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通国学典故

1

居安思危魏绛回绝恩赐巧言劝王有远虑

这个成语意为处在安逸快乐的环境之中,要经常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危难。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春秋时期,有一次,郑国被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进攻。大臣给国君出主意,让他向晋国国君进献大量礼物去求和,结果最终成功使晋国同意退兵从而避免了战争。事后郑国遵守承诺给晋国送来了乐师歌女和各种乐器,还有成套车马一百多辆。晋国国君晋悼公看到后异常高兴,便将贡礼赐一半给功臣魏绛说:“这些年多亏你给我出谋划策,国家内外安宁和睦,君臣象优美的音乐般节拍和谐,就和我分享礼物吧。”魏绛拜谢而不肯受,并意味深长说:“国事之所以顺利,那是因为有您的领导才能和大家集体的力量,我个人并没什么贡献。我只希望国君在享受安乐的时候,还要看到国家其实还有很多事情有待完成。《书经》上说:‘安宁时要时时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难,并有所准备,这样就能不怕任何灾祸’请主公一定记住这句话。”

感悟:魏绛用简单的几句话劝告晋王要心存忧患意识,不为眼下兴盛所迷惑,使之明白有危机感的人才能未雨绸缪,也才能化危机于无形,防患于未然。这样深刻的哲思,对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是可贵的,灿烂的思想精华。

励精图治孱弱宣帝废霍氏专权酿西汉中兴

这个典故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

汉武帝死之前,大臣霍光作为托孤老臣独揽了朝政大权,霍氏家族掌握了国家政治经济命脉。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凭借自己的权力拥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历史上称汉宣帝。

汉宣帝宽厚仁慈,初当皇帝时笼络各方势力,对霍光谦让有加,但深知谋略,做事谨慎不鲁莽。霍光在公元前68年病死以后。御史大夫魏相给宣帝进谏,建议汉宣帝想办法削弱霍氏权力,把朝政大权握到自己手里。惊恐的霍家想假借太后手谕来杀死魏相,废掉宣帝。结果汉宣帝提前下手将霍氏家族灭门。结束了霍氏家族称霸朝廷的历史。

从此以后,汉宣帝亲理朝政,发奋努力,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汉宣帝幼小时候因为“巫蛊事件”曾经被关进监狱,后来又长期流落民间,深切体会了天下百姓生活之疾苦,所以独揽朝纲后,一直宽以待民。他对各级官员严格考察,对朝廷节省开支,提倡节约;对百姓降低赋税,减轻他们生活负担;发展农业,推行一系列抚民政策;使西汉从衰落重新出现了兴盛的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作“西汉中兴”。

感悟:汉宣帝经过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真切体会了作为百姓的苦难生活。一朝发力,就能创造历史辉煌,成为一代明君。可见,苦难对于胸怀大志的人来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安居乐业老子的“理想国”显无为而治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原名李耳,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与儒家的思想相互补充,其思想精华被各朝各代推崇,并且编写了传世之作《道德经》,是我国思想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

老子毕生的思想是提倡“无为而治”,他认为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因为人民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复杂造成的。他推崇的理想社会简单而原始。在这个社会中国家很小,人民稀少;不用兵器,不打仗;不出门远行;恢复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人民思想都很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穿着舒适不求华贵,居所安定不求迁徙。甚至相邻的国家能听见彼此的鸡叫,但却到死都不来往。这样的生活才能使得社会安定,没有祸乱。

感悟:老子给封建统治者出的奇招妙策,百姓满足现状头脑简单就不会发动暴乱。本是封建主义制度的卫道思想,但却适用于大乱之后民生休整。用在关键的时候也是一个治国妙计,且看汉初时期不就是用这种思想成功的使国家逐渐强盛了吗?

以人为鉴唐太宗以三物为鉴成一代明君

意思是说要常常从别人的事情上吸取经验教训,使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魏征是唐太宗时期有名的敢言大臣,常常冒死向唐太宗进谏忠言,几次被唐太宗打入死牢,然而矢志不改,直言上谏。这样的诤臣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尽管唐太宗屡次被魏征激怒,但是平静下来后往往深省自身,采纳正确的意见并且亲自向魏征承认错误,安抚其心。君臣齐心合力安内攘外,大唐日益兴盛。

后魏征病逝,唐太宗深感少了一位不避龙威的敢谏之臣,常常思念魏征。叹息的说:“把铜作为镜子,可使穿戴端庄齐整;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了解历朝存亡兴替;把人作为镜子,可以明了本身缺点,我以前有这三面镜子,可以用来防止自己做错事情。现在魏征已经死了,我丢失了一面珍贵的镜子啊。”魏征死后留下书稿劝诫太宗皇帝:“天下之事有好坏之分,任用好人国家就会繁荣,任用坏人国家就衰败。喜欢什么样的人要谨慎选择。假如喜爱而能避其缺点,憎恶却能用其优点,毫不犹豫的避开险恶之人,信任贤能,国家必然兴盛。”太宗深有感触,反复思考很怕以后犯错,命令百官该进谏的一定要直言进谏。”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魏征敢言,太宗善听,通过他人来了解自己的缺点,大唐江山在这样博大的心胸智慧治理之下,岂能不国富民强?

焚书坑儒秦始皇残害儒家失民心加速灭亡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重要的哲学思想萌发的时期,当时产生了很多学术门派,宣扬自己的治国治民观点,一时间百家争鸣。其中重要的有孔子的“儒家学派”,老子的“道家学派”和荀子的“法家学派”。

秦始皇统一各国以后,建立了封建统一集权制度,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大兴法家之道,认为刑法严厉是治理国家的最好办法。这时候李斯上谏,指出儒家的著作与法家正好相反,一个崇古,一个推新,会大大影响人民的思想。要想巩固江山,就要统一人民的思想意志,根除儒家思想。秦始皇听取了李斯的意见,将民间的各派学术著作如《诗》、《经》之类全部烧毁,仅限于官方朝廷内部收藏,以此来使人民顺从。

后来由于秦始皇迷信不老之术,少数方士投其所好,在失败后私下用儒家观点批评始皇独尊法家的思想,引起秦始皇心生愤怒,于是将这些术士集中起来数百人全部活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这个本是想永保江山的行动反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大秦江山在秦二世时期就很快被推翻了。

感悟:人民的思想是永远控制不了的,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始皇纵有刑法千条,也挡不住洪水一般的人民意志,也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脚步。

