在表面上痛做章。

楚歌之计刘邦兵士放楚歌乱项羽军心得天下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五年(前202年)十二月,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战争。

项羽凭藉其在军事上的压倒优势,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封刘邦为汉中王。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罢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项王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感悟: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奇货可居吕不韦囤异人终成就始皇霸业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富甲一方。有一次,他到赵国京都邯郸做买卖,见到了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便暗自感叹:“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

吕不韦想尽办法接近子楚,常去拜访他,一次与子楚喝酒,酒醉半醒时向他进言:“秦王已经老了。太子安国君宠爱的是华阳夫人,但是她没有儿子。你们兄弟20余人,你排行居中,又不怎么受宠,不可能与别人争立王位继承人,我吕不韦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愿意千金助你游说华阳夫人,求做她儿子,请他们立你为后嗣!”?子楚叩谢说:“如果你能救我回国,计策实现,我愿意与你共享秦国江山。”接着,吕不韦购买了大量的金玉珠宝,还设法先见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请她将珠宝献给了华阳夫人。随即吕不韦口中那些子楚如何有才德,如何思念华阳夫人并且要孝顺她,如何思念故国的话传到了华阳夫人的耳里,华阳夫人大喜,当即便表示愿接子楚回国,收留在身边,并与安国君商定立他为后嗣。

然而在子楚归国之期就要来到之时,吕不韦却迟疑起来。他想:子楚当了秦王,自己得利了,但是如何能从下一代秦王身上得利呢?于是,他想到了一条绝世妙计,把已怀有自己骨肉的美艳女子赵姬献给了子楚。子楚得到赵姬,恩爱有加。又几个月过去,赵姬生下了一个男孩,给男孩取名叫“政”,他便是日后兼并六国的秦始皇嬴政。?

感悟:吕不韦用“奇货可居”夺走了秦国江山,这可是古往今来最聪明从容、且顺理成章的盗窃案。

暗度陈仓韩信暗度陈仓神兵天降平三秦

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赵高辅佐胡亥坐上了皇帝,压迫百姓,民不聊生,政治**,群雄纷纷起来反秦。刘邦和各诸侯约定,谁先带兵进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刘邦摄于他的强大军事实力,被迫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韩信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为了麻痹项羽,在退走时,故意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自己绝不再返回关中以此使项羽丧失警惕心。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故意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项羽被迷惑,便把主要军力全部囤积到栈道一带,然而韩信却偷偷派主力大军绕道到陈仓突然发动袭击。

韩信的这一个决定性战役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感悟:韩信懂得虚晃一枪来迷惑西楚霸王,给刘邦荡平天下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可怜西楚霸王有勇无谋,终不过落了个拔剑自刎的英雄虚名。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子牙不钓鱼虾钓公侯,一路凯歌建大周。

元前十一世纪商朝末年时期,老人姜子牙已经八十岁了,但还是怀才不遇,只任商朝下大夫,因见纣王荒**无道,便弃官逃往西岐,本想自投西伯姬昌,又怕被人耻笑,所以暂时隐居在渭水河边的小村庄里,以待时机。一天,他正在渭河边钓鱼解闷,有一樵负担柴路过,见他竟用直钩钓鱼,还离着水面三尺远,鱼钩上也没有香饵,说:"真是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象你这样愚拙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出人头地!"姜尚微微一笑:"老夫钓鱼是假,要钓的是王与侯,宁在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光阴似箭,不觉又是一个春天。一日,西伯来到渭河边踏青打猎。忽听有人唱道:"凤非乏兮麟非无,但嗟治世有污。龙兴云出虎生风,世人慢惜寻贤路……"姬昌听了,命人将歌者找来,歌者正是那个樵夫,姬昌生气的说:“你竟敢在此唱歌,难道是想侮辱我吗?”那樵夫忙说这是姜子牙叫他唱的,这歌曲也是姜子牙所做。姬昌心想姜子牙一定是个贤人,便来寻找姜子牙,结果姜子牙故意不见,躲入河边的芦苇丛中。姬昌想姜子牙必然是试探他的诚心,更觉得姜子牙是难得的人才,便先回去。到了第三天,又亲自带着百官和各种珍贵礼物来请姜子牙,姜子牙这才出来见他。

后来封为太公。后来太公辅佐王,随武王伐纣,一路过关斩将,帮武王建立了周朝。

感悟:可见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要是王没有一双慧眼,不识姜太公之贤能,那天下是谁的就不一定了。

忠肝义胆

莫须有秦桧欲加其罪岳武穆千古含冤

岳飞字鹏举,是我国宋代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北宋晚期,金国大军进犯大宋,当时大宋兵力十分软弱,导致大片国土沦陷。岳飞在疆场上奋勇杀敌,用一军之力狠狠打击了大金国的野心。大金国的军士听到岳家军都闻风丧胆,非常惧怕。后来岳飞拥立赵构为皇帝,建立了南宋。

赵构身边有一个奸臣名叫秦桧,此人异常奸恶狡诈,他一直勾结大金国想推翻南宋,但是岳家军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于是秦桧不停地在赵构面前说岳飞的坏话。赵构听信了秦桧的谗言,相信岳飞和张宪勾结反国。

后来,岳飞父子被秦桧以谋反罪名予以逮捕审讯,虽然找不到证据而无审讯结果,赵、秦最终决定杀害岳飞父子和张宪,韩世忠质问秦桧说没有正确的依据凭什么就定下了这个案子,秦桧回答说:“纵然找不到谋反的书信,难道真的没有吗?可能有吧?”

就这样,一代名将岳飞和儿子岳云在风波亭被秦桧杀害,岳飞被害前,在风波亭中写下8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被害后,宋孝宗即位,准备北伐,便下诏平反岳飞,追封他为鄂王,改葬在西湖栖霞岭,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并立庙祀于湖北武昌,额名忠烈,还为他写入宋史列志传记。

感悟:壮志未酬身先死,感怀岳飞满门忠。奸臣终遭后人骂,可叹英雄身死只为“有可能”。

鞠躬尽瘁诸葛亮受先帝遗托匡复汉室劳死五丈原

在汉末时期,诸侯割据,天下非常混乱,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东吴孙氏独霸一方,刘备只是在小小的新野暂居。

此时,徐庶因为迫于曹操压力,必须离开刘备,在临行之前,向刘备推举了南阳卧龙岗的诸葛孔明,说其有平定天下之才,可帮助刘备干一番大事业。于是刘备带着张飞和关羽连续三次到卧龙岗上请诸葛亮出山,终于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用尽一身才华为其赢得了三足鼎立之势,曾经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与周瑜一起火烧赤壁,大大的加强了刘备的势力。

后来关羽被东吴杀害以后,刘备报仇心切,竟不听诸葛亮劝告,亲自率军出征,攻打东吴,结果大败,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知道自己病难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到成都,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

在刘备临死之时把自己的儿子阿斗托付于诸葛亮,诸葛亮痛哭流涕,在刘备身边说:“我得到您的知遇之恩,毕竟用一生相报答,在你去世后我一定会毕恭毕敬的辅佐小皇子。”

后来诸葛亮果然不负前言,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为国家努力奋斗一辈子,直到死去。

感悟:诸葛亮聪明绝顶,可惜出师北伐没有胜利就已经死去了,他的忠烈常常让后人感慨无比,英雄啊,为什么偏就遇到了昏庸的刘阿斗呢。

背水一战韩信置己于死地复后生成经典一战

韩信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大将陈余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韩信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到了天明韩信发动进攻,双方战斗很激烈。不一会,汉军假装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奋勇杀敌。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有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之下,士兵才可以死命杀敌,夺得胜利!”????

