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通国学典故

5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见棺材不掉泪)李广聚精会神所射之箭可穿石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自幼便勇武善射。汉帝时李广应征从军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匈奴畏惧李广之威,称其为“飞将军”而数年不敢进犯。

有一次,李广在冥山南麓打猎,搜寻猎物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对准老虎,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的箭法是极好的,不仅稳准快且力度很大,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结果发现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而且他很惊奇的发现,自己刚才所射出的箭头深**入石头当中,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其中。李广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想再试一试。于是他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全神贯注,再次用尽力气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发箭都没有再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石头却受到一点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很是疑惑,为什么一样的大将军一样的箭就再也射不出最初那样的效果呢?于是就去请教当时的大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不仅仅是因为李广擅长射箭,更重要的是他精神集中全神贯注,所以才会那样。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打开。”人们恍然大悟。

感悟:诚心实意,真诚努力,就能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就没有我们不敢面对的困难。

糟糠之妻不下堂宋弘感发妻之恩拒娶公主

西汉末,王莽篡夺皇位之后,对姓刘的人赶尽杀绝。当时,刘秀力量薄弱,被王莽一路追杀,由北向南日夜奔逃。逃跑中刘秀手下有个叫宋弘的大将不幸负伤。逃到饶阳境内时,宋弘实在走不动了,后面追兵又紧,实在没有时间等宋弘养好伤好之后再一同赶路。刘秀只好将宋弘托付给郑庄一户姓郑的人家养伤。

姓郑的这户人家非常善良,又十分同情刘秀的遭遇,待宋弘如同家人一样,端茶送水,悉心照顾,很是周到。特别是郑家女儿,虽不漂亮,但为人正派,聪明大方,为宋弘煎汤熬药,嘘寒问暖,关情备至。宋弘不仅感激她无私照顾之恩,长期相处下来也和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宋弘伤好后,两人便结为夫妻。

后来宋弘跟随刘秀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帮助刘秀建立东汉。

刘秀称帝后偃武修,实施度田,释放奴婢,国势日盛。但有一件事他放心不下:刘秀有个姐姐湖阳公主,早年丧夫,整日闷闷不乐。刘秀多次派人给她提亲,姐姐都不满意。后来,刘秀得知姐姐看上了宋弘。刘秀认为宋弘的妻子郑氏论样貌身份都远不及自己的姐姐湖阳公主,也配不上宋弘,就想把姐姐嫁给宋弘。于是便问宋弘对“贵易交,富易妻”的看法,宋弘回答道:“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得知后深为宋弘的为人所感动,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对他更加看重。

感悟:相守于贫贱,而后才能共享富贵。宋弘之妻在他最落魄的时候嫁给他并陪伴他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不离不弃是宋弘对她的尊重和回报。

无颜见江东父老楚霸王项羽垓下被围后自刎于乌江边

公元前203年,韩信和彭越于垓下会师后驻兵于此,并在十个方向埋伏了兵马,随后派士兵冲着楚营大声叫骂。项羽闻之不顾部下劝阻率领十万大军冲到了垓下,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陷入了汉军重重包围之中。

为了动摇楚军心,张良和韩信让汉军夜唱楚歌,婉转凄凉的歌声使得不少楚军士兵留下了思乡的眼泪。项羽听闻楚歌,惊惶之中自觉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随伺在侧的虞姬,怆然拔剑起舞以歌和之,歌罢挥剑自杀。

入夜,项羽飞身上马,率领骑兵八百多人冲破重围向南疾驰,到达阴陵时迷失道路。在一位耕田老翁的指引下向左行进,闯入一片沼泽中被随后追击的汉军追上。双方在此展开血战,项羽勇猛善战,砍杀了不少汉兵,汉军将士一时都不敢逼近。

项羽率骑兵队跑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正划着一只小船等在岸边,他劝项羽上船过江东去,先在江东称王,然后再等待时机崛起。项羽却说:“当初我和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就算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又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说罢将战马送给乌江亭长,手持短剑,和剩下的士兵一起与汉军厮杀,终是寡不敌众,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

感悟:项羽为人刚愎自用缺乏智谋,最终兵败于垓下,但他兵败后放弃逃生的机会,自杀于乌江边体现了他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百姓人家

孔方兄鲁褒作《钱神论》讽“惟钱是求”之世风

惠帝元康(291299)年间,惠帝昏庸无能,朝政旁落,纲纪大坏,世风日下,政出多门,依法贿赂成风。“惟钱是求”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很多人都贪得无厌。“竹林七贤”中的王戎,积累的钱财难以计算,经常手持算具,昼夜计算,这样他还觉得自身积累的财富不够多。他的弟弟王衍之妻郭氏,也是聚敛钱财贪得无厌的人,曾用钱来环绕床沿。还有更夸张的,驸马王济用一枚一枚的铜钱做成院墙,围成跑马射箭场,当时的人称之为“金埒”,其积累钱财之巨难以想象。太子少傅和峤,以“钱癖”著称。

针对这种社会现状,鲁褒作《钱神论》以讥讽世风。《钱神论》尖锐地讽刺了钱能通神使鬼,主宰一切的作用。中说:钱之为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闻非钱不发……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钱无耳,可使鬼”。这篇章一出,立即引起了愤世嫉俗的人们的共鸣,被广泛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为了“钱”的同义语。

孔方兄是古钱币的别称,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古代使用的铜钱是圆的,中间有一个方孔儿。

感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钱都是万万不能的,但钱不是万能的。钱是衡量个人生活和工作状况的一个方面却不是生活的最终目的,做金钱的主人,不要让自己被钱所奴役。

东施效颦丑东施不自醒仿西施捧心皱眉

春秋时期越国人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她家住若耶溪西岸。若耶溪东岸也有一位姓施的姑娘,但是长得很丑,人称东施。

西施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在回家的路上,西施突然感觉胸口疼痛,她就用手捂住胸口,皱着眉头。她看上去非常难受不舒服,村民们看到她这样都很同情,并且都称赞说她这种姿态比平时更美丽。

西施的样子恰巧被东施看见了,东施因为自己长的不好看,所以特别爱模仿漂亮姑娘的服装打扮、姿态动作。她看到西施这样的姿态格外漂亮,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捂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希望有人称赞她美丽。路人看到东施这样刻意模仿装腔作势的样子,反而觉得她更难看了。有的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着妻儿躲得远远的。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头很美,却不知道是因为西施本来就长的美,即使她捧心皱眉也格外的美丽。而东施本来就长得丑,再装模作样的捧心皱眉,也不可能变的好看,只会更加难看。

感悟:容颜之美,美在自然而不做作,刻意的模仿别人反而会适得其反。此外,容颜易老,比容颜更美好持久的是一个人丰富而美好的内在修养。

东窗事发秦桧同妻东窗密谋陷害忠良岳武穆寒冤得雪

从南宋建朝初期,金国就对南宋虎视眈眈。抗金名将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而宰相秦桧却竭力主张降金,所以岳飞就成了秦桧实现与金议和的最大障碍。