约法三章汉高祖不住秦宫还军霸上重施法律

约法三章一般指约定简单而重要的条款,让大家遵守。

汉元年(前206)十月,刘邦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纸)道旁投降。沛公心怀仁德,没有杀死子婴,当他进入咸阳想住在奢华的皇宫时,手下将领樊哙和张良忙劝他说,时机不到,这样急于求成反而会失掉人心。刘邦考虑到诸侯中他的势力并不强大,于是没有拿走秦宫的任何珍宝,而是命令士兵封存秦宫宝物,自己退守霸上,并且召集各乡亲说:“根据诸侯谁先进入关中谁就先称王的约定,我现在是关中王。秦朝的苛政已经使大家受苦很久了,议论朝政就要灭族,私下聚谈就会被杀头。我现在当了关中王,要和大家约定三条,从此官吏和百姓一样,杀人的要处死,伤人依律治罪,抢劫依法量刑,秦朝法令统统废除。”

这三条法律得到了百姓的集体拥护,大家都争相慰劳士兵,生怕沛公离开关中。从此刘邦深的民心,为以后坐上汉朝皇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感悟:刘邦大智而装愚,在小小的关中用简单的纪律顺应了了百姓的心,得民心者的天下,刘邦称帝也就指日可待了。

汗马功劳或驰疆场或出奇谋立大功者皆英雄

汗马功劳指在战场上建立非常大的战功。也比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出处自《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

古时战马在疆场上与主人一起拼杀,冲锋陷阵,要出很多汗。参加的战斗次数越多,战马出汗越多,功劳也越大,该成语用来形容战功很大。除了《韩非子五蠹》,《史记晋世家》也说过“汗马之劳”的话。晋公重耳流亡国外达十九年后,终于回国做了国君,即位为晋公的时候,对于陪他他流亡的人员,按功劳封官加爵。有一个小臣名叫壶叙,见三次都没有给他行赏,便对晋公说:“君行三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晋公当即向他说明行赏标准,其中第三次行赏的对象是那些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如果再次行赏的话才能有他的份儿。《史记萧相国世家》和《汉书萧何传》也有一段有关“汗马之劳”的记载。是讲刘邦称帝后,对同乡萧何大加赏赐,众将觉得萧何没有汗马功劳,只是动嘴耍笔杆子,刘邦为萧何辩护的故事。可见“汗马功劳”后来已经不限于是战场上的功劳,也可以指通过脑力劳动建立的功绩。

感悟:无论是晋公还是刘邦,都做到了赏罚分明,战场上可走马建功,然而笔也可以如战马,墨也可以如汗,写出治国安邦之良策。

广开言路圣明君主采忠良之言治国安邦

广开言路的意思是指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唐太宗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知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君兼听,昏君偏信。由于用人得当、政策对路、轻徭薄赋、宽刑轻法,使得唐太宗时期的经济、政治、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太宗的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化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导致江山易主,性命不保。而清代末期慈禧太后专政时期,不听劝谏,不能接受不同意见,垂帘听政,拒绝革新,也导致了封建王朝的覆灭。

感悟:以古为鉴,无论哪个朝代,哪个国家,都是招贤纳能,采纳忠言的必定强盛,而深居皇宫,不体察民情,独断专行的那些统治者必将灭亡。

生灵涂炭苻坚惨死前秦百姓水深火热

苻坚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前期励精图治,基本统一北方。但在伐晋的“淝水之战”中,晋军用计渡过淝水,把前秦军队打得大败。苻坚自己也中箭负伤,狼狈撤退。失魂落魄的前秦士卒日夜不敢停歇,加上冻饿、逃散者,损失十之七八,几乎是全军覆没。

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先前被苻坚所灭的许多国家又相继复国,少数民族的首领也纷纷据地自立,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后燕、后秦后来联合攻打前秦,于是前秦的国都长安被人包围,苻坚因此退到五将山,等有适当的机会能重新再来。后来苻坚被后秦活捉处死,苻坚的儿子苻丕就一直驻在邺城。不过,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听说苻坚已经死了,就请苻丕到晋阳,在王永等人的拥护下,当了皇帝。苻丕当上皇帝以后,加封王永为左丞相。王永写了一篇召告,想号召前秦的部队去讨伐后秦和后燕。公告中说:“自从苻坚被害,国都长安沦陷后,国家就开始走向衰败!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员接到这份召告以后,就要派出兵马到临晋会师,准备作战。”可后秦的军队实在太强大了,王永无法获得胜利,前秦也逐渐衰落,不久后就被后秦消灭了。

生灵:生民;百姓;涂炭:烂泥和炭火。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感悟:战争是统治者宣扬武力的手段,也是那些以战斗为事业的英雄们的梦想。但是却又是底层人民的梦魇,造成多少百姓无家可归,妻离子散。

三顾茅庐刘备诚恳三请卧龙出山建功绩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挟天子而令诸侯,孙权拥兵东吴霸据一方,汉宗室豫州牧刘备也有争霸的决心,但是苦于手下没有军师出谋划策。后来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有治国安邦之才,就和关羽、张飞带着厚重的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性子急噪,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诸葛亮的住处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战略思想,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后来诸葛亮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这就是历史上的“三顾茅庐”。

感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如果不能不厌其烦的三番恳请,诸葛孔明就不可能名垂千史,留下那么多奇谋妙策的典故了,三国鼎立也就成了一个幻想。

道不拾遗孔子治鲁三月国泰民安显露旷世才能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自幼聪慧好学,品德端正,谦恭仁慈,春秋时代鲁定公时,孔子曾深受国君赏识,认为他的思想理论能够安定国家,让他在鲁国做过几任官。起初做了中都,后来又升为大司寇。

孔子在当时被认为是最德才兼备的人。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他在职不到三个月,鲁国的政治就日渐清明,民间的风气也有很大转变。路上的行人,都遵守秩序毫不混乱。假使有人丢了贵重物品,老百姓也都不会背着他人收为己有。所以来到这里的游客如有遗失物品的,都不须报到官府就可物归原主。因为拿了别人遗留下来的东西,就是属于“不义之财”,要失德,要遭到报应,从而达到了“道不拾遗”的境地。因为他的改革策略触动了鲁国士大夫的切身利益,在当时的三大家族的合力排挤下,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从而中断了他的为官经历。从此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道路。

感悟:孔子一向被认为在政治上没什么作为,但是从这个典故中看,他完全具有治国才能,他宣传“礼治”、重视道德的思想到现在对我们的社会还有巨大的影响。

陈陈相因刘邦用老子之策治天下国力渐强

西汉建国初期,秦末皇帝无道,天下大乱,先是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紧接着楚霸王项羽和关中王刘邦展开了长期的楚汉之争,受漫长的战争影响,国内经济混乱,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常常吃不饱饭,社会动荡不安。