感悟:韩信精明的很啊,懂得人的那种绝境之中奋发求生的思想。可见高明的战略战术不在用兵,而在于善于利用别人的心理。

痛饮黄龙岳将军激扬沙场阵前豪言畅饮庆大捷

北宋晚期,女真族大金国大举入侵,黄河一带全部沦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非常软弱无能,两个皇帝都被大金国俘虏。举国上下,一片亡国之景象。

此时,民族英雄岳飞带着岳家军与大金国连连激战,都大获全胜。女真族人听到岳家军的名号都是闻风丧胆。后来岳飞带着岳家军大举反扑大金国,渡过黄河向北直杀入大金国领地,也就是当今的吉林一带地区。

为了鼓舞士兵们的志气,岳飞在即将攻打大金国首都时说:“将士们,让我们奋勇杀敌吧,前面就是大金国的首都黄龙府,等到我们攻下了黄龙府,我们要痛饮庆功酒啊。”

一席话说的大家斗志昂扬,纷纷呼应,军心立刻澎湃激扬起来。

所以这里的黄龙指的不是酒,而是大金国的首府,是个地名。现在“痛饮黄龙”用来形容大战在即那种誓要夺取胜利的信心。

感悟:英雄岳飞用这样的呐喊声让全军意气风发,从而获得胜利,可见人的精神力量是多么的强大,我们做任何事情也要看着前方的胜利,不要为目前的困难吓倒。

马革裹尸马援征战一生奋斗不息不恋温床恋沙场

马革裹尸说的是东汉初的名将马援的故事,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后来又被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一个谋士名叫孟翼的,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马援感慨地对他说道:“我的功劳很小,却被封为伏波将军,朝廷的恩情实在很大啊,你应该教我如何报答朝廷而不是恭维我。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死在儿女的身边呢?”盂冀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六十二岁那年,“马援又主动请求出征武陵。原来,那时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风他精神矍烁,威武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第二年,马援因长期辛劳,患了重病,在军中死去,从而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

感悟:马援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马革裹尸”,然而此后的龚自珍更发出了“青山处处埋白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的豪壮之语。可见江山辈有英雄出啊。

四方之志处处青山留白骨

孔穿有大志不念个人私情

孔子的第五代孙子名叫孔穿,字子高,年轻时候到赵国(今河北省南部一带)出游。在赵国,结识了平原君,并且与他门下的宾客邹、季节两人交了朋友。三个人感情非常好,平日没事的时候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后来孔穿要回鲁国了,与诸位告辞。告别后,邹、季两人上路相送,一直送了三天,陪着走了不少路,总是恋恋不舍。临别的时候,邹、季节难过得流下眼泪,而孔穿看不出有什么伤心和难舍,只是躬身向他二人轻轻作一揖,就转身而去,各自回去了。

与孔穿同行的人就问:"先生您和邹、季节相处挺好,因为离别,他们二人都是恋恋不舍,不知以后什么时候能够再度相会,所以伤心流泪.先生你却一点儿不显难过之情,作个揖就依然走了,难道您不感到难过吗?孔穿说:一开始,我还以为这两个人是大丈夫,现在才知道,这二人原来像妇女一样儿女情长、婆婆妈妈。我们男子汉大丈夫生来就应有志在四方、雄霸天下之雄心壮志,怎么能像小猪小鹿一样经常的聚在一起呢?"与孔穿同行的人说:"照你这么说,他们二人哭泣是不对的吗?"孔穿回答说:"他们并没有错,但儿女情长、优柔寡断的人,要做大事肯定是不行的。"

感悟: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孔穿是个把个人感情放在事业之后的人。取大义而舍小情,可见办大事情的人必然不能太过感性。

投笔从戎班超弃学走疆场西域立奇功

投笔从戎说的是我国汉代大将军班超的故事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请了一个大学问家班彪整理西汉的历史。班彪有两个儿子名叫班固、班超,一个女儿叫班昭,从小都跟父亲学习学和历史。班彪死了以后,汉明帝叫班固做兰台令史,继续完成他父亲所编写的历史书籍,就是《汉书》(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书)。班超跟着他哥哥做抄写工作。哥儿俩都很有学问,可是性情不一样,班固喜欢研究百家学说,专心致志写他的《汉书》。班超可不愿意老伏在案头写东西。他觉得写书是柔弱书生做的事情,作为男子汉,不能老这样虚度此生。他听到匈奴不断地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笔,气愤地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就这样,他决心抛弃他的抄写工作去从军(言叫做“投笔从戎”)。

后来窦固为了抵抗匈奴,想采用汉武帝的办法,派人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他赏识班超的才干,派班超担任使者到西域去。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英勇,克服重重困难,先是杀匈奴使臣结交了鄯善,后来又在于阗杀死挑拨离间的巫师,与于阗修好。其他西域的小国家也纷纷来投靠,不但孤立了匈奴,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各国在政治、经济、化等方面的交流。

感悟:班超之志不在修书写史,能让英雄能够把才华用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就是最成功的领袖。否则,历史上将被改写,多了一个化的庸才,少了一个智慧的武将。

忠言逆耳樊哙直言谏刘邦还军不入秦宫

秦朝末年,由于秦二世的昏庸无道,天下大乱,各个诸侯纷纷起义反秦,刘邦便是其中的一个。他虽然表面上看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事实上怀有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公元前207年,刘邦和各诸侯约定谁先闯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刘邦率领大军先一步到达了关中地区,并且一直打下了秦朝的国度咸阳。

到咸阳后,见宫室华丽,金银珠宝不计其数,美丽的宫人比比皆是,并且都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奇,越看越高兴,打算就住在宫内享受一番。刘邦的部将樊哙发现刘邦要住在宫中,赶紧找到他对他说这些都是导致秦王朝灭亡的东西,而且现在还不到时机,不能贪图享乐。劝他迅速返回霸上,千万不要留在宫中。

刘邦不听劝谏,还是准备住在宫中。谋士张良知道这件事后,对刘邦说:“秦王无道,百姓造反,打败了秦军,沛公才能来到这里。如今刚入秦地,本来应该做出表率,可是你被这些物质上的富有所迷惑,想安于享乐,这是不好的。俗语说:‘忠诚正直的劝告往往不顺耳,但有利于行为;有效的药吃的时候很苦,但有利于疾病。’希望沛公听从樊哙的忠告。”