为了铲除岳飞这个障碍,秦桧污蔑岳飞谋反,将其逮捕入狱。但是岳飞宁死不屈,不肯承认谋反的罪名。于是秦桧和妻子王氏在卧室的东窗下密谋对策。王氏说:“捉住老虎容易,把它放掉以后再想把它抓住就很难了。”秦桧听了王氏的话,更加下定决心要杀掉岳飞。他指使谏议大夫等人伪造证据,将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在监狱中。

没过多久,秦桧在西湖游玩时突然染病,病中看见一个披着长发的人大声地说:“你害国害民,我已经告诉上天,上天要派人来捉拿你了。”秦桧回家后不久就死了。没几天,他的儿子秦熺也死了。王氏请来道士设神案驱鬼,这个道士伏在花案上,迷蒙中秦熺戴着铁枷,就问:“太师在什么地方?”秦熺回答说:“在鄷都。”方土按秦熺说的话到鄷都去,结果看见秦桧、万俟卨都戴着铁板枷,受各种酷刑。临走时,道士问秦桧有什么话对王氏说,秦桧说:“麻烦你传话给我的夫人王氏,东窗密谋杀害岳飞的事情暴露了。”道士吧秦桧的话传达给王氏,王氏受惊,不久也死了。

感悟: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历史会还所有的人一个公道,抗金名将岳飞将永载史册,而秦桧只会遗臭万年。

骇人听闻著作郎王劭编荒唐谎言取悦隋炀帝

隋朝人王劭是隋帝杨坚朝中的著作郎。著作郎主要的工作是负责撰述国家的历史。王劭是一个擅长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人。而隋帝杨坚就如同历代的皇帝一样希望自己能长命百岁,希望他的王朝能万年盛世。王劭发现了隋帝的这种心理后,总是能讲一些荒诞怪异,令人难以置信的东西来投隋帝所好。

有一回,王劭呈献给隋帝一只大乌龟,这只乌龟肚子的理上有字,写的是“杨氏千载”,隋帝视之为杨家将统治千年的吉兆,十分高兴。

皇后去世的第二天早朝时,隋帝当众公布了这个消息。王劭知道隋帝信佛,便说道:“昨天晚上,我听见有鼓乐之声,还看到天上有鲜花飘下来。据我所知,皇后是妙善菩萨转世,她不是去世,是回天上去了,回到极乐世界去了。”隋帝听闻此言很高兴。

又有一次,隋帝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想爬上一座高山,却怎么爬也爬不上去,后来在侍从崔彭等的帮助下才上了山顶。王劭听后便对皇帝说:“这个梦很吉祥,梦见高山,说明皇上您的位置安稳如山。崔彭好比彭祖(传说中的长寿人物),这辨明您万寿无疆。”隋帝听了非常高兴,并嘉赏了他。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王劭就是靠这些荒诞的谎言受到隋帝的重视和嘉赏。但很多有识之士都不屑于和他交往,并耻笑他的小人行径。

感悟:谎言永远是靠不住的,尤其是荒唐的谎言,即使能骗得了一个人,也瞒不过天下人。

南柯一梦淳于棼醉酒后梦归蚁穴演义人生百态

唐代一个叫淳于棼的人,他过生日那天在家中宴请亲朋好友,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报名参加并且名列第一。紧接着被安排进宫接受殿试,皇帝见淳于棼仪表堂堂,才华横溢,非常欣赏,亲笔点他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

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他勤政爱民,廉洁敬业,很受地百姓爱戴。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夫妻生活亦是十分美满,育有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对他也多有赏赐,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是大败而归。这时宰相向皇帝推荐了南柯太守淳于棼,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淳于棼一个书生人,自是不懂兵法,屡战屡败损失惨重自己也险些被俘,也因此被撤掉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感悟:无论梦里的世界有多美好,有多离奇,那都只是一场梦。我们每个人应该心怀梦想而非幻想,努力奋斗将梦想变为现实。

家喻户晓梁姑怕担恶名跳入火海自杀

汉朝时,有一个女子叫梁姑,她为人善良,性格刚烈。有一天她从外面回来,发现她的房屋不慎失火,她哥哥的小孩和她的小孩都被困在了屋里。此时房门已经倒塌,屋里不时传来大火烧断房梁的噼啪声。梁姑心想:“我得先救哥哥的孩子。”,于是一低头从窗子跳了进去。屋内大火燃烧,什么也看不清楚,她觉得哥哥的孩子应该是躲在外边,所以毫不犹豫的抱起外边的孩子用自己的衣物裹着孩子爬出了屋子。梁姑冲出来时满脸黑灰,头发完全被烧焦,衣服上都还有火花,但她顾不上自己,一心只想确认孩子的安危。可是等她打开衣服一看,发现救出来的竟然是自己的孩子。这时火势更猛,房子已经成了一片火海,已经不可能再进去救出另一个孩子了。梁姑急得直跳,捶胸大骂自己:“这可怎么了得呀,我这不是要背上自私的恶名吗?这坏名声‘户告人晓’,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啊?”说完她不顾一切纵身扑进火海,最终被烧死。

此处的“户告人晓”就是“家喻户晓”成语的来源。

感悟:内心无私坦荡,便无需过于介怀外界的看法,否则只会被名声所累付出惨重的代价。同时,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被珍惜,无论是上述成语故事里的两个小孩,还是梁姑自己。

乐不思蜀亡国之君刘禅贪图享乐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他十六岁的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不理朝政,一切国事均由诸葛亮代为处理。在诸葛亮等辅佐他的人相继去世后,刘禅越发昏庸,终日饮酒作乐,蜀国便每况愈下,国势日衰。

公元263年,魏国大举进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o)将他迁到魏国京城洛阳居住,并封他为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刘禅居然十分满足,在异国他乡又过上了饮酒作乐的生活。

一天,魏国实际上的当权者司马昭宴请刘禅,席间故意安排了蜀地歌舞的表演。刘禅随从的那些蜀汉旧臣看了都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心酸落泪。只有刘禅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司马昭看他这样,私下对一位大臣说:“一个人竟糊涂到这等成都,即使是诸葛亮在世也不可能保住他的江山。”司马昭问刘禅:“你还想念蜀地吗?”刘禅回答道:“我在这里很快乐,没有想念蜀地。”刘禅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地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反而被司马昭识破是郤正所教。刘禅的言行从此成为千古笑柄。

感悟:刘禅作为一国之君只懂得及时行乐,国家天下在他的眼里不如饮酒作乐更有价值,有这样君主的国家又怎能不被灭亡?