楚霸王项羽被刘邦逼迫拔剑自刎以后,刘邦就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刘邦是个英明的皇帝,十分关心百姓生活。建国初期他看到国家因为战争衰败到这个样子,非常焦急,急忙与手下百官商议治国安邦之策,如何才能让国家强盛起来。在一番分析以后,觉得战争大乱过去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调理过程。于是他采用了了老子的治国理论“无为而治”,让人民自然生产生活,减少赋税,国家减少开支,奉行节约的原则,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逐渐国家慢慢富庶起来。

汉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继位以后,继承了刘邦的治国之术,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农民耕作,加大粮食产量,加快商业发展。这样经过了几十年以后,受到了很好的成效。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库里堆满了粮食和钱币,以至于穿钱的线都霉烂了,钱币散落一地。粮仓里的粮食更是陈粮压着陈粮,仓库都放不下了,只好晾晒在外面。

陈陈相因一般用来比喻粮食很多,储备丰足。

感悟:刘邦的治国之策在当时是非常正确的,实行和亲外交,对内发展生产,因为当时国家已经经不起战争了。合适的时候采用合适的政策,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化干戈为玉帛禹帝毁城墙结交天下诸侯从前夏代有个部落的首领叫做鲧,当时因为还有很多其他强大的部落存在,鲧每天害怕别人来侵犯自己的领土。为了保卫自己的部落,维护自己的权力,他建造了三仞(八尺为一仞)高的城池想以此来作为堡垒防止敌人的进攻。这下子惹恼了别的部落的领袖他们认为这样是对他们的不信任,同时还觉得鲧想与他们为敌。后来大家对他都非常不满,疏远了和他的关系,并且对他虎视眈眈。

鲧治水不成后,被祝融所杀,剥开肚子时跳出来一个孩子,这就是传说中的禹,禹接替父亲做了部落的首领,发现周围的人对自己很不友好,便查问原因,。他知道了情况后,就拆毁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把财产分给大家,毁掉了兵器,用道德来教导人民。于是大家都对他非常钦佩,从此各尽其职,别的部落听说了,都消除了戒心,也愿意来归附。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上万。禹后来治理黄河水采用了疏导的办法,大获成功,为了奖励他,舜帝把天下让给了他。禹把天下划为九州,进入了我国第一个封建世袭制度社会夏朝“化干戈为玉帛”出自《淮南子原道训》。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玉帛:玉即玉,帛为丝织品.二者皆为进贡之上品,在此引申为重修于好,相互礼尚往来的意思.

感悟:禹与其父亲不同的地方是他以诚待人,向别的部落抛出橄榄枝,所以四海臣服。引申到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道理,你冲别人微笑,别人必回报以微笑。

取信于民李世民初登基不要民债要民心

李世民刚由秦王升为帝王,就曾颁布了许多法令,造成法令前后互不衔接,自相矛盾。魏征就问李世民:“陛下经常说,要以诚信治理天下,不能让天下的百姓互相欺诈,言而无信。可你刚刚即位,就办了好几件失信于民的事,这样做怎么能取信于民呢?”

李世民十分惊讶地说:“我什么时候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了?”

魏征回答说:“你刚登上皇帝的宝座,就下诏说,老百姓所欠公家的财务,一律下令免除,而欠秦王府的财物,不属于国家的,继续让老百姓交纳。陛下是由秦王升为天子的,你秦王府的财物不是公家的财物,又是什么呢?你又说关中受灾,要免除关中地区二年的租粮,关外地区退还已上交的租粮。没过多久,你却再次颁布诏令说,已经服过劳役、上交过租粮的,不再退还,而从下一年从头算起。刚说不让百姓交,现在又让百姓交,老百姓能相信陛下吗?”

李世民说:“我犯的错误可太大了,现在马上就改。”

感悟:自古以来,统治者为了取信于民,想出各种办法,采取了各种措施,真可谓机关算尽,绞尽脑汁。他们为什么要取信于民呢?答案很简单,统治者取信于民,你不下达法令,老百姓也会听从你的指挥,自觉接受你的统治;统治者失信于民,你下达了法令,老百姓也是置若罔闻,不听指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系统就有可能乱套、失败,国家小家就会朝不保夕。

??

闻鸡起舞祖逖刘琨发奋练武成武全才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才武略。

感悟:要想成一番大事业,懒惰,没有恒心毅力是不行的,看到这个典故就连想到爱因斯坦的话“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亡羊补牢庄辛巧用比喻使襄王彻悟收复国土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襄王听了庄辛这番话之后,大惊失色,全身发抖。在这时才把爵位送给庄辛,封他为阳陵君,不久庄辛帮助楚王收复了淮北的土地。

感悟:襄王做错了事情,但是知错能够及时的纠正,不失仍为一个明智的君主,正所谓知耻而后勇。

封侯万里班超一生尽忠战西域终封侯

班超是东汉时期有名的军事家,外交家。年轻时以修史为生,这个职位对哥哥班固可以说适得其所,但对班超而言,抄书修史却不能让他感到快乐和满足。,一天突然投笔而起发出"大丈夫当效张骞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的感慨,终于“投笔从戎”。一天一个相面师预言他将封侯万里之外,在他满四十岁时,班超加入了远征匈奴的军队,匈奴远遁后,汉军转而争取西域各国脱匈属汉,班超成为使节之一,被派往鄯善。在鄯善为拉拢国王,他率领部下突袭了匈奴人并将其全歼,血腥的胜利震摄了鄯善国王,从此再无二心。这一行动同样震动了汉军统帅部和汉朝皇帝。皇帝亲自下令嘉奖班超,晋升他为军司马,并指示他继续完成使诸国归附的使命。班超又在于阗国怒杀国师,获得于阗的信任。在疏勒,他劫持了敌国龟兹扶持的傀儡国王,重新立国君。

以后整整三十年,班超在西域几乎孤军奋战,没有踏入故乡一步。他为了维护汉朝的统治,在西域用智慧和胆识一次又一次的化解了战争,维护着西域的秩序。七十岁时,还不忘派出使节远去罗马帝国,只是上书汉朝皇帝要求自己的儿子看看自己的故土,当时年轻的皇帝非常感动,封万里之外的班超为定远候,这就是“封侯万里”的来历

感悟:有的人选择碌碌无为,有的人选择安逸的等待死亡,但是班超情愿孤独,情愿青山埋骨,也要成就一生壮志,何其悲壮。

顾全大局自己是小集体是大舍己为公方聪明

意思是指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使整体利益不遭受损害。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有这样的话:“总求大人格外赏他们个体面,堵堵他们的嘴。这是卑职顾全大局的意思。”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一回也有类似的语言:“然而要顾全大局呢,也有个无可奈何的时候;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就不能不自己开解自己。”