刘邦听了,终于醒悟过来,马上下令将府库封起来,随即率军返回霸上。在霸上刘邦稳定民心,施仁政,安抚百姓,为以后争夺天下赢得了民心。

感悟: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要归功于他善于用一些贤能的人,当然他能够容纳别人的劝谏,不贪图享乐的这种胸襟也是的天下得一个重要原因。

陈雷胶漆陈雷情意感动天下流芳万世

陈重和雷义,是东汉年间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两位品德高尚、舍己为人的君子。两人关系非常的要好,好比一对亲骨肉一样。平时两人喜欢在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有才华的人。太守张云听说了陈重的名声,很欣赏他的德才品行,推举他为孝廉,陈重却要把这个孝廉让给雷义,由于太守不答应,他就先后十几次想太守申请。直到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

后来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同情一个人家有老小无人赡养,便替这个人顶罪,被免去了职务。陈重看到好朋友被贬,就不愿一个人做官,便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同雷义一起还乡。

过了一段时期,雷义又被举荐为秀才,雷义为了把这功名让给陈重,就假装发狂,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不去应命就职。因此乡里人传颂他们两人的事迹,说胶和漆自认为融为一体,坚不可摧,还不如陈重与雷的情谊,荣辱与共,生死相依。

由于他们的名声感动了朝廷,官府府同时让两人一起做官,雷义被任命为灌谒太守,让他负责风俗教化。陈重最后升任会稽郡太守,因为姐姐去世守丧,辞官归乡。

感悟:好一对肝胆相照的生死朋友,一生纵然没有荣华富贵,但是有这一个知己也不忘虚度此生了。

余勇可贾高固独闯敌营为齐军勇当楷模

公元前589年,晋国的霸主地位渐渐衰退,齐国看到这个机会,就想出兵攻打鲁国,鲁国国君和卫国**非常焦急,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只有向晋国求救,希望晋国派兵来协助两国一起抵御齐国的大军。晋景公接到求救以后,命令晋国的中军元帅郄克率上、中、下三军,战车800乘,会同鲁、卫、曹及狄人的军队进攻由齐顷公率领的滞留在卫国的齐军。

齐国趁晋国霸业中衰之际,出兵攻打鲁国。鲁、卫两国告急于晋,晋景公命中军元帅郄克率上、中、下三军,战车800乘,会同鲁、卫、曹及狄人的军队进攻由齐顷公率领的滞留在卫国的齐军。齐军大乱,齐上卿大夫高固看到自己的军队已经没有信心,心想我虽然是统帅,但是也要奋勇杀敌,给士兵做出个榜样。于是单枪匹马乘晋军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冲进晋军的营垒。逢人便杀,就好像进入了无人之境。最后,他抓到一个俘虏,绑在自己缴获的车上,跳上车把俘虏带回了齐国的军营。

回到营地后,高固把车系在营前的桑树上,把齐国士兵全部召集过来。大声喊道:“我的勇气还没有用完呢,如果谁想要买的话,就来买我的勇气吧。”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英雄有万夫不当之勇,也指还有力气还没有用尽。

感悟:高固为国家不顾生命危险,只要还有一丝力气也要奋勇杀敌的这种精神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我们今天也要用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来进行自己的工作。

精忠报国岳母刺字造就一代忠烈名将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叫岳飞。

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把岳家冲得一贫如洗,生活十分艰难。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

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岳飞想到母亲平时的教导,没有答应,众兄弟再三劝说,岳飞也没动心。岳母从外面回来,岳飞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对,人穷志不穷,咱不能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感悟:精忠报国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无论过多少年,人民会永远记得这句话。

肝脑涂地娄敬大胆谏刘邦直言战争的代价是鲜血

汉高祖五年,刘邦身经百战,建立西汉王朝。为了大展宏图,开创基业,他决定在洛阳建都,以继承周氏的礼乐大业。

这时,有一位叫娄敬的人前来投靠刘邦。当他见到刘邦的时候,就直接毫不害怕地说:“你想在洛阳建都,是不是想和周朝一比看谁更兴盛呢?”刘邦点了点头,说:“是,我正是这样想,建立一个和周朝一样强盛的国家。”娄敬直言不讳地说:“你错啦,你怎么能和周朝相比呢?周朝是以德行治理天下,而你是从小小的丰沛起兵,发动的战争大的有七十场,小的也不下四十场。天下百姓的肝脑涂染了土地,荒郊野外到处都是男人们的尸骨,数目多得数也数不过来。生者的哭声还没有停止,受伤的人还没有养好伤,你又怎能与周朝相比呢!在洛阳建都,我认为不合适,还是把国都建在秦地的长安比较好。那里环山傍水,易守难攻,可以容纳百万之众,直可谓‘天府’之地。”

刘邦听了娄敬的话,并没有生气,又问军师张良,张良也赞同娄敬的意见。刘邦很是高兴,于是封娄敬为郎中,号称奉春君,并赐姓“刘”,娄敬从此变成刘敬。

后来用“肝脑涂地”来形容不惜生命的为别人做事情的忠烈精神。

感悟:战争的最直接的受伤者是老百姓,哪一个江山不是用鲜血和累累白骨换来的呢?

匹夫有责顾炎武使中华民族璀璨思想再次飞跃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他的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而且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是说:国家的兴盛与灭亡,作为普通人都有责任,很难的是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不是指一家一姓王朝的兴亡,而是指广大的中国人民生存和整个中华民族化的延续。因此,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就成为一个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而在顾炎武的一生中,也确实是以“天下为己任”而奔波于大江南北,充分表达了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操。

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来号召天下的百姓都来关注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顾炎武以后,清王朝灭亡,中国进入了民主主义时期,民主意识大大提高。为以后新民主主义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感悟:顾炎武的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君权思想到民主思想的进步,我们普通中国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是和国家紧密相关的,国家兴则人民兴;国家亡则人民亡。

披荆斩棘冯异杀出血路保刘秀称帝建奇功

冯异是我国汉代的一个军事家,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最初他在王莽手下效力,后来归附于刘秀,刘秀非常器重他,觉得他是一个可造之才,便让他做了大将。

冯异在刘秀手下南征北战,为刘秀立下汗马功劳,并且一向是刘秀最信任的心腹之人。并且为人谦虚谨慎,从来不表功劳,士兵们都愿意跟着他打仗。他在北平击破铁胫军,并击降匈奴于林闟顿王,战功卓著。北攻天井关,攻克上党两座城池,又南进,攻克河南成皋以东十三个县和各处兵营,收降十多万敌军。

捷报传到河北,报告战况,将领们纷纷向刘秀祝贺,并劝他速登帝位。刘秀不能决断,下令召回冯异,询问四方情况。冯异便与众将一起,推戴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