鹤立鸡群稽绍器宇轩昂仪表出众

嵇绍是魏晋之际曹魏中散大夫、“竹林七贤”领袖人物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器宇轩昂,聪明英俊,无论走到哪里都十分突出。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下诏书征用稽绍做秘书丞。稽绍刚到洛阳,有人告诉王戎说:“昨天在人群中看到稽绍,看他器宇轩昂,恰如野鹤立在鸡群之中。”王戎听后说:“你还没见过他父亲呢,他比稽绍还要出众。”

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嵇绍在朝中担任侍中,跟随皇帝出入宫廷,对皇帝非常忠诚。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有一次京城发生变乱,形势十分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表,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在汤阳出兵迎战,不幸战败,无数将士或死伤或逃亡,只有嵇绍始终跟随在晋惠帝左右,保护皇帝的安全。敌方的飞箭,密密麻麻象雨点般射过来,嵇绍为保护惠帝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最终牺牲在战场上。他的鲜血滴在惠帝的战袍上,惠帝十分受感动,不让侍从洗去战袍上的血迹,以表示他对稽绍的赞赏和怀念。

感悟:稽绍固然是仪表出众,令人过目难忘,然而比仪表更重要的是他对皇帝的忠诚,是他战场上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所以,我们无法决定外表的美和丑,但却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完善自己的内在修养。

脍炙人口曾参为亡父戒吃羊枣

春秋时,有一对父子都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很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曾哲去世后,竟不忍心再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视曾参为孝顺的典范。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闻这件事后却十分疑惑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孟子请教。公孙丑问孟子:“脍炙(指烤肉)和羊枣这两样食物,哪一样更好吃?”

孟子回答道:“当然是脍炙更好吃,没有哪个人是不喜欢吃脍炙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是脍炙更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是喜欢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喜欢吃的;羊枣虽然不如脍炙好吃,但却是曾哲特别喜欢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这就好比是对长辈只忌讳叫其名字,却不忌讳称其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番解释使公孙丑豁然开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来,人们便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这句话中,引申出了“脍炙人口”这个成语。

感悟:曾参戒吃羊枣是因为他怀念去世的父亲,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为人子女孝顺父母都不仅仅是法律规定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应该不断发扬和坚持的传统美德。

空中楼阁傻富人只想建第三层高楼

远古时期,有一个人很富有,但遗憾的是他生性愚钝。一天,他到邻村一位富人家做客,看到一幢三层高楼,宽敞高大,庄严华丽而且敞亮通风。他心里非常羡慕,就想:“我也有钱,而且并不比他少,他又这样一幢楼,为什么我不能建造一座这样的楼呢?”

于是他一回到家马上派人把工匠找来,问道:“知不知道怎样建一座像邻村那幢新楼一样漂亮的高楼?”

工匠回答道:“知道,那幢楼是我造的。”

富人一听非常高兴,便说:“现在请你照样为我建一座这样的高楼。”

于是工匠就清理地基,制坯垒砖,准备造楼。富人过来查看,见到他做这些安排,心里怀疑,不能明白,就问他:“你这在干什么?”

工匠回答:“这是准备建一幢三层的高楼。”

富人道:“我要你们造的是那第三层楼的屋子,下面那二层我不要,先造最上面的那层。”

工匠听后说:“哪有这样的事!哪有不造底层的就能造二层的,不造二层就能造第三层的道理?”

然而富人还是很固执的说:“我就是不要下面两层,你一定得给我建造最上面那层。”工匠只能无奈的离开。

感悟: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凡事都要从基础做起,打好基础才能继续向前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妄想一步登天,那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

孤芳自赏张孝祥作诗言志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词人、书法家,祖籍是四川简阳,后来迁居到历阳乌江。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参加中进士第一名。他登第后就上书为岳飞求情,被秦桧视为眼中钉。于是秦桧指使其党羽诬告张孝祥谋反,将张氏父子投入监狱,直到秦桧死后才获释。

张孝祥曾历任校书郎兼国史实录院校勘、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建康留守等职。他的词豪放大气,直抒胸臆,很多都表现了对民族国家的忧思和对当权者苟且偷生的谴责。如在建康留守任上所作的《六州歌头》,表现出了恢复国家统一的**,对南宋政权的苟且偷安予以强烈谴责。

他的词作中最杰出的一首当属《念奴娇?过洞庭》,这是乾道二年他因受诋毁罢官后自桂林北归的途中所作。词中上阕描写了秀丽纯净的洞庭湖景色,下阕则抒发了“肝肺皆冰雪”的高洁胸怀。其中有一句“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意思是,忘不了我在岭外生活的这一年,当时只有天上的明月和我一起独居异乡,照得我肝胆心胸都像冰雪一般地纯洁。这首词的境界清疏空阔,情调凄凉萧飒,虽然没有直接写社会现实,但却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色彩。

感悟:后来由“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引出“孤芳自赏”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那些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有时也用来比喻自以为了不起,脱离群众的人。

左右逢源孟子详解如何学习掌握知识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战国时期鲁国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孟子曾效仿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而专心著书授书。

孟子给他的学生讲治学之道,学生们问他怎么样才能掌握高深的学问。孟子回答说:“君子要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到高深的知识,好像天性中本来就有的一样。天性中本来有的,就能牢牢地掌握它二不动摇。牢牢地掌握他而不动摇,知识就能不断扩大深化。知识不断扩大深化,便像掘井掘到了泉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四面八方的水源源不竭。所以,君子在学习修养方面要达到造化天然的境界。”

总结起来就是,方法要对,态度要好,学习要有自觉性,学习知识要心有所得,久而久之,就学得广、深、透,使用起来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就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感悟:做学问首先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刻苦努力,开拓创新,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流言蜚语汉武帝听信流言斩杀窦婴

公元前154年,即西汉景帝时,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因有功被封为魏其侯。而皇后王氏的同母兄弟田蚡当时只在朝中担任郎官一职,王皇后便经常在皇帝面前赞扬田蚡为他说好话,皇帝于是封他为武安侯。

几年后窦太后去世,窦婴失去庇护,风光不再,而田蚡却成为了当朝宰相。朝中权贵多是趋炎附势的人,眼见窦婴失势田蚡得势都转而巴结田蚡,只有将军灌夫依然与窦婴来往密切。

公元前131年,田蚡与燕王的女儿举行婚礼庆典,权贵朝臣都前去祝贺。席间,田蚡起立敬酒时,客人纷纷离座伏拜在地,表示恭敬。而当窦婴敬酒时,只有少数旧识离座,其他人则无动于衷。看到这种情况,灌夫十分气愤,斥责那些大臣的趋炎附势的小人行径。田蚡恼羞成怒,扣押了灌夫,并派人将其族人都抓了起来。窦婴去向汉武帝求情,希望他能对灌夫网开一面。王太后知道后,逼迫汉武帝支持田蚡,汉武帝无奈只得将窦婴关进监狱。同时,灌夫被判灭族之罪,满门抄斩。窦婴听说此事后,想绝食自杀。但不久又听说,汉武帝并不想杀他,于是他又恢复进食。然而这时有许多毫无根据的诬陷他的话传进宫中,汉武帝听信了这些谣言,最后,将窦婴斩首。