这些话中,顾全大局一词都体现在官场或者人情事故中,,要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必须保证自己所附属的那个整体的利益和地位,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一个人所在的集体得不到利益,那么作为集体的一份子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凡事需要退一步想问题,为了全局向好的方面发展,自己必须忍受一定的委屈,从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因小失大。这本来是叫人懂得社交入世之道。但是现在也有了新的含义,当国家的利益和地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当地区的利益和部门利益发生冲突时,以地区利益为重,而当部门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以部门利益为重。

感悟:能够顾全大局的人,思想豁达,心胸必然开阔,顾全大局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不成的纪律。联想到我们国家目前出现的各种暂时的不公平现象,我们具备了顾全大局的思想,才能真正使国家繁荣富强。

天翻地覆汉武帝战匈奴刀光剑影乾坤倾

天翻地覆意思是说天地都翻了过来,形容变化非常大或者秩序混乱,闹得很凶。

出自唐刘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刘商在《胡笳十八拍》中描写的是匈奴被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扫清以后出现的改天换地的景象。汉武帝在和匈奴打过几次胜仗后,实力大增。有一年汉武帝调集10万骑兵命卫青和霍去病攻打匈奴。卫青遭遇大单于主力,最终杀死匈奴大单于。而霍去病率军从代郡(今山西代县),出发,在大沙漠地带纵横驰骋,遇到左贤王部队。一场激战开始,莽莽草原,弃尸累累,山河变色,日月无光。汉军终于大获全胜。霍去病率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狼居胥山。晚上他在营外散步,抬头仰望北斗时,吃惊地发现,北斗七星已经越过天顶,偏向南方了。这就是“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强大的匈奴终于在汉武帝的打击下丧失了战斗能力,从此对汉庭不再造成威胁。汉廷和匈奴的势力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感悟:任何朝代出现的重要人物,都能让时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能好事变坏事,也可能坏事变好事;可能兴国,也可能亡国;可见用人之重要。

燕王好乌燕王信乌鸦不信贤能终丧命真假不明。

古代的有个燕王特别喜爱乌鸦,家里树上全是乌鸦搭的窝,人们都不敢触动,燕王认为它们能测知吉凶和掌管祸福。所以凡是国家大事,就只根据乌鸦的鸣叫声来做出决断。乌鸦得到宠信后非常骄傲,有人到来就乱叫一番,吓得别的鸟儿都不敢来这儿栖息。于是举国官员和百姓为了巴结燕王,拍马屁,全开始都饲养乌鸦。成群的乌鸦抢夺着腥臭的烂肉在庭院里四处飞,全国四处都是乌鸦。后来新继位的燕王十分厌恶它们,本想杀死乌鸦。但左右侍臣说:“这是先王所喜爱的鸟啊。”于是新的燕王也跟着宠信乌鸦,把乌鸦当成最聪明的鸟儿。一天傍晚,有一只鹞鹰飞到这里,乌鸦故意成群地斜视着它,又靠近它,好象对待自己的同类一样。鹞鹰飞进宫廷号叫起来,燕王让手下人射中了它,鹞鹰死了,乌鸦就“呀”、“呀”地叫着,一起吸食它,从此人们都觉得乌鸦太可憎恶了,乌鸦也成了那些心怀叵测的人的代名词。

昏庸的燕王喜欢乌鸦,信其叫声,结果上行下效,举国上下乌烟瘴气,朝廷混乱,民不聊生。而乌鸦正是那些被宠信庇护的佞臣们的生动写照,媚上欺下,极尽其阿谀奉承之能事。燕王好乌一般用来形容人不辩是非,偏听偏信谗言,黑白不分,

感悟:一只乌鸦的叫声也能预测祸福,那乌鸦竟然比贤能良士还强,既然这样,要武百官何用?燕王真是荒谬到极点,看见这江山迟早断送在乌鸦身上。

克勤克俭治水辛勤感动舜帝让位

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非常勤劳节俭,为人表率。出自《尚书大禹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传说远古尧帝时期,黄河经常发洪水,黄河边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很多人因为黄河洪水而不能耕种,出现了很多饥民。看到人民挨饿,尧帝非常心疼,于是派鲧前去治水,但是鲧因为治理的方法不对,历经整整九年没有什么成效,黄河水依然泛滥。最后到了舜帝时期,舜帝决定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黄河,当时禹刚刚结婚,于是依然告别新婚四天的妻子踏上治水的征途,禹在外治水13年,非常努力,他曾经3次路过家门,手下人劝他说应该回家看一看妻子,毕竟家门就在眼前。但是禹决定在没有治理好黄河之前绝不进入家门。汗水没有白流,辛苦终会有收获,最后禹终于把黄河治理好了。舜看到这一切,非常欣赏禹的精神,夸赞禹能够为国家辛勤出力,而且很节约,最终决定把位子让给禹。禹因为做事勤快努力,从而得到了天下,成为历史上一代帝王,在他之后展开了千年的封建王朝。

这个词与无所事事,好逸恶劳相对应,常常用来描写一个人为国家大事鞠躬尽瘁,做任何事情不倦怠,勤勤恳恳,而不为自己谋私利的高尚情操。

感悟:禹因为克勤克俭而得天下,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荒**无度而丢掉了大好河山呢?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知道要想使中华富强,我们一定要将这种勤俭的精神传承并且发扬光大。

明察秋毫齐宣王欲称霸请孟子解说仁政

战国时期,齐宣王企图称霸,统帅诸侯,于是他想孟子请教争霸的事情。

齐宣王对孟子说:“你能跟我讲一讲有关齐桓公、晋公的事迹吗?”因为秦桓公和晋公在春秋时期都先后称霸。

孟子回答说:“对不起,我们儒家学派信奉王德,宣传道德统一天下,不主张霸道。”

齐宣王问:“怎样做才能道德统一天下呢?像我这样的能统一天下吗?”

孟子说:“能!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后,准备以牛血祭钟,你不忍心看到一头牛被杀,有这回事情吗?“

齐宣王点点头,说:“是的。“

孟子说:“凭你这副善心,就可以实行王道,实施仁政,统一天下了,问题在于你能不能,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做。假如有人说他能举起三千斤的东西,而不能举起一根羽毛;眼睛能分辨秋天鸟兽毫毛一样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木柴,你信吗?”