刘秀称帝期间,冯异带兵平定了赤眉军为代表的各处叛乱。他在关中三年,威望日著,于是便有人上书刘秀,说冯异权势过重,将不利于汉室。刘秀毫不在意。特意派人将奏疏送给冯异看,还下诏安慰冯异。建武六年(公元30年)正月,冯异入京朝见刘秀。刘秀数次宴请冯异,并指着他向满朝公卿大臣说:“这便是我起兵时的主簿,曾为我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丛生的荆棘,扫除重重障碍,又为我平定了关中之地!”这就是成语“披荆斩棘”的由来。

感悟:冯异的赤胆忠心,最终赢得了刘秀的信任和对冯异非同一般的私人情意。这说明这要认真做事情,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就能战胜一切获得成功。

舍我其谁公孙丑一句呐喊抒发天下英雄情怀

公孙丑是战国时齐国人,孟子的弟子,曾与万章等写了《孟子》一书。公孙丑在《孟子》一书中记载自己的话有很多,有公孙丑上下两章,6000多字,是我国珍贵的哲学书籍。

公孙丑作为孟子的弟子,儒家思想的继承人,其思想完全是儒家一派的代表。遵循孟子的教导,觉得人民是最珍贵的,江山社稷没有人民重要,而君主是最轻的。这种思想根本不被当时的君主接受,所以公孙丑一生和孟子一样都没有做过官。因为当时已经进入战国时期,各国都开始以法家思想来治国,发展军事,力图霸业。但是公孙丑身在茅庐,却心怀天下,虽然一辈子没有受人重用,但是并不影响他报国安邦的伟大抱负,只是他以“笔“作为武器,抒发天下英雄的壮烈情怀。在他的著作中写出了“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样的豪言壮语。意思是说:如今要想安定天下,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能有谁?

感悟:公孙丑的这句话说出了所有英雄的豪情壮志,敢于出头,敢于争天下,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只要是做大事的人谁没有这样的气概呢?想到韩信,想到岳飞,想到被**称赞说“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彭德怀元帅,我们作为普通人也应该学习这些人的这种精神。

老骥伏枥曹操宝刀不老雄心欲吞天下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

这年七月,曹操胸怀统一北方之志,统领大军出卢龙寨,日夜抄道疾进,远征乌桓。大军一到柳城,即大败乌桓骑兵,杀死了单于蹋顿。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从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孙康处。曹操手下的大将知道了这件事后,劝曹操乘胜出击,拿下平州,剿灭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孙康与二袁不和,如果急着去进攻平州,那么他们肯定会合伙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时间,他们一定会自相残杀。于是不顾众大将的建议,下令收兵。没几天,公孙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头颅送了过来。这样曹操北征乌桓、统一北方的大业算是完成了。

中秋刚过,曹操便令班师回朝。大军经过十多天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出了满目荒凉的柳城,来到了河北昌黎。这里东临碣石,西邻沧海。曹操屹立山巅,眺望大海,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北方的袁绍、蹋顿虽然已讨平,南方的孙权、刘备却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实现。这时的曹操已是五十三岁的人了。曹操不禁豪情大发作了《步出夏门行》,其中有两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

感悟:曹操五十三岁还有这样的豪情壮志,说明无论年纪多么大,也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

誓死不二李离舍身伏剑用性命维护法律尊严

李离是春秋时期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人物,他不像孔子、孟子一样著书立说,流传千古,也不像廉颇、田忌一样征战沙场。但是,他的为维护法律不惜牺牲性命的精神却一直为人称道。

李离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司法官,由于一时之过而错判了死罪后,到朝堂之上奉上官印,并要求晋公对自己处以死刑。晋公知道李离是一位循吏,即遵守法令,遵循事理的官吏,于是颁布赦令给李离,并且对李离劝解说:“官位有贵贱,处罚有轻重。你手下的官员有了过失,并不是你自己犯了罪。偶尔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李离说:“我领受的薪水比下属多些,并没有与他们分利。如果审理案件错杀了人,就把罪责推诿给属下,我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晋公反问他:“你认为自己有罪,那不是也说我有罪了”李离回答:“有关司法官员的法律规定,判刑有了错,就应当受到与错判的刑罚同样的处罚,如果错判了死刑,就应当受到死刑的惩罚。现在我审案出现了疏漏,错误地杀了人,这是死罪。”因此坚决不接受赦令,用剑自杀而死。后来人们把这种精神叫做“誓死不二”。

感悟:自罚精神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只有那些自尊自爱,自觉性极强的人才能身体力行,而那些丧失理智、心黑如碳和长着"不羞钢"脸皮的人,绝不会去认真。

不甘雌伏赵温年少有志学雄鹰终成大器

东汉末年,成都有一位博才多学的人,名叫赵典。他饱读诗书、经书,品行端正,后来朝廷让他做了大官。曾上奏反对无功受封赏,每次均得到赏赐,都分送给诸生中的贫穷者。

赵典有个侄儿,名字叫做赵温,年纪不大,却很有远大抱负,并且像赵典一样非常善良。当时他在京城做了京兆丞,每天郁郁不得志,觉得这样的职务不适合他常常感叹自己不能为国家立功。有一次,有个朋友来看他,见他这样不高兴,就问他为什么郁郁寡欢。赵温说道:“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意思是说:“我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怎么可以像雌鸟一样趴在地上呢?”

后来赵温真的辞去了官职,回到了老家。正好那一年家乡闹灾荒,好多人都食不果腹,赵温看到这样的情景,果断的拿出自己家里的存粮来救济穷人。后来赵温果然为国家立了大功,受到皇帝的青睐,成了当时有名的大将。

人们用这个“不甘雌伏”的成语来比喻不甘心处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感悟:赵温年纪虽小而心中有雄心壮志,并且难得的是他说得出做得到,用事实证明了自己。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要满足现状,要放眼未来,努力攀登事业高峰。

破釜沉舟项羽自断退路大败秦军终成霸业

秦末时期,农民纷纷起义反秦,项羽就是其中一个枭雄,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的巨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项羽非常恼火,他杀了宋义,自己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奋勇杀敌,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九次恶战,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人们用破釜沉舟来形容不给自己留后路,一战必胜的决心,

感悟:破釜沉舟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人人都有意志,而意志力薄弱的人往往会失败,意志坚强的人必然会取得胜利。

披肝沥胆关云长念桃园旧情不受曹操万两金

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大乱。那时候,后来的蜀汉先主刘备也在徐州聚集了两三万人马。不久,曹操发动了二十万人马攻打徐州,众寡悬殊,刘备就被打败了。当时关羽保护着刘备的家眷,还留在徐州守备。曹操很想让他归顺自己,便在营中同将士们议论此事。

于是,曹军定了一个计策,先把关羽从城中引出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接着,曹操派关羽的好友张辽去劝关羽投降。关羽权衡利弊,最后就答应投降。但他提了三个条件,其中一个就是一旦得知刘备在什么地方,立即就离开曹营。

张辽回来之后跟曹操一商量,曹操觉得时间长了关羽就会改变心意,不再效命刘备,便答应了。从此,曹操果然对关羽很好,可是关羽一直还是心里忠于刘备。

不久,袁绍派手下大将颜良来夺取白马,关羽为了报答曹操对他的一番恩情,主动请战,在白马把颜良斩了,后来又杀了袁绍另一员大将丑。恰好刘备在袁绍帐下,刘备于是给关羽写了封信,信中说:"听说你杀了颜良、丑,是不是真正归顺了曹操?你我弟兄结义的誓言,是不是就要背弃了?"关羽收到信后,大哭一场,提起笔来给刘备回了一封信,发誓说:"我要是有二心,甘愿上天惩罚我。这番心意,披肝沥胆,信里怎样也写不完!"