感悟:社会上总是会流传一些没有根据的话,我们行事为人不能只以毫无根据的流言来做决定,一定要查明真相,如此方能少办错事。

塞翁失马老翁丢失马匹却不以此为祸

从前,在偏远的西北要塞靠近长城一带居住着一个老翁和他的儿子,这位老翁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一次,儿子心爱的一匹马无缘无故跑到塞外去了,怎么也找不到,他为此感到很着急。邻居们都来开到他,劝他不要太放在心上。老翁却毫不在乎的说:“虽然丢了一匹马,可是谁又知道这会不会是一种福气呢?”邻居们听了都觉得难以理解。

过了几个月,那匹跑走的马又回来了,而且还带着一匹胡人的良马。邻居们都前来庆贺,并且认为老翁上次说的话很有道理。然而老翁却并不高兴,只说:“谁又知道这会不会是一种灾祸呢?”邻居们听了都觉得很奇怪。

老翁的儿子爱好骑马,经常骑着这匹骏马出游。有一次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邻居们都前来慰问,他的父亲说:“摔断了腿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啊?”

果然老头又说对了。一年后,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居住在这一带的青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十之**战死沙场。唯独老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感悟:世事多变,坏事也可能出现好的结果,好事也未必总会朝着如意的方向发展。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应该注意不要过于关注暂时的得失。

世外桃源陶渊明不畏权势追求田园生活

晋代大学家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曾做过几年小官,但是他对当时污浊的现实极度厌烦,却喜欢恬静的田园生活,于是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主要题材,后被世人称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散诗《桃花源记》,记述了湖南武陵的一个捕鱼人的奇遇:有一天,这个渔夫驾着小船,溯水而上。他不知划了多远,忽然发现在河岸上有一片桃花林。接着,他又向前划,看到前面有一座小山,小山腰上有一个洞口。渔夫很好奇,便从洞口爬进去,想探个究竟。他来到厘米那,只见一排排房屋十分整齐,饭前屋后有很多桑树和叶子;肥沃的土地里种着各种各样的农作物。而田中的道路互相交错,四通八达。田地里有不少正在耕作的人,小孩们也在田间快乐地嬉戏。人们看见渔夫,起初感到很奇怪,于是就和他闲谈起来。那些人告诉渔夫,他们的祖先原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才到这里隐居起来的。渔夫把朝代的更替告诉他们,他们听了都很惊奇。过了几天,渔夫在接受了村中人的热情款待之后,依依不舍地辞别了大家。他回去后,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太守,太守便派人和他一起沿路再去寻找,但怎么都找不着那个村庄,反而迷失了方向。从此以后,再也没人见过桃花源了。

感悟:现实中的错综复杂,往往让我们丢掉了心中的那一份安静的乐土,使我们经常会在尘世中忘掉自己,不如自己来搭建和维护心中的世外桃源,给自己煲一份心灵鸡汤。

纸醉金迷名医孟斧仿皇宫装饰家居

唐昭宗时,有个专治毒疮的医生名叫孟斧,名闻全国。由于他医术高明,用的药又是偏方、秘方,与其他医生治疗毒疮的方子全然不同,非常灵验,慢慢地他的名声也变大了,宫中如有人生了毒疮,唐昭宗也经常召他进宫医治。

几年之后,中原发生战乱,孟斧便举家迁往四川居住。由于他在长安时经常进宫,对宫中的装饰非常熟悉,而他又非常富有,因此在购置新屋后,将其中的一间小房间仿效宫中的样子布置起来。这房间小巧玲珑,窗户明亮,室内的柜橱、桌子、椅子、茶几等家具,全部贴上一层薄薄的金箔。灿烂的阳光透进窗口,照射在这些用金箔包着的器具上,显得满屋金光闪耀,光彩夺目,令人眼花缭乱。每次有亲戚或朋友来,孟斧都要请他们参观这个房间,让他们大开眼界,赞叹不已。这些亲友离开孟斧家后,回去就对别人说:“孟斧的皇宫小屋真是气派,只要在那里面呆上一会儿,便让人觉得纸醉金迷,真是大开眼界!”

感悟:每个人的经济实力不同,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消费。切不可为了过上类似纸醉金迷式的生活,而不自量力,入不敷出。

叹为观止季札借赞扬舞蹈与鲁国结盟

春秋时期,吴国的国王寿梦生了重病。他召集诸樊、余祭、余味、季札四个儿子到病床前,准备安排后事。在寿梦的四个儿子当中,他最欣赏的是季札,季札贤明能干,想让他继承王位。但是,季札并不想继承王位,而是推荐了他的哥哥。于是寿梦立下遗诏,要求四个儿子必须依次继承王位,最终由季札为君。寿梦死后,由诸樊作国君;十三年后他死去;由余祭即为,但不幸的是,没过多久,便被刺死了;接着余味当了国君,同时,他授予季札宰相的职位。

季札担任宰相后,主张停止战争、安抚百姓,与齐、晋等中原国家交好。于是余味便命他出使中原诸国进行游说。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到鲁国,说吴国原意和鲁国世代交好。鲁国的国君听后十分高兴,设宴招待季札,并用舞乐助兴。季札对舞乐十分精通,颇有讲究,于是他便兴致勃勃地观赏。当观看到《韶剑》舞时,他断定这一定是最后一个曲目了,于是在舞蹈完毕之后,他大大地赞赏了一番,说:“鲁国的舞乐实在是太精妙,太完美了,我们就看到这里为止吧!如果还有其他的节目,我也不敢请求再看下去了。”鲁国的国君听到季札赞扬得这样得体,心中大悦。于是与吴国结为盟友。

感悟:巧妙并且适当的赞扬别人,可以很好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南辕北辙季梁劝说魏王放弃讨赵

战国末期,一度称霸天下的魏国国势渐衰,但是魏王不顾国情,想出兵攻打赵国。正在出使领国的臣子季梁得知后,立刻返回,一到魏国就风尘仆仆地赶来要求见魏王,劝阻讨伐赵国。

季梁说:“今天我赶路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去,但他却告诉我他要去楚国。我们都熟知楚国在南方,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朝北走,那人却说:‘不要紧,我的马好。’我说:‘马好也不行啊,朝北走不会到达楚国。’那人又说:‘没关系,我的盘缠多着呢!’我有提醒他:‘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不会到达楚国的。’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擅于赶车。’这个人实在是太糊涂了,马跑得越快、路费越多、马夫越会赶车,而他离楚国只会越来越远。”此时,说道这里,季梁才转入正题:“大王您要成就霸业,只有取信于天下,才能树立威望,最终达到目的。如果恃强凌弱,就不能建立威望,像那个去楚国的人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魏王听了季梁的劝说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打消了伐赵的念头。