孟子又说:“你对动物心怀仁慈,而不能善待百姓,这是一样的道理,你不是不能是不去做而已。”

齐宣王请孟子接着讲“不能”和“不为”的区别。孟子说:“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大海,这是‘不能’,能给一个老人折枝树枝做拐杖而不做,这是‘不为’,而你不施仁政,是不为而不是不能。”

感悟:儒家以“仁”治天下,齐宣王不明白人民的重要性,不懂得天下是人民给的,所以不施仁政,那么统一天下也就没有希望了。

论功行赏汉高祖评功劳力推萧何居首位

指按功劳的大小给予奖赏。出自《韩非子八说》:“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顾谭传》:“时论功行赏,以为驻敌之功大,退敌之功小。”

关于这个成语有一个有名的典故。

刘邦消灭项羽后,平定了天下,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汉高祖。接下来要对功臣们评定功绩,给予封地赏金。刘邦认为,同乡萧何的功劳最大,要封他为赞侯,给予的封户最多。群臣们对此非常不满,觉得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立下汗马功劳,应该排在第一位才对。正当刘邦为难之际,这时,关内侯鄂千秋替刘邦辩解说,众位大臣的见解有失公允,曹参虽然各处作战,拔营夺寨,但是这都是一时的事情,大王也几次遇险,只身逃走。但是萧何在没有大王命令的时候,常常拍自己的部队补充前线。汉楚大军在荥阳对峙之时,关键时刻运来军粮保证了军队需求。没有曹参汉室没什么损失,但是萧何能够阻扰遏敌人的进攻,这比起退敌的功劳来是高明重要所以应该萧何功劳第一,而曹参功劳第二才对。刘邦非常满意于是萧何被允许带剑穿鞋上殿,上朝可以小步快走。

萧何在刘邦天下之后制订了很多安邦的良策,给汉室江山的稳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感悟:凡事能够按功行赏,并且说清怎样来判定一个人的功劳大小,就能使人心信服,天下可定。

为虎作伥人被虎吃为灵魂解脱助虎做恶

伥指伥鬼。旧时迷信,认为被老虎咬死的人,他的鬼魂又帮助老虎伤人,称为伥鬼。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干坏事。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

传说在一座大山的山洞里,住着一只凶恶无比的老虎,有一天老虎非常饥饿,便四处寻觅食物,正好遇到一个行路的人,老虎便把他吃掉了,老虎吃掉这个人以后,依然不放他的灵魂,威逼这个灵魂去帮他寻找第二个人做猎物。这个灵魂竟然答应了,他带着老虎上路,找啊找啊,终于遇到另外一个人。于是这个人为了自己的灵魂早日摆脱老虎的控制,便装做好人前去迷惑那个路人,想方设法解开对方的腰带,脱掉对方的衣服,方便老虎来吃食。以后,人们把这种帮助别人行凶作恶的鬼叫做伥鬼。

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为恶势力服务,助纣为虐,成为邪恶的帮凶和卫道者。孙中山在《革命原起》说:“有保皇党发生,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其中的为虎作伥就是这个意思。

感悟:老虎看来也知道人的自私自利,并且利用这种自私心理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一旦有了这种可怕而卑劣的思想最终会成为社会的一大害。

十室九空胡亥昏庸赵高无道至天下苍生于水火

室:人家。十家有九家一无所有。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抱朴子用刑》:“徐福出而重号淘之仇,赵高入而屯豺狼之党,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这句话是是分析秦王朝的覆灭之原因,徐福是一位著名方士,精通医学,天,航海知识,秦始皇拍他去出海采药练就不老仙丹,但是徐福一去不复返,赵高本是赵国的贵族后代,秦灭赵,赵高被掳往秦国。秦始皇听说他身强力大,又精通法律,特别喜欢他。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但是赵高进入皇宫之后,树立党羽,结交佞臣,给秦始皇进谗言,刮食百姓,天下生灵涂炭,百姓民不聊生,十户人家中有九户都一无所有,天下人人愤恨赵高。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深知自己的大限已到,决定立刻确定立扶苏为储。当时赵高兼管着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于是始皇召他前来,让他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诏书封好后,始皇吩咐赵高火速派使者发出,岂料老奸巨猾的赵高假意允诺着,暗中却扣压了遗诏。始皇死后假传遗诏拥立胡亥为皇帝。天下纷纷起而反之,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感悟:秦始皇的偏听偏信,是的奸佞小人得志,英雄无奈。天下人吃不饱饭,岂能不反?可见秦王朝的灭亡也是自然之理了。

智慧谋略

空城计蜀相孔明以逸对疑城头唱走司马懿

三国时期,马谡鲁莽失掉战略要地街亭,诸葛亮挥泪把他斩掉以后,暂居西城,面临一个巨大的危机。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来。但是此时所有的大将都不在身边,只有一班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里。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令众人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用妙策,教司马懿不战而退。”

于是诸葛亮命令所有的士兵都按地不动,不允许大声喧哗,私自外出。故意的把四个城门都打开,派许多士兵装成百姓的模样洒水扫街。自己穿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打扮成一幅休闲的样子。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不慌不忙地弹起琴来。这样制造出了一副丝毫不害怕的阵势。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笑容可掬,很是镇定,心中联想到诸葛亮足智多谋,非常忐忑不安。认为诸葛亮一生做事非常谨慎,从来不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这样子肯定是想引诱他们进去,我军如果进去,就正好中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回去。就这样,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足智多谋,不费一兵一卒,就化解了一次危机。

感悟:用兵之道,虚虚实实,兵不厌诈。在危难发生时,惊慌是加快事态恶化的主要因素。

一鸣惊人伍举苏从激将法齐威王重整国威

春秋时期,楚国楚庄王是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在他登位三年期间,既不发号令,也根本不问国家事务,每天郊游围猎,沉湎于女色,并放言说:“如果有敢进谏的人,我一定杀死他。”大夫伍举看到这样的情况,不顾生命,冒死进谏,正好庄王左边抱郑姬,右边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举请他猜一个谜语“有一种鸟,三年栖息不飞,也不鸣,是什么鸟?”庄王回答:“三年不飞,一飞必将直冲云天;三年不鸣,一鸣必将使人震惊!”