感悟:“披肝沥胆”这条成语,意思就是露出肝脏,滴出胆汁。比喻真心对待,倾吐心里话。

竭尽全力杨沛不畏豪强严明纪律威名远扬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杨沛的人,字孔渠,当过新郑长。曹操路过新郑的时候,部队缺粮,杨沛就募集粮食来共给曹操的士兵。曹操因此非常喜爱他。后来曹操做了汉帝的丞相,权力非常大,就把杨沛升到了长社令德官职。杨沛在做官的时候非常清正廉明,而且不怕豪强,不管谁犯了法,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按照法律严惩不贷。曹操对他非常认可,常常表扬他。

后来,曹操出征在外,听说国都邺城治安太乱,便发诏选一个邺城令,其入选标准是要有杨沛那样的胆略和水平。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于是将杨沛提拔为邺城令(当时叫京兆尹)。杨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见了他,并问他如何治邺。杨沛回答:“我一定竭尽心力,大力宣传法纪,使人人遵纪守法。”曹操听后十分高兴,对左右的人说:“你们听见了没有,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杨沛还没正式上任,一些豪强地主和皇亲国戚听说杨沛要来邺城了,都纷纷告诫自己的子弟检点一些。

“竭尽全力”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用尽全部力量。

感悟:杨沛之所以能够得到曹操的赏识和敬重,就是因为他无论做任何事情都竭尽全力。这样告诫我们在工作中不要光埋怨,而是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事。

苌弘化碧周敬王误杀忠臣终见碧血丹心昭日月

苌弘是孔子的老师,博才多学,上知天,下通地理,擅长音律。但他生活在东周王朝极度衰微的大动荡年代,政治斗争形势复杂多变。

苌弘后来辅佐周敬王,为他出谋划策,殚精竭虑,对外,苌弘需要谨慎处理与众诸侯的关系,特别是左右宗周局势的晋国关系。但是他得罪了晋国大臣赵鞅,于是赵鞅派叔向去实施离间计,造成苌弘与晋国有勾结假象,赵鞅又率军威逼洛邑,再故意让周敬王得到叔向伪造的书简,上面说苌弘有废皇帝的谋图。昏愚的周敬王勃然大怒,下令对苌弘施用剖腹掏肠酷刑。临刑前,一生辛劳,丹心可鉴的苌弘悲愤地说:“杀身之祸我并不悲哀,痛恨的是宗周不统一。”一幕政治悲剧在洛邑上演。

苌弘死后,蜀中有一个人怜惜他是个忠臣,对他非常仰慕,就把把他的血藏了起来,三年后周敬王终于明白了真相,非常后悔,就下令挖出他的尸骨重新埋葬。蜀人拿出了苌弘的血,却发现已经变成了青色的美玉。周敬王大哭,这才意识到苌弘对他的忠贞不二,把鲜血化成美玉来表示自己的赤胆忠心。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对国家一腔赤诚,为正义事业而蒙冤抱恨。

??

?感悟:可叹苌弘一身正气,满腔热情为周王操劳一生,竟落个如此下场。不过,冤情终会大白于天下,忠臣必然会流芳万世。

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兵南下,一举攻破宋都城汴梁。徽宗钦宗两位皇帝都被俘虏,这是宋朝历史上的奇耻大辱。这时候宋钦宗的弟弟,徽宗的儿子赵构逃到应天府,在岳飞等人的拥护下做起了皇帝,建立了拥有半壁河山的南宋小王朝,后来又把都城迁到临安,但是这个皇帝根本没有治国平天下,收复国土的志向,只知道苟延残喘,屈辱求和。

到了理宗赵昀时期,这个昏庸的皇帝又用了一个像秦桧一样的奸臣做了宰相,这个人名字叫做贾似道。这个贾似道是流氓出身,因为他的姐姐入宫做了妃子,深受皇帝宠爱,他也跟着沾光做了大官。他这个人极其善于巴结皇帝,把皇帝哄的整天对他百信不疑。渐渐的这个贾似道掌握了朝政大权,理宗开庆元年,鄂州被围,贾似道领兵救援。他不打一仗,私下向侵略者蒙古兵称臣纳贡,像个奴才一样的求和,蒙古兵得到了很多好处,就退兵了。他回朝廷后,撒谎说自己打了胜仗,皇帝竟然相信了,重重的表彰了他,还升他做了右丞相。贾似道又用卑鄙的手段赶左丞相吴潜下台,独揽了朝政。他在政期间,对外谄媚求和平,对内欺压百姓,打击政治对手,剪除异己,不可一世。结果很快南宋王朝就灭亡了

感悟:这是千百年的历史教训,一味的去屈从于敌人,敌人的胃口就会越来越大,终有一天会把你吞掉。就好像中国清末时期的割地赔款一样,从来换不到真正的和平。

匈奴不灭,何以家为?霍去病豪情誓灭匈奴言犹在耳

霍去病是我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军事家。他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少儿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为边患。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的侵略进行反击。霍去病受任骠骑校尉,率八百精奇随卫青大将军出征,奇袭匈奴一举歼敌两千多人。从此,成为汉武帝的一员爱将。公元前121年春季,霍去病奉命独自率领精骑部队一万人,从陇西出塞夺取河西走廓,跨越乌戾山,扫荡了五个匈奴王国。又冲过焉支山千余里,在皋兰山下与匈奴主力决战,连获大胜。

同年夏季,霍去病再次受任领兵征西,在祁连山一带歼敌3万多人。彻底开辟了通往西域、中亚的“丝绸之路”,并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巩固了汉朝西疆。汉武帝亲自主持为霍去病庆功,封他为冠军侯,晋升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当时,汉武帝要为霍去病专门营造一处豪华的官宅,霍去病谢恩并推辞道:“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意思是说匈奴不灭,我就不会安享荣华,也不会成家。

公元前117年,24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失此爱将,悲痛至极,在自己的寿陵(即茂陵)东侧,为霍去病修造一座“为冢像祁连山”的大墓,以彰显这位传奇英雄的盖世功勋。

感悟:一个青春少年,这般的气魄,这般的爱国,实在令人感叹。他爱国的高尚品格也必然被后世所敬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奚齐以怨报德最终受人所诛