感悟:南辕北辙说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和实际情况。如果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会离目标越来越远。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一件事情前先树立正确的目标,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画地为牢武吉孝当先感天地

相传在很久之前的社会里,人们都很自律,虽然当时的法律不是很发达,但是那是的人们又很强的知耻心,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擅自走出圈子半步,而是规规矩矩地在圈内的范围内活动。古时刑律宽缓,在地上画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惩罚,这个圈即为后来的牢、监狱。

某一天,有一个打柴人叫武吉,是一个大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来卖柴。走到南门时,正赶上王车驾路过。由于市井的道路很狭窄,只能容一架马上过去,于是武吉准备挑头避让,但当他将扁担换肩时,翻转扁担时把守门的一个将士的头部打了一下,当即就打死了,被捉拿来见王。王说:“武吉打死将士,理当抵命。”于是,便命令在南门地上画个圈做牢房,竖了根木头做狱吏,将武吉关了起来。三天后,大夫散宜生路过南门,见武吉悲声痛哭,问他:“杀人偿命,理所当然。你为什么要哭呢?”武吉说:“小人知错,但家中有老母亲七十岁了,她只有我一个孩子,小人也没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饿死了!”散宜生听后顿生感动之情,便入城进殿来见王,说:“百善孝为先,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办完赡养母亲的后事,再来抵偿王相之命。不知如何?”王听后也被武吉的孝心感动了,于是就让武吉先回家孝敬母亲去了。

感悟:每个人都要有知耻心,当社会赋予我们一些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着义务。不能遇阻代庖,做一些与自己指责不相符的事情,要洁身自好,不得逾越权利。

秦晋之好(原为朱陈之好)秦晋联姻成就霸业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当时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国经过不懈努力,势力逐渐变得强大起来,而当时的晋国已经是中原的强国。

秦国国王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国避难。晋献公死后,夷吾以割让河东五城作为条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顺利继承了王位,称为晋惠公。但即位后他不仅不履行与秦国的献城承诺,而且三番五次挑衅秦国边境。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派人向秦国求救,秦国不计前嫌提供援助。可是事后晋惠公并未知恩图报,反而在两年后趁秦国发生旱灾之际,发动大军进攻秦国。秦穆公派军与晋战于韩原,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晋国被迫割让河东五城归秦,同时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秦国归还了晋国河东五城。秦晋两国以黄河为界重修旧好。

不久,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死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从此晋国跟秦国不相往来。

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当时公子重耳尚在国外避难。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凭借秦国的势力,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公。秦晋两国和好如初。

感悟:中国人向来重视家庭关系的和睦,家是我们的避风港,婚姻不是儿戏,应当慎重对待,夫妻永远恩爱,白头到老。

买椟还珠郑人买珠宝弃珠宝留下盒子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珠宝商,经常往来于楚郑两国之间。

有一回,他又想去郑国做一批珠宝生意。为了招揽顾客,他便用了一些上等木头做了许多样式新颖的匣子,并在外面雕以精致的玫瑰花纹,四周镶上多彩的羽毛,还用名贵的香料把匣子熏一熏,想把珠宝放在里面卖个好价钱,做笔好生意。一切准备就绪后,珠宝商便满怀希望地去了郑国。

当他在一条最热闹的街市上展示他的珠宝时,结果却出人意料。围观的人很多,而且出人意料的是围观的人欣赏的只是匣子的样式以及其美丽的装潢,对匣子内的珠宝却不感兴趣。珠宝商高声推销匣子内的珠宝,可顾客们依旧只对那些匣子兴趣十足。其中有一个人,十分喜欢匣子的设计和装潢,他出高价购买匣子后,却出人意料地把珠宝无条件地归还给那个商人。楚国珠宝商看了非常吃惊,没想到匣子会起到这样“喧宾夺主”的效果。

感悟:做事情要分清主次,做出正确的取舍选择。从表面上看,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东西显得更有光彩,使人迷惑,往往“喧宾夺主”,我们要擦亮眼睛,看破它浮华的表面。

指腹为婚与时代发展相悖的理念一定要摒弃

指腹为婚的意思是在怀孕时就为肚子里的孩子定下婚约,这这能是出现在古代。在现代已经是极为少见的。指腹为婚实质上就是包办婚姻的一种,只不过是将时间提前到孩子尚未来到人世之前。这是一种让人憎恶的一件事情,也是人们素质落后的一种表现。在现代社会是应该杜绝的,如果发现,将会引发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指腹为婚从实质上进行分析,这是父母将自己的孩子作为商品来进行交易,根本不顾及孩子的意思表示,况且肚子里的孩子能否顺利的出生还是个未知数,作为父母的竟然做起了类似于现在的期货生意,这实属少见。人们都说父母应该是最疼爱自己的孩子,然而如此的行为能算得上对孩子的爱吗?爱自己的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由孩子自己来对将来的生活伴侣进行选择,而不是由父母进行包办,如此一来,牺牲的将是孩子的一辈子的幸福,这可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情。作为子女的也完全没有必要在自己的终生大事上完全听从父母,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和自由,即便是自己的父母也代替不了自己,也不能为自己做主,这是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权利。所以,对于古代所流行的指腹为婚的这类习俗如果到今天还要继续延续,那就是历史的倒退,作为明的现代人,应该知道怎样对待此类事情。

感悟: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其不可以由别人来代替自己行使,因为他们不具备行使权利的主体资格。自己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这是关系到家庭生活的质量,也与每一个当事人休戚相关,对于人生的一件大事,切不可当做儿戏,这决不是一桩生意,这是需要用一辈子来经营的爱的港湾。

明月入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明月入怀比喻人的心胸开朗,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宋鲍照《代淮王》诗:“朱城九门门九闺,愿逐明月入君怀。”心胸开阔的人是比较受人欢迎的,因为他会容忍别人的不足之处,不会难为别人,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汉代刘向的一本叫《说苑》的书中写道:“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善人和恶人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好和坏,而是说一个人的德行的好坏,善人就是具备好的德行,好的品德。而恶人则不具备好的品德。心胸开阔便可算是善人所应具备的一种素质,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能成大事的人必须具备这一素质,具备包容的心态,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来跟随你、帮助你,助你成就一番伟业。历史上这样的人物举不胜举,比如汉代的刘邦,新中国的开国领袖**。这些人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尽力向他们靠齐,虽不能完全达到,但越要努力接近。我们要始终沿着这一方向前行,它将会指引我们走向成功。所以说心胸开阔对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生活在社会之中,便会与人交往,必须怀有这种心态来对待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这样你的人际关系自然会很和谐。