但几个之后,庄王依旧不理朝政。大夫苏从又来进谏。庄王非常生气,抽出宝剑,要杀死苏从。苏从丝毫不害怕,坚持劝诫庄王亲历朝政。于是,庄王终于醒悟过来从此不再享乐,给伍举、苏从安排重要职务。君臣合力依法治理国家,发展生产,壮大军事力量,招募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一时间楚国出现了强盛的局面。

后来楚庄王任用贤能,国家内部稳定政局,对外抗拒敌国,并且兼并了庸国、麋国,楚国成了当时国力最强的国家。后来楚庄王带兵攻打赵国,并且最终打下了赵国国都。其他国家都为楚国的国盛兵强感到恐惧,纷纷主动前来依附,推举楚国成了盟主国,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也威名远扬。

这就是“一鸣惊人”的来历。

感悟:有很多人都象楚庄王一样,自身有很大的才能,可是满足安逸的生活,不思进取。楚庄王有伍举、苏从激发他上进,而一般人就只有靠自己来引爆潜能了。

抛砖引玉墙留诗半句引出绝世好

抛砖引玉,出自《传灯录》。相传唐代有个著名的诗人叫常建,诗写的非常好,但是他仰慕一个叫赵嘏(音g)的人,总认为自己没有赵嘏写的好。这个赵嘏曾因为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得到一个“赵倚楼”的称号。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到苏州游玩,十分的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嘏既然来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我要是故意先留下半句诗,他一定会诗兴大发,给我补充完后半句。因此他就在墙上题下了半首诗。

赵嘏后来真的来到了灵岩寺,在他看见墙上的那半首诗后,果然来了诗兴,忍不住便提笔补上了两句。常建看到自己用不是很好的诗句,换来了赵嘏那么精彩的两句诗,非常高兴,觉得自己达到了目的。

后来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这也常被用于军事,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抛砖”,就像钓鱼需用的钓饵,先让鱼儿尝到一点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占了一点便宜,才会误入圈套,吃大亏。

感悟:常建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不要害怕自己的能力,在学习上要敢于抛砖引玉,才能进步。

围魏救赵好孙膑出奇招避实就虚退庞涓

孙膑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是鬼谷子的徒弟,齐国人。公元前354年,魏将军庞涓发兵8万,将赵国的都城邯郸包围。赵国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欲派田忌大夫为将,孙膑为军师。发兵8万,前往救赵。田忌想直奔邯郸,赶快解赵国之围。孙膑却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战法,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这一战略思想,将避免齐军长途奔袭的疲劳,化被动为主动。田忌高兴的采纳了这个建议,率领齐军杀往魏国大梁。魏军好不容易将邯郸攻陷,却传来齐军压境,魏都城大梁告急的消息。庞涓忙率大军驰援大梁。行至桂陵陷入齐军包围。魏军长期劳顿奔波,士卒疲惫不堪,哪还顶得住以逸待劳的齐军?结果大败而逃,连主将庞涓也被活捉。魏国只好同齐国议和,乖乖地归还了邯郸。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

感悟: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他矛盾的本源,从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勇班超智谋双全斗匈奴结交西域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官名)窦固和匈奴打仗,立下汗马功劳。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善王交朋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不怕山高路远,一路跋涉而去。

郑善国国王很早就知道班超为人正派耿直,对他十分敬重,把他当做上宾来对待。

但后来一个时期,忽然变得疏远怠慢起来。因为北方匈奴也派来了使臣,送来了重礼,并且说尽了汉室的坏话。班超看到这副情景,心中很是着急,边召集同来的约三十六人说:“郑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北方匈奴也派人来笼络他,让他疏远我们,他躇踌犹豫不知顺从那一边。聪明的人一定要在最初时期就发现事情的变化,分析事情原因和对策,这样才能把矛盾化解到萌芽阶段。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他镇定的说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只有这样,郑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同伴,冒死冲入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杀死了匈奴使臣。郑善国王看到这样的结果,只能乖乖的和东汉合作,不再和匈奴来往。

感悟:如果班超是胆小怯弱之人,估计性命不保了。看来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敢下决心,敢想敢干,犹豫迟疑是最大的敌人。

请君入瓮来俊臣施诡计周兴害人终害己

唐朝的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因为登基以后很多人反对他,她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用严刑峻法,剪除异己。武则天手下两名大臣周兴和来俊臣,是当时有名的酷吏,绞尽脑汁制造酷刑逼供,成千上万的人冤死在他们手下,朝廷上下一片恐怖。

后来有一次,有人秘密告发周兴和丘神勣一起谋反。武则天将信将疑,为了查清事情真相,便派来俊臣去审理这宗案件。来俊臣和周兴平时关系不错,再加上知道周兴阴险狡诈,深知刑法,感到非常烦恼,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计策。

来俊臣找个时间故意请来周兴,两人像朋友一样饮酒聊天。席间来俊臣装出满脸愁容,对周兴说:“唉!最近审问犯人老是没有结果,请教老兄,不知有什么新绝招?”周兴便很得意地说:“我最近才发明一种新方法,无论什么人,只要用上,不招都难。那就是用一个大瓮,四周堆满烧红的炭火,再把犯人放进去。再强硬的人,也受不了这个滋味。”

来俊臣听了,马上吩咐手下人抬来一个大瓮,照着刚才周兴所说的方法,用炭火把大瓮烧得通红。他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命我来审问你,如果你不老老实实供认的话,那我只好请你进这个大瓮了!”

周兴听了惊恐失色,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感悟:害人者必将害己,这可真是搬起石头砸着了自己的脚,周兴聪明一世也没想到会落了这个下场。

螳臂当车颜阖教太子蘧伯巧用寓言劝其莫轻视

春秋时,鲁国有个非常有才华的贤人,名字叫做叫颜阖(h),卫国灵公听说了他的才能,便请他去当其太子蒯瞆(kuigu)的老师。颜阖听说蒯瞆是个非常难以管理的人,心中不免有一丝害怕,到卫国后,就先去拜访卫国的一个贤者蘧(q)伯玉求教:“如今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德行生就凶残嗜杀。跟他朝夕与共如果不符合法度与规范,势必危害自己的国家;如果合乎法度和规范,那又会危害自身。他的智慧足以了解别人的过失,却不了解别人为什么会出现过错。像这样的情况,我将怎么办呢?”

蘧伯玉回答说,你能够先来问情况是很正确的,这对你有好处。但是以你的才能想要教好太子,估计很难达到你想要的目的。太子这个人,你要表面顺从亲近,内心对他小心疏导。但是这样也有危险,过于亲热别人会说你巴结太子,过于疏远也会别人为想要个好名声。这就好比螳螂用自己的两条臂膀想要挡住向前行驶的车子一样,虽然这种行为是好的,但是他不知道自己根本不能胜任。你可一定要慎重考虑,然后再做决定,千万别学习螳螂的方法。

颜阖听到了这一段话,心中有了准备,便谨慎的做了选择。

感悟:颜阖聪明之处是明白凡事要学会避其锋芒,绕开尖锐的矛盾去做事情,否则就会像螳螂当车一样,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却于事无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聪明少年好计策谏吴王莫轻举妄动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吴王寿梦一直有很大的抱负,想要打败出国争霸中原。有一次他准备好了要去和楚国交战,手下的大臣都极力。吴王非常不高兴,认为大臣们阻扰了他争霸中原的雄心,声称谁要敢进谏,就杀死谁,大家心中着急,但是谁也不敢再提一个不字。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了!”