春秋战国时期,晋惠公夷吾是晋献公的儿子。受晋献公宠爱的骊姬为了给她儿子奚齐争夺君位,屡次对夷吾、重耳以及太子申生加以陷害,使其先被疏远,后遭迫害。后来申生受骊姬诬陷自杀,夷吾逃亡到梁(今陕西韩城南)。

晋献公在位26年去世,命骊姬之子奚齐继位。大夫里克杀死奚齐,先迎公子重耳回国,但是重耳没有同意。之后又迎公子夷吾。夷吾当即就要启程归国,周襄王三年,秦穆公发兵送夷吾回国,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惠公元年。惠公即位以后,想除掉里克等原来杀死奚齐另立国君的人。最先对付的是里克,不但不封给他原来许诺的汾阳之邑,而且把他手中的权也夺了。过后还不放心,恐怕里克故伎重演,迎立依然流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就下令让里克自杀。惠公对里克说,如果没有里克,他当不了国君;但是,里克杀过奚齐,有这样的人为臣,国君就没法当。里克绝望地说:“不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也就是说“如果准备杀掉一个人,难道还害怕找不到理由吗”。随后里克拔剑自杀而死。

除掉里克以后,还害怕他的同党兴风作浪,又寻机将那些当初与里克同谋的人一齐杀死。做完这两件事,惠公解除了他的内忧外患,可是国内人心已经离散,很快就被秦国打败,秦穆公把他杀了祭天。

感悟:晋惠公的胸襟是多么的狭小,竟然连自己的恩人也要找个理由杀掉,那么他后来的民心向背导致死无葬身之地也就不算意外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献帝有名无实曹操大权独揽

汉朝末年,董卓被王允吕布刺杀后,汉献帝又几经磨难,终于摆脱了凉州兵的纠缠,开始由长安狼狈不堪地东归洛阳。当献帝行至袁绍的“势力范围”河东郡时,袁绍手底下有人劝袁绍接纳汉献帝,让汉献帝做个傀儡,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袁绍也想:“董卓要废立皇帝的时候我袁绍是不干的,我现在又去尊奉他,我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吗?当然我现在又不可能把我主张的那个皇帝再扶起来,那个已经被董卓谋杀了,算了吧。”

袁绍最终对汉献帝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献帝只好回到洛阳,这样便落到了曹操的手里。曹操手底下有个谋士叫毛玠,听说袁绍拒绝了收留汉献帝,马上来见曹操并且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让曹操表面对汉献帝恭恭敬敬,但是实际上操控汉献帝,以丞相的名义来独揽朝纲。这样,诸侯不能够找出什么理由来不服从他,他就趁机可以打着汉献帝的幌子下达命令。曹操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就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并予以实施。他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号令天下、号召诸侯,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感悟:曹操比袁绍高明的太多了,没有做皇帝的名义,做实际上相当于做了皇帝啊。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受教育痛改缺点图大事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他的祖父曾经是河东太守,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家里已经慢慢衰败,不再是显赫的家族了。陈蕃从小有志气,但有点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有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杂草丛生、秽物满地。便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把院子好好打扫一下来接待宾客呢?”他答道“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安定天下,为什么要扫一个院子呢?”这回答让薛勤暗自吃惊,知道此人虽年少却胸怀大志。心中非常感慨,但是看到他有好高骛远的毛病,就想帮助他,于是劝道:“你连一个屋子都不愿意扫,用什么安定天下呢?”

陈蕃无言以对,细想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改掉了以前的毛病。在汉朝时,中国还没有科举制度,朝廷选拔官吏的形式是“举孝廉”。陈蕃在20岁刚出头时以举孝廉进入仕途,拜为郎中,后来因为母亲病故,他便辞去官职回家为母亲守孝。但他为人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名声早已经传了出去,朝廷几次请他做官,最终陈蕃重新进入仕途,汉灵帝时受到器重,官至太傅。

感悟:这个典故说明做任何事都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无论是事情,都要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看到这个故事会联想到一句话“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陈蕃从“小善”做起,逆向思维也告诉我们千万别做“小恶”。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豫让为报仇舍生取义显忠贞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伯智伯非常尊敬宠爱他。后来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掉了智伯。豫让逃到了山中,说:“唉,志士应为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子应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智伯。”于是就扮为囚犯,来刺杀襄子,被襄子发现。襄子的手下想杀他。襄子认为他是个忠义的人,释放他离去。

过了不久,豫让又用漆涂身使身体生疠,吃炭使自己声音嘶哑,到集市上行乞。他的朋友看到了并且认出他,哭着说:“凭着你的才能,托身侍奉襄子,你就可以暗中杀掉他,为什么要摧残身体呢?”豫让说:“既然已经托身侍奉别人,再想杀死他,这是怀有二心来臣事主人啊。”

分手以后不久,襄子出行的时候,豫让埋伏再次进行刺杀。但不幸又被发现。于是襄子就责备豫让说:“唉,豫让!你为智伯报仇,忠义的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这次我不会再放过你了。”就让士兵围住他。

豫让说:“你是明智的君主,前面你已经宽恕了我,天下的人没有不称赞你的贤德的。今天我一定会服罪,但我只想刺击你的衣服,表达为智伯报仇的心意,就是死了我也不会遗憾。”于是襄子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剑多次跳起来刺击衣服,说:“我可以到黄泉下报答智伯了!”就用剑自杀了。

感悟:豫让为主人舍生忘死,令人肃然起敬。但是这却是一种愚忠,不值得效仿,生命终究是最可贵的。

礼仪天下

金莲窅娘裹足讨主欢心放进入女子悲剧时代

南唐后主李煜是个有才气的皇帝虽然不会打理国家政务,但是诗词歌舞样样精通,还喜欢欣赏各种不同的女人。李后主有个嫔妃叫窅娘。窅娘出身贫寒,本为采莲女,十六岁被选入宫。刚进进南唐宫,李煜便单独召见,见其双目深凹而顾盼有情,便为取名“窅娘”。

她擅长歌舞,身轻如燕,创造了一种舞蹈叫做金莲舞。最有意思的是她跳舞用白帛把自己的脚一层层的裹起来,让双脚看上去非常的小巧娇美,跳舞时就在一朵莲花形状的舞台上,舞起来好像莲花凌波,俯仰摇曳之态优美动人,因此很受李煜的宠爱。后来其他嫔妃看到窅娘的脚那么漂亮,并且还赢得了皇帝的欢心,非常羡慕,就一个个的争相效仿,一时间当时后宫都以裹小脚为美。

由于南唐的宫廷生活为当时一般人所艳羡,她们这种做法对中国妇女的缠足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大宋之后,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平民出身的女子,都开始把自己的脚裹起来,弄成弯月状。逐渐遍及全国各地,愈缠愈小,最后几乎到了三寸那么小。所以人们把这种小脚叫做“三寸金莲“。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才彻底废除。大大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健康,是一种封建的流毒。