感悟: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做人要豁达,宠辱不惊。

修身养性

两袖清风明朝监察御史于谦为官清廉巧赋诗以明志

明朝监察御史于谦总领山西、河南两省政务期间,勤于政务,日理万机。而当时的朝政是先帝驾崩之后,年仅九岁的太子即位,大宦官王振趁机攫取了朝廷的实权,他笼络亲信,排斥异己,朝廷官吏莫不仰视。各地官员进京办事无不送上厚礼,唯有于谦不买账。对此于谦心知肚明。而这次进京述职肯定会受到王振的刁难甚至于陷害,他横下一条心,无论如何都要维护国家利益保持个人名节,绝不能与之同流合污。

正当于谦沉思之时,他的手下带着三个小吏走进来,那三人各自抱着朱漆的木箱,经询问之后得知,原来是手下人知道大人为官清廉,没有金银珠宝可以送给宦官王振,特从大人的官饷里预支一些,采买了一点土特产,不过是普通的绢帕、蘑菇与线香。于谦脸色凝重地说:“现在朝野送礼成风,我岂能随波助流,助长这种歪风。”手下忧心忡忡地说:“水至清则无鱼,官至清则无友,属下真为大人的命运担忧啊!”于谦欣然一笑说:“无鱼则不吃,无友则不交,我忧心如焚的是国家命运而不是身家安危啊。”他摆动着两管宽大的衣袖,朗声大笑道:“我进京,纤尘不带,带去的只有这两袖清风啊。”说完,略一沉思,伏案题诗一首:

入京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感悟:为官要清廉,一心想着老百姓的利益,要将小我忘掉,以大我的心态面对得与失。

**之辱潦倒韩信彰显过人品质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军事统帅,他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建立军功之前的韩信,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生活下去,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没饭吃,便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这样一连几十天,韩信很受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希望你报答我。”韩信听了很惭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之辱”的故事。

后来,韩信成为宰相,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承受**之辱时,韩信微微一笑说:“我每天都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哪有时间与那种小人斤斤计较。”

感悟:真正做大事的人要有广阔的胸襟,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阻挡前进的步伐,更不要说小小的屈辱,在其看来简直微乎其微。

坐怀不乱柳下惠施怜悯不动**意乃真君子

柳下惠,鲁国人,姓展,名获,字子禽。子禽曾官拜鲁国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因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

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也有传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孟夫子称其为“四大圣人”之一,《孟子万章下》说: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说他是圣之和也,可做百世之师,所以后世就叫柳下惠是“和圣”。但柳下惠广为人知,不是因为他是个“和圣”,而是因为男女关系上的“坐怀不乱”。

感悟:做人一定要具备美好的品质,具备高尚的德行,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

平易近人姜太公封归齐地令缛节从简从易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鲁周公世家》,“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曾辅佐周武王攻打商朝,为西周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周武王封他为鲁公,让他掌管曲阜,但是他没到那里去,而是继续留在京都辅佐周武王。他让长子伯禽接受鲁公的号,掌管曲阜。

伯禽来到曲阜后,过了三年才向周公汇报此地的施政情况。周公非常不满意,问他说:“为什么你这么迟才来向我报告?”伯禽答道:“改变那里的习俗,革新那里的礼法,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看出效果,所以我这么迟才来。”

在这之前,曾辅佐过王、武王的姜尚被周武王封在齐地。他只用了五个月的时间,便来向周公报告在齐国的施政情况。当时,周公对他这么快就回来感到很惊奇,便问他用了什么方法治理齐地。姜尚回答说:“在那里,我把君臣之间的礼节大大简化了,一切按照当地的风俗办,所以很快就有了成效。”因此,当周公听到伯禽所作的汇报后,不由地叹息道:“唉,鲁国的后代将要成为齐国的臣民了!政令不简约易行,老百姓就不会亲近它;政令平和易行,百姓就一定会归附!”

感悟:治理国家需要平易近人,具体到与人交往方面,更需平易近人,平易近人是人谦卑的一种表现,正所谓:“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专心致志孟子以弈秋授棋为例谏大王收心明志

一日孟子对梁襄王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孟子以弈秋授棋为例来规劝大王要讲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切不可被那些献谗言之人将精力涣散到其他方面,做事情要有始有终,恪守其职,为百姓造福,才能使执政之基更加稳固。

感悟:正所谓君子做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杯弓蛇影杯中清酒影墙上弓闹人心病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就闭着眼睛喝了下去。从此以后,就老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总想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想,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回到家中,他在客厅里踱来踱去,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心里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感悟:一定要认识到事物的真实面貌,不要被假象所吓倒,凡事探个究竟,终究会弄明白的。

纸上谈兵赵括空谈理论不懂应变致使长平之战惨败

战国时期,赵国由一个军事空谈家,叫赵括。他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奢机智善战,为赵国立过大功。赵括从少年时代起,就熟读兵书,善谈兵法,连他的父亲也也说不过他,然而他的父亲却不以为然,认为他不具有真正的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为什么,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必须以极其严肃诓谨慎的态度去对待,,而赵括却把它看得很轻率,这就一定要坏事。”

赵奢的话不幸而言中,赵括果然在后来的长坪之战中一败涂地,四十五万赵军全部覆没。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取了韩国的上党郡,韩国请求赵国发兵取上党十七县,以抵抗秦国。赵国派遣大将廉颇带大军驻守长平,秦国也派大军向长平进攻。由于廉颇老而怯,屡战屡败,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坚守政策早就不满,于是让赵括接替了廉颇的位置。于是赵括走马上任,把廉颇原有计划全部改变,调兵遣将大举进攻秦军。

秦军设下圈套,正面佯败后退,另外又布置两支骑兵,迂回抄袭赵军后路,赵括不知是计仍然乘胜追击,秦军的一支骑兵切断赵军后路,另一支骑兵直攻军粮道,使赵军失去根据地。秦军又出轻兵进攻赵军,赵军只好节节败退,轮番反攻仍不能突围,最后赵军失去主将,军心大乱,四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

赵括空谈军事理论,不懂随机应变,长平一战断送了赵国四十万大军,使赵国元气大伤。

感悟:做事情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二者相得益彰。

孰能生巧油翁以铜钱做滤器竟滴油不沾

北宋时,有个叫陈尧咨的人,他擅于射箭。而且射箭技术相当高超,当时在他生活的地方,确实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为此他十分得意,自以为是天下第一。

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练习射箭,几乎箭箭都命中靶心,围观的人都赞不绝口。可是,有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肩挑的担子,用非常不屑的眼光看他射箭,似乎对他的箭术不以为然,只是偶尔地点几下头,并对周围的人说:“这没什么稀奇!”陈尧咨听了很不高兴,便问他:“难道你也懂得射箭?难道我的箭术不高明吗?”老头儿笑了笑,说:“你的箭术不错,我也不会射箭,但这没有什么稀奇,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陈咨尧听后更生气了,正要发问,那老头坦然说道:“以我倒油的技巧,就可以知道这一点。”只见老头儿不慌不忙地取出一个油葫芦,在葫芦口上放了一枚铜钱,然后用木勺把油从铜钱口倒入葫芦中。一勺油全部倒完,铜钱上居然没沾半点油。周围的人都连声叫好,老头儿却说:“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本领,只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终于明白了,笑着把老头儿送出门外。