”这个年轻人回答道:“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背后有一只螳螂啊;螳螂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想要抓这只蝉,但是螳螂不知道它的旁边有一只黄雀,这个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黄雀却又不知道有人在它所处的树下拿着弹弓正瞄准了它。”

吴王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不能因为眼前的小小的利益而忘了身后隐伏的巨大的危险,于是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感悟:青年人没有和吴王硬碰硬,而是拐着弯子告诉吴王因小失大,鼠目寸光的道理,这样为吴国避免了一场大的不必要的灾难。

田忌赛马孙膑巧布局田忌之马胜齐王

公元前四世纪的中国,处在诸侯割据的状态,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在魏国作官的孙膑,因为受到同僚庞涓的迫害,一直被魏王囚禁。后来齐国使臣出使魏国,孙膑偷偷见了使臣,用动听的言辞劝说使臣将自己救出,使臣觉得他是个杰出的人才,便救他前往齐国。

齐国的大将田忌看孙膑的才学,便待他像朋友一样。赛马是当时最受齐国贵族欢迎的娱乐项目。上至国王,下到大臣,常常以赛马取乐,并以重金赌输赢。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田忌很是不高兴,一脸的垂头丧气,正好被孙膑看见。孙膑招呼他过去说有办法让他反败为胜。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田忌说要求下重金再打一次赌。齐威王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齐王立刻把孙膑召入王宫,任命孙膑为军师,挥指全国的军队。从此,孙膑协助田忌,改善齐军的作战方法,齐军在与别**队的战争中因此屡屡取胜。

感悟:田忌只是改变了策略并没有更换马匹,就赢得了胜利,所以说只要办法得当,就可以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移花接木李园一妹嫁二夫只为生子掌大位

战国时期,春申君府中有个门客叫李园,是赵国人,他有个妹妹叫李嫣,长得很漂亮。李园为了飞黄腾达,一心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是又害怕自己的妹妹嫁给楚王之后万一生不出孩子就会失宠,殃及自己。十分苦闷,后来他先向春申君请假说要回赵国,然后故意过了十天才带着妹妹回来,春申君问他为什么回来这么晚。李园说因为齐国派出使臣向他家求婚,想要娶他的妹妹。春申君想李园的妹妹一定是个美人,便要求见李嫣。

李园回家把自己的妹妹打扮的很漂亮来见春申君,果然春申君非常喜欢,便把李嫣留下侍寝。过了不久李嫣便怀孕了,李园又叫妹妹劝说春申君把自己献给楚王,春申君觉得以此可以结好于楚王,便答应了,李嫣嫁给楚王后不久便生下了儿子,被立为太子。

楚王死后,春申君还不知道,李园害怕春申君说出实情,便决心加害于他。故意在皇宫设下伏兵,然后让人通知春申君。春申君到了以后立刻被杀死。从此李园便一手掌握了楚国的朝政,荒**无度。楚国一天天地衰落了下去,最终被秦国灭亡。

春申君一进宫门,即被杀死,然后灭族。从此,李园把持了楚国国政,楚国一天天衰落下去,被秦国灭掉了。

感悟:自古到今,移花接木的诈骗之术比比皆是,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何止李园一个?看来做什么事情都要擦亮双眼,千万别被假象迷惑。

周瑜打黄盖智周瑜忠黄盖苦肉一计定胜局

三国时期,曹操带兵进犯孙权地盘,刘备和江东孙权一起联合抗击曹操。诸葛亮施妙计草船借箭,还与周瑜一起提出了火攻曹操水旱大营的作战方案。恰在此时,已投降曹操的荆州将领蔡和、蔡中兄弟,受曹操的派遣,来到周瑜大营诈降。周瑜又装聋卖傻,故意接待了二蔡。夜里,周瑜与黄盖商议好一个苦肉计。

第二天,周瑜召集诸将,做破曹的作战准备。黄盖劝他束手投降。周瑜勃然大怒,重打100脊杖。

黄盖转请素有忠义和胆识的阚泽替他潜去曹营代献诈降书信。蔡中、蔡和两人也遣人送来了周瑜怒杖黄盖的密报,使曹操对黄盖“投降”一事深信不疑了。

周瑜为用火攻,又巧妙地让庞统潜至曹营,为曹操献上了将战船拴到一起的“连环计”。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二十日,诸葛亮设坛祭风三日,是夜将近三更时分,果然东南风渐起,并越来越急。黄盖也将20只船浇上鱼油,开船来投降曹操。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各船)同时点起火来,把曹操的战船全部烧着,并蔓延到岸上军营。导致曹军大败,引兵逃走。

周瑜打黄盖后来演变成一条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用以比喻两方面都愿意的事情。

感悟:聪明的周瑜,舍命的黄盖给曹操演了一场好戏。如果没有黄盖的舍身配合,那么赤壁之战的历史是否要改写呢?周瑜周瑜不可能在“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了吧?

金蝉脱壳诸葛孔明身死神在吓退敌兵保实力

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通体土黄透亮,称“金蝉”。金蝉在树干或树枝上静静地歇着,表面没什么动静,但是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不仔细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金蝉脱壳,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这实际是一种分身术,一种逃遁计。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这是有计划的撤退,决不是惊慌失措地逃跑,而是在险境里保存自己力量以备以后再次作战的计谋。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后来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为了不使蜀军遭受重创,保留实力,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他带着灵柩,秘密率部撤退。

司马懿派部队跟踪追击蜀军。姜维命工匠仿诸葛亮摸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并派杨仪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泰然自若,怀疑此次退兵乃是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观察蜀军动向。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安全转移,撤回汉中。司马懿悔之晚矣。

感悟:诸葛亮利用敌人对自己的恐惧心理,竟然在身死以后立下战功。可见他把金蝉脱壳之计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运筹帷幄张良不出军帐出谋略功比天高