感悟:这真是一个可悲可谈的故事。为了博得君主一悦,竟然不惜残害自己的身体。在男性为尊的社会中,多少女子就这样以畸形的思想造就了畸形的身体之美。

祖龙秦始皇信“五德”自命“祖龙”蒙蔽天下

战国时期有个齐人邹衍曾宣扬“五德终始说”,提出做天子者必须具备“五德”中的一德,当此德衰落时,便会有“五德”中的另一德取而代之。“五德”即“金、木、水、火、土”。在邹衍这一荒诞无稽的学说中,周王朝被视为拥有“火德”,故按照“五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推理,取代周王朝“火德”的应该是“水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如获至宝似地采用“五德终始说”,大肆宣扬秦取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是“受命于天”。其用心无非是为改朝换代寻找一个“理论依据”。

但是,按照邹衍“符应苦兹”的说法,“五德”间的取代还应该有“符应”出现,而秦一统全国时却并不见特别的“符应”征兆。于是便有御用人顺着秦始皇的意愿,挖空心思地编造出一个“符应”:五百年前秦公外出狩猎时,曾获得一条“黑龙”,“黑龙”代表阴柔,象征“水”,说明五百年前就已经出现“符应”,即秦取代周是必然的。秦始皇听后欣喜若狂,于是便信手拈来那条祖先捕获的“黑龙”,开始自命为“祖龙”,为继承大统戴上了一顶“君权神授”的高帽子。这个祖龙就成了秦始皇的象征。以后的皇帝也都自命为“真龙天子”。

感悟:任何的改朝换代为了给自己找一个能说服天下人的理由,都会不惜捏造事实。

奴颜婢膝南宋昏君贼臣苟延残喘终被灭

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兵南下,一举攻破宋都城汴梁。徽宗钦宗两位皇帝都被俘虏,这是宋朝历史上的奇耻大辱。这时候宋钦宗的弟弟,徽宗的儿子赵构逃到应天府,在岳飞等人的拥护下做起了皇帝,建立了拥有半壁河山的南宋小王朝,后来又把都城迁到临安,但是这个皇帝根本没有治国平天下,收复国土的志向,只知道苟延残喘,屈辱求和。

到了理宗赵昀时期,这个昏庸的皇帝又用了一个像秦桧一样的奸臣做了宰相,这个人名字叫做贾似道。这个贾似道是流氓出身,因为他的姐姐入宫做了妃子,深受皇帝宠爱,他也跟着沾光做了大官。他这个人极其善于巴结皇帝,把皇帝哄的整天对他百信不疑。渐渐的这个贾似道掌握了朝政大权,理宗开庆元年,鄂州被围,贾似道领兵救援。他不打一仗,私下向侵略者蒙古兵称臣纳贡,像个奴才一样的求和,蒙古兵得到了很多好处,就退兵了。他回朝廷后,撒谎说自己打了胜仗,皇帝竟然相信了,重重的表彰了他,还升他做了右丞相。贾似道又用卑鄙的手段赶左丞相吴潜下台,独揽了朝政。他在政期间,对外谄媚求和平,对内欺压百姓,打击政治对手,剪除异己,不可一世。结果很快南宋王朝就灭亡了

感悟:这是千百年的历史教训,一味的去屈从于敌人,敌人的胃口就会越来越大,终有一天会把你吞掉。就好像中国清末时期的割地赔款一样,从来换不到真正的和平。

黄袍加身宋太祖陈桥兵变假借民意登天子

周世宗柴荣死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就是周恭帝。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赵匡胤带了大军从汴京出发征讨,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将士们觉得当时皇帝太小,便私下商议想让赵匡胤做皇帝。在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的授意下,将士要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赵匡胤半推半就,做出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众人坚持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这才答应。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后来经过南征北战,统一了全国,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感悟:聪明的赵匡胤,明明是自己想做皇帝却硬做出了被迫无奈的样子,这样的谋权篡位自然显得不算不仁不义了。

宾至如归子产拆墙献礼巧长郑国志气

公元前542年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逝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吃了一惊,派大夫士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士伯说:“我国是诸侯的盟主,为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了这所宾馆,筑起厚厚的围墙。现在你们为什么要把围墙拆了呢?”

子产回答说:“我们郑国是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搜罗来的财产前来朝会,偏偏遇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也不知道进见日期。我听说过去晋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已住的宫室是低小的,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宾客到达的时候,样样事情有人照应,能很快献上礼品。宾客不懂的,他给予教导,宾客有困难,他给予帮助。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可是,现在晋国铜鞋山的宫室有好几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没有确切的日期。我们不能翻墙进去,如果不拆掉围墙,这些礼物会日晒夜露,等交了礼物,我们愿意修好围墙再回去。”

士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绐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感悟:子产用委婉而又不失辛辣的方式批评了晋平公的傲慢无礼。

邯郸学步蠢少年羡他人学人走路怡笑天下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给忘了。

感悟:这个少年的失败之处在于自卑,无法达到自我认可。其实,别人可以出色,我自有我风格,何必羡慕别人呢?这也就是人格的不成熟吧。

齐王舍牛齐宣王为表仁慈不杀无辜之牛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君主叫做齐宣王,他很喜欢招纳天下学士,常常召集那些有才华的各派人到一起辩论讲学,并且共给他们吃喝。曾在稷门集中了儒、墨、道、法、兵、刑、阴阳、农、杂各学派的学人,著书立说,开展学术研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我国灿烂的“先秦化”。除此之外,他并且心地很善良,常对动物有恻隐之心。

有一天,,齐宣王看到天气非常好,就在堂前闲坐,和大臣们谈论事物,就在这时,忽然看到一个人赶着一头牛慢慢的走过来,那头牛长得很结实,但是看上去很是不情愿,似乎意料到了什么危险。齐宣王好奇的问这个人:“你赶着这头牛要去做什么呢?”

这个人看到国君问他,忙跪下说:“这头牛准备杀掉用来祭钟的。”

齐宣王听了心中很是难过,再看那头牛,浑身瑟瑟发抖,十分害怕的样子。齐宣王边说:“你看它害怕的哆哆嗦嗦,我实在不忍心看到它被杀死,何况它又没有罪。你还是把它牵回去,

牵牛的人不敢不答应,但是为难的说道:“我可以把这头牛牵回去不杀,可这是我们用来祭祀的祭品,没有了牛,我们用什么来祭祀呢?”