感悟:做任何事情都是由难到易,看似困难,但坚持去做,并努力克服,就会达到孰能生巧的境地。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不求甚解陶渊明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派诗人,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非常优美的散名篇,其中许多都广为流传,诸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其中《五柳先生传》中的:“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淡泊名利,不与世相争,过着淡恬静的田园生活。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对自己进行评述:“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课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字号了,先生爱闲静,也不爱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从以上可以看出陶渊明的淡泊的性情,其中他对读书的体会也可以称得上比较经典了,经常被后人所援引。但此处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掌握,而是领会到其中的真谛,由于领会到真的东西而兴奋,因而忘记了吃饭,所以后人在领会此句时,切不可望生义,曲解陶渊明的原意。

感悟:读书要读到一种境界,那种境界是用言语难以表达的,从而产生不求甚解的假象,其实不求甚解是真的解。

心坚石穿傅先生意志坚定钻穿石盘终成仙

从前,有一个傅先生热爱道术,并且酷爱炼丹,想成就长生不老之身。他每天都坚持炼丹,从不间断,无论春夏秋冬。他的诚心感动了上天,上天看其如此真诚,遂派遣太上老君来到人间对其加以指引。太上老君化作凡人拜访傅先生,并给他一把木钻,一块五尺厚的石盘,告诉他如果将石盘穿透,便可以得道成仙。傅先生听后非常高兴,他马上行动起来。每天都坚持钻石盘,试想一下用木钻去穿透石盘是如何困难之事,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二者的强度可想而知,石盘是何等的坚硬,木钻是何等的柔软,使一软来穿透一硬,可以称得上是以鸡蛋碰石头的可笑之举,其行为可以和愚公移山有一比,都是看似不可能的事还要去做。

然而傅先生却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不在乎目标有多么难以实现,他只在乎每天都坚持工作,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傅先生正是以这样的心态来面对挫折。因为他心中坚信,他会取得成功。就这样他坚持了四十七年,终于他的行为感动了上天,石盘最后被穿透,傅先生得道升天,被玉帝封为南岳真人。

感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三迁之教孟母三迁成就“亚圣”孟子

孟子,字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三岁时,便失去了父亲,由母亲一人将其养大。母亲在孟子的成长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广为人知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由于母亲对孟子的良好指引与教育,才成就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并被后世成为“亚圣”。

孟子小时侯非常淘气,而且模仿能力极强。他的家原本在坟场附近,孟子每天都玩筑坟墓和哭拜的游戏,精力全然不在学习上,母亲甚是担心,遂将家搬到市场附近,以为这回会好一些,没想到孟子每天开始模仿商人讨价还价的本领,母亲看了更是难过,孟子的状况依然没有好转。母亲决定再一次搬家,这回母亲将家搬到了学堂附近,孟子每天开始和学生一起学习化知识和礼仪知识。母亲看到孟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满心欣慰。就这样,孟子一点点走上了学习这条道路,这为孟子日后成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感悟: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一个高尚的人交往就如同读一本陶冶情操的书,对个人品行的培养是有很大作用的。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利于其成长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歧路亡羊大道的过多岔口使人迷茫而未寻到羊

杨朱是战国时期的人,一日,他家的邻居丢了一只羊,邻人召集了好多他的亲朋好友过来共同寻找羊,同时也邀请杨朱的仆人一同去找。杨朱很是纳闷,为什么找一只羊需要动用如此多的人呢,后来经过询问,邻人告诉杨朱是因为路上有很多岔口,也不知到羊跑到那个岔口去了,派多些人去找会好一些。于是这一行人便开始寻找羊。

邻人带领这些人在丢羊的大道上寻找,遇到岔口便派一个人去寻找,走到最后,所有人都用完了。然而还有许多岔口没有派人去找,而且派往岔口寻找的人回来告诉邻人,即使是岔口还又分了许多更小的岔口,实在无法继续找下去,因为我们也无法分辨出那条路是羊丢失的路。这是天色已晚,这些人只好扫兴而归。杨朱询问羊是否找到,邻人如实告诉,杨朱听了之后,心情很是沉重。他联想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个学生掌握了过多的学习方法,而学生自己也无法分辨哪个学习方法是适合他的,他就会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很难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情况越是复杂,越不好把握。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反而会将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

感悟:获从这篇寓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领会到,不仅学习上要紧紧抓住根本的东西,一致的本质的东西,观察和处理一切事物都应该这样。客观事物错综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如果毫无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会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诫的那样,到头来是会一无所。

学而不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喜欢学习而不厌倦这是一种学西的精神,有一种对学习强烈的追求,即使遇到困难险阻也要学习,这也是一种破釜沉舟的态度。我国历史上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是喜好读书的,并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也正如庄子所说的:“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朱德同志读书已过5000卷,一剑曾当百万师;陈毅同志一生酷爱读书,他“喝墨水”成为美谈;董必武家庭贫寒,便在昏黄的油灯下学习,17岁就考取秀才;蔡和森家境贫穷,上学较晚,于是发愤攻读,每月“三更灯火五更鸡”,夏天蚊子咬,便拿一只水桶装上水,把双脚泡在水里,冬天,打瞌睡,便用水冲头,振作精神,继续看书,因而作考试竟得了105分;王若飞在囚禁生活中,把监狱当学校,顽强的学习;徐特立为了读书,,定了个10年“破产读书”的计划。把家中的衣物及一切可变卖的东西都卖了买书。

革命前辈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都尚且如此,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珍惜时间扩充自己的知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哈佛第十九条训言:即使是现在,对手也在不停翻书。我们要趁现在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头,空悲切。”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学而不厌。

感悟:学习是一生的事情,要让学习伴随自己人生的每段路程,用知识充实自己,愉快自己,你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

鹤立鸡群嵇康之子嵇邵才华出众德才兼备

嵇康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学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他性情耿直,才华横溢,又长得魁梧英俊,十分出众。后来由于他不满朝政而被杀害,死时才四十一岁。

嵇康的儿子嵇绍,和他父亲一样,不仅生得一表人才,而且也很有学问。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显得非常出众。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嵇绍被召到京都洛阳做官。有人看见他后,对他父亲的朋友王戎说:“昨天我见到嵇绍,他是那样魁梧高大,在人群之中,就像一只鹤直立在一群鸡中一样惹人注目。”王戎听后,说:“您还没有见过他父亲嵇康,他比嵇绍还要出众!”