张良是我国有名的军事家,他跟着黄石老人学兵法,得到了《太公兵法》一书。日夜钻研后终于精通兵法,有鬼神莫测之机。后来辅助汉高祖刘邦。在项羽设下鸿门宴的时候,挺身而出救下了刘邦。还常常给刘邦提出好的建议,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他和萧何、韩信一起帮刘邦建立汉朝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打下江山以后,在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项羽为什么会失败?”有人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赏罚分明,立功的人加官进爵,所以人人都奋力作战。而项羽却有能人不用,立了功的人得不到赏赐,还常常怀疑别人背叛自己,所以人心向背,导致失败。

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分析局势,想出高明的方法和计策。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感悟:谁说秀才不敌兵,一个足智多谋的张良,其作用比十万大军更大,刘邦得张良,可谓江山不愁了。

未雨绸缪公平乱劝成王有备无患

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以后,因为管权、蔡叔及霍叔曾立下很大的功劳,便把他们的封地放在商朝都城的近郊,让他们帮他监视殷朝遗留下来的人民,以防止发生反叛和动乱,封号为三监。后来周武王驾崩以后,登基的的周成王年级幼小,不能亲历朝政。他的叔父周公便帮他处理朝政事物,管权等三看到周公独揽朝纲,非常不满,心中有怨气,便想加害周公。

为了达到目的,他们私下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想谋权篡位。周成王被这些谣言弄得将信将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周公听到了这些谣言,为逃避嫌疑,就主动向成王请求远离京城,住到洛邑。

过了不久,管权等三人和殷纣王的儿子武庚相互勾结,想进行叛乱,推翻周朝。周成王请周公再次协助他平息叛乱。周公接到命令后带领大军向东挺进,与管权等叛臣进行战斗,最后把叛臣贼子中管权、武庚杀死,又流放了蔡叔,平定了这一场叛乱。

周公平乱后,遂写一首《鸱鸮》诗与成王,意思是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赶快用桑根的皮把鸟巢的空隙缠紧,只有把巢坚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

这首诗的意思后来被引申为“未雨绸缪”。

周公借用这首诗来劝诫成王,做事情时要首先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危险做好准备,以防不测,要不然大难临头时,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感悟: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周成王由于自己的目光短浅,缺少忧患意识,从而经历了一场大灾难。

完璧归赵蔺相如有胆有谋孤智斗秦王保玉璧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看了信,觉得秦王一定不会这么痛快就把城池给他。心中犹豫不决,不知道该不该把宝玉给秦王,生怕秦王得了宝玉后再生变卦。但又得罪不起秦王,没有了主意

丞相蔺相如知道后,主动请缨要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表示如果秦王没有诚意,自己一定能够把宝玉带回来

蔺相如到了秦宫之后,见了秦王,双手把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喜欢,爱不释手。但是丝毫不提十五个城池的事情。蔺相如见他如此奸诈,便说:“这个宝玉上有一点小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便把宝玉给了他。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后退几步靠在柱子上,气冲冲的说:“当初大王答应用城池来交换宝玉,别人都不信,我坚持说大王不会不守信用,赵王才答应让我带着宝玉来见大王,现在看来大王好像没有诚意。”

说着就要摔那块宝玉,秦王忙假惺惺的拿出地图,指出交换的十五个城池。蔺相如要求秦王斋戒五日,然后赵王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只好答应。

蔺相如回到驿馆后,偷偷叫人把和氏璧带回了赵国,自己留在了秦国,秦王知道后非常后悔,但是来不及了,只好把蔺相如放了回去。

这就是“完璧归赵”。指原封不动的把一件东西还给某人。

感悟:蔺相如让秦王看到了一个真理:对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诚心诚意,否则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神机妙算诸葛孔明神机妙算博得三足鼎立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是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有一次,刘备派诸葛亮和周瑜一起抗击曹操的水军,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并且立下军令状,要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弓箭。

诸葛亮请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多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后来诸葛亮协助刘备打天下,让势单力薄的刘备和曹操、孙权一起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感悟:没有草船借箭就没有赤壁之战的胜利,周瑜本也满腹经纶,青年将领,见诸葛孔明也不免自愧不如。感慨“既生亮何生瑜”可见以后被孔明气死,也不出人意料了。

狡兔三窟冯谖大智慧帮孟尝君狡兔三窟保平安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一个叫冯谖的人来投奔孟尝君。孟尝君看他穷苦,没有嫌弃他,而是以礼相待。过了一年光景,冯谖到薛城提孟尝君收债,,一把火把那些穷人的债券都给烧了。告诉大家这都是孟尝君的恩典,让大家别忘了。一番话,说得大家欢呼起来,都万分感激孟尝君的恩德。孟尝君后来失掉了相国的位置,被齐王赶出国度。冯谖说:“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躺著(指放松戒备)。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孟尝君应允了,冯谖向西去魏国活动,说动了魏惠王,于是惠王请孟尝君做丞相。

齐湣王听说这一消息,君臣上下十分惊恐,向孟尝君道歉请他回到国都。孟尝君请求齐王赐予先王传下来的祭祀祖先使用的礼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成就,冯谖回报孟尝君:“现在三个洞已经营造好,您可以高枕作乐(无后顾之忧)了。”那些走掉的门客听说孟尝君重新当上了相国,又来投奔他。孟尝君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地重新接纳了他们,这就是冯谖的“狡兔三窟”之计。

感悟:冯谖替孟尝君筹划,给他留了三条退路,也给我们一种启示,那就是想事情要考虑的周全,尽可能地多准备几条方案来应付事态变化。

李代桃僵程婴舍骨肉保忠臣后代可歌可泣

这个典故出自“赵氏孤儿”的故事。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他率兵将赵家团团围住,杀掉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全家老小。惟一漏网的是赵朔的妻子,她是晋成公的姐姐,肚子里怀着孩子,躲藏在宫中。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还有一个好友叫程婴。赵朔死后,赵朔之妻在宫中生下个男孩。屠岸贾闻之,带人到宫中来搜索,没有找到赵氏母子的藏身之处。恰好程婴家中也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齐逃到了永济境内的首阳山中。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屠岸贾闻之,率师来追。程婴无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

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偷出赵氏孤儿来到了山高谷深、僻静荒芜的盂山隐居起来。这一隐居就是十五年,赵氏孤儿,终于长成了顶天立地的汉子。苍天不负有心人,程婴与赵武,在朝中韩厥的帮助下,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最后的程婴,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程婴自刎而死,赵武为此服孝三年。

这个故事就是说桃树有个灾难,李树挺身而出代替桃树去死,让桃树活下来。在军事上也指用小的损失来换取更大的胜利。

感悟:程婴为报答赵氏知遇之恩,竟然用自己亲生儿子来顶替赵氏孤儿,其情可谓感天动地,其义可泣鬼神啊。没有程婴就不会有后来称霸的赵氏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