齐宣王觉得有道理,毕竟祭祀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想了想,忽然想了一个主意说;“那就用一头羊来代替吧。”

齐王舍牛常用来比喻君主对臣民有仁慈之心。

感悟:羊替牛死,牛无罪,难道羊有罪吗?齐宣王的仁慈之心中可见掺了一丝虚假。

桀犬吠尧桀纣之犬吠于尧舜显奴才本质

西汉景帝时期,国中有个有名的士叫做邹阳。他非常有智慧,有才学,能看透天下的大事,并且从来不因为怕得罪人就随便同意与他相反的观点。凡讨论到有关国家的重要事务,都侃侃而谈,思维敏捷,起初在吴王刘濞手下做事,吴王因为他的才华而非常赏识他。

后来吴王阴谋叛乱,邹阳不愿意跟随,劝吴王不能逆天行事,但是吴王不听。邹阳便投奔了梁孝王刘武。但是梁孝王的手下有一个心腹之人叫做公孙诡,非常嫉妒他的才华,每天都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梁孝王刚开始还不信,但是说的时间长了,就怀疑他是否忠心的为自己办差,最终把邹阳投入了大牢,并且准备把他处死。

邹阳在监狱里非常不忿,不甘心被奸臣所害,所以他写了一封信给梁孝王,据理力争,为自己辩白。这个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在信中列举了大量历史上被迫害致死的忠烈之人,提醒梁孝王不能重覆倒辙,要任用贤良,不能听信奸人的话。他还说如果君王能够推心置腹,诚恳待人,就能让人生死追随,如果不爱贤良的人,那么“暴君的狗可以听主人的话去咬尧帝,盗贼的同党也可以服从命令去杀品德高尚的人”。

梁孝王看到这封信以后,非常感动和后悔,就立刻叫人释放了邹阳。

感悟:奴才是不分好坏的,只知道效忠于主人。所以做主人的就要有分辨善恶的眼光,否则就会导致好人遭到陷害。

二疏辞官疏广二人激流勇退可当楷模

疏广,字仲翁,是我国古代汉朝人,自幼非常好学,精通经书史学,因为他才华出众,朝廷让他做了博士。汉宣帝时,因为太子已经到了该读书的年龄,就选疏广为太子太傅,也就是让他做太子的老师,叫太子治国安邦以及诸子百家的知识。

疏广有个侄子叫做疏受,也非常贤明,当时也被选为太子家令,后来由升为太子少傅。着叔侄两人备受恩宠,被人并称之为朝廷中的“二疏”。因为疏广、疏受叔侄同朝为师傅,所以每次上朝叔走在前面,侄子跟在后面,很是荣耀。

这样过了五年,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停止就不会疲劳,成就了功名以后,就应该全身以退,这是天下的道理。现在我们当到这么大的官,再不走,别人就会议论我们,到时候恐怕就会后悔,不如我们叔侄一起回家养老岂不好吗?”疏受觉得很有道理,表示愿意听叔叔的话。于是叔侄一起称病辞官回归乡里,他们的行为得到人们的赞叹。临走时,皇帝年他们功高,给他们很多金银珠宝,让他们安享生活。他们二人辞官回到家乡萝藤之后,便将将皇上所赐的金银都施舍给了乡里的穷人,没有留下一点儿给自己的后代。

感悟:人人做官为了金钱,而这叔侄二人却是为国家奉献一生后,不恋高官厚禄,不念荣华富贵,这样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学习。

伍胥抉目伍子胥悲愤挖目怒看越兵颠覆吴国

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吴国大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伍子胥性格很刚强,因为楚平王杀害伍子胥父亲,太子太傅伍奢和哥哥伍尚,伍子胥逃往吴国。

后来越王勾践继承王位。吴国乘机攻越。越军斩伤阖闾的脚大姆指,吴王阖闾重伤身亡。夫差继承王位后,任命伍子胥为相国,重振吴**事力量。二十六年,吴国为报前仇,出动精兵在夫椒大败越军。

越王勾践派人向吴王求和,吴王夫差将要应允,伍子胥表示反对,坚持要杀死勾践。但是夫差觉得越王既然已经投降,也就够不成什么威胁,没有必要杀害他,准许越国成为吴国的属国,囚禁勾践和大夫范蠡。伍子胥非常悲愤,认定以后勾践必然会攻下吴国。

夫差发兵攻齐,越王勾践趁这个机会,一面率越军助吴,以示忠心,一面以重金贿赂太宰伯嚭,使伯嚭在吴王面前为越王说好话。伍子胥对此深为忧虑,要求先攻下越国才能伐齐。但是吴王不仅不信任伍子胥的计谋,反而怀疑伍子胥有二心。伍子胥悲叹的说:“奸臣作乱啊,君王反而想杀我,我要挖掉我的双眼,吊在吴国的东门上,来看看越国的贼寇是怎么把吴国给灭掉的。“

后来果然越王趁吴国和晋国打仗时,出兵攻下了吴国,夫差临死之前,拿着袖子蒙住眼说:“我无脸面对九泉之下的伍子胥啊。”

感悟:伍子胥没有遇到贤明的君主,这是多么可悲。乱世造就了多少英雄,同时也就造就了多少屈原和伍子胥。夫差的身死告诉我们,辨明是非的成功的基础。

程门立雪杨时尊师宁受风雪求学问

我国宋代有一对兄弟叫做程颢、程颐,都是极有学问的人,在当时十分有名气。有一个进士叫杨时,非常好学,中了进士以后,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去世了,他自己也到了40多岁的年纪,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为了让自己的知识更丰富,就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杨时对待自己的老师十分尊重。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吃过午饭后,杨时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便不顾天气恶劣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人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雪覆盖了他们一身,看起来就像是两个雪人一样,但是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赶忙让他们进去。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感悟:要想获得知识,首先要有虚怀若谷的精神和尊重老师的品德,否则没有人会愿意教授。联想到我们自己对待自己老师的态度,是否能和杨时划上等号呢?

莫逆之交领悟生死大义四人坦然对生命兴衰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一个故事,故事里有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他们在一块谈论说:“谁能够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尻尾,谁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我们就可以跟他交朋友。”话到这里四个人都会心地相视而笑,心心相契却不说话,于是相互交往成为朋友。

?不久子舆生了病,子祀前去探望他。子舆因为生病变得很丑陋,可是子舆的心里却十分闲逸好像没有生病似的,蹒跚地来到井边对着井水照看自己,说:“哎呀,造物者竟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并且相信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生命的丧失,是因为顺应;安于适时而处之顺应,悲哀和欢乐都不会侵入心房。后来子来也生了病,气息急促将要死去,他的妻子儿女围在床前哭泣。子犁前往探望,说:“嘿,走开!不要惊扰他由生而死的变化!”他的思想是父母对于子女,无论东西南北,他们都只能听从吩咐调遣。自然的变化对于人,则不啻于父母;它使我靠拢死亡而人类却不听从,那么就太蛮横了,而自然有什么过错呢!

这四个人都因为对生命理解的极为透彻而心心相印,后来人们用莫逆之交来比喻那些精神相似,心灵相通的朋友。

感悟:通过这个典故李四个人对生命的诠释,我们应该明白,活着的最高境界在于敢于面对死亡。

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友情似水千年不息直到今

俞伯牙是我国古代的著名音乐家,擅长古琴,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来到了汉阳江口,晚上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这时猛然看到一个打柴的人在认真的听他弹琴。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便和他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一个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感悟:俞伯牙摔琴悼念钟子期,其情可叹。可见人的一生如果没有了知音,纵然身处繁华,拥挤的心事又该向谁倾诉呢?“士为知己者死”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