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嵇绍被任命为侍中,经常出入宫廷,深得惠帝信任。公元291年,西晋皇族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历时16年之久。其间,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联合进兵京都洛阳,嵇绍随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当时,惠帝的将领和侍卫中有许多人都逃跑了,但嵇绍始终护卫着惠帝,不离左右,结果被乱箭射中,重伤死去,他的鲜血溅到了惠帝的皇袍上。惠帝为嵇绍的忠勇所感动,战斗结束后,他久久不让随从洗去袍服上的血迹,以纪念嵇绍。

感悟:人才不但要有才,还要有德,做到德才兼备。嵇康之子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对国家,对君忠诚,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君主,这是对国家的忠诚。

不耻下问孔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胜过孔子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字作为他的谥号。

感悟:每个人都不不是全能的,总会存在认知上的盲点,即便圣人也如此。而圣人和普通人的差距不在于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对待知识的态度,是不是有一种不耻下问的精神,这才是最重要的。

纪昌学箭纪昌持之以恒练好基本功成就高超技艺

从前,由一个射箭能手叫飞卫,是远近明的射箭名手。有一个年轻人叫纪昌,他也想学的一手高超的射箭技术,所以他打算拜飞卫为师傅。飞卫告诉纪昌要想练好射箭首先要练好眼力,能够盯住一个目标,眼睛一下不眨才行。纪昌回到家里认真练习眼力,他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面,用眼睛盯着织布梭子,一练就是一天。这样两年过去了,他去见飞卫,告诉飞卫自己的眼力已经练得不错了。然而飞卫却告诉他,还要继续练眼力,直到把小的东西看大再来找他。

纪昌又回到家里,用一根头发拴住一只虱子,把它挂在窗口,每天站在窗前,紧紧地盯着那只虱子看。日复一日地看了三年,那只虱子在纪昌的眼睛里,简直就象车轮那么大了。纪昌又去找飞卫。飞卫点点头说:“现在可以教你射箭的本领了。

从此,飞卫开始教纪昌怎样拉弓,怎样放箭。纪昌又苦苦地练了好几年,终于成了一位百发百中的好射手。

感悟:做事情要持之以恒,要从点滴做起,循序渐进,正所谓“江水不择细流无以成大海”凡事要从最基本的抓起,练好基本功,并坚持下去,一定会掌握一门高超技艺。

望洋兴叹河神识得海神真面目自愧不如

秋天的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黄河,水流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很是骄傲,自认为自己是最大的水神,没有什么能与它相抗衡。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一直来到北海边。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边际。

于是河神才改变自己先前得意洋洋的脸色,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神感叹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己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原来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博大,无边无际,要不是我亲自来到你的门前,我将永远不会懂得自己的浅薄无知。”北海神谦虚地说:“其实我存在于天地间,就好象大山上的小石头而已。而天与地也并不能说是最大的领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断定是最小的限度。时空的变换根本没有穷尽。你我又有什么可夸耀的呢?”

感悟:世界上无所谓大,也无所谓小,大与小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大,也没有绝对的小。唯一能使我们保持经过对比之后的心理平衡,便是我们要永远怀有一颗谦卑的心。

缘木求鱼孟子以缘木求鱼为例权齐宣王实行仁政

战国时期,七雄相争,战乱频繁,孟子云游列国,最后被齐宣王封为客卿。有一回,齐宣王和孟子闲聊。孟子问道:“大王,您的战士冒死为您将其他国家打败,难道打败其他国家,您就高兴吗?”齐宣王回答说他这样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最大的**。孟子又追问大王什么才是他的最大愿望,大王不在乎吃,也不在乎穿,更不在乎宫中的珍宝和音乐,大王的最大的愿望是征服天下,称雄于诸侯。

孟子告诉大王如果用武力这种方法来达到目的,就好像爬上树去抓鱼一样,肯定会徒劳无功的。大王对孟子的说法很是震惊,便询问孟子是否真的会有这么严重的情形。孟子对大王说情形会更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顶多是抓不到鱼,还不至于有什么危害,如果用武力来满足自己的称霸**,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还会招来祸患。

孟子又举例说明弱国不能与强国为敌,小国不能与大国为敌,齐国不能与天下为敌的道理,告诉齐宣王要实行仁政,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道百姓的心,才能永立于世,齐宣王最终听从了孟子的主张实行仁政。

感悟:要以德治理国家,赢得百姓的支持与爱戴,政权才能永保昌盛。正所谓“水能覆舟,亦能载舟”要重视老百姓的力量,关注百姓疾苦,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

始作俑者第一个制作俑来陪葬死人的人不得好报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刀子杀人和用木棍将人打死有什么不同呢?”梁惠王答道:“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政治手段将人破害死和用刀将人杀死有什么不同呢?”梁惠王答道:“也没有什么不同”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着数不尽的美食,马厩里有着如此多的健壮的马匹,而百姓却天天都挨饿,吃不饱,穿不暖,面黄饥痩,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种景象是多么的残忍啊,如此下去,人们会揭竿而起的啊!大王想想,野兽之间互相残杀吞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制作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型的土偶埋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百姓活活的饿死呢?”梁惠王听了孟子的的话之后,很受启发,他接纳了孟子的主张,开始采取更多的措施让老百姓的生活能够得到改善,人民都能富足起来,这样国家也能强打起来。

感悟:执政者要时时刻刻为老百姓着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一个国家是否真正的富强关键要看百姓的生活是否安康幸福,如果百姓得不到实惠,国家即使很强大,那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食言而肥鲁哀公借机讽刺孟武伯的不诚信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权臣孟武伯,说话不守信用,鲁哀公对他极为不满。

鲁哀公二十五年六月,鲁哀公从越国返回鲁国,孟武伯到五梧迎接,鲁哀公在五梧举行宴会,当时有个名叫郭重的大臣也在座,这郭重长的很肥胖,平时颇受鲁哀公宠爱,因而常遭孟武伯的嫉妒和讥辱。但郭重为人忠厚,诚信,是孟武伯所无法企及的。这时,孟武伯借着给哀公敬酒的机会,故意恶心郭重说:“你吃了什么东西这样肥胖啊?”旁边的大臣插话说:“应该罚孟武伯的酒,郭重跟随国君辛苦奔波,你却说他胖,真不像话。”鲁哀公听了,便代替郭重说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他吃自己的话太多了,能不胖吗?”这就是在说孟武伯一贯食言,从不遵守自己的诺言,不受信用,让人信不过。于是饮酒不欢而散,孟武伯也有了弑君之心。

感悟:做人要讲究诚信,对自己说的话要负责任,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更应如此,只有做一个诚信踏实的人,才能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演有声有色的人生之戏。

韦编三绝孔子刻苦学习三次将串连书的牛皮磨断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孔子一生勤奋好学,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孔子在晚年时仍然刻苦读书,他晚年喜欢读《易经》。我们知道春秋时期的书都是用竹简编制而成的,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个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十几个,少则**个。一部书要用好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牛皮之类的带子编起来才能阅读。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有许许多多的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经》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了多少遍。这样翻来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适用。即使读到这样的地步,孔子仍然谦虚的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可以完全掌握《易经》的与质了。”

感悟:学习要有一种刻苦的精神,如果弄不懂就一定要反复的研读,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