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领导干部培训教材: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提升(2017)

八、化危机为转机,化风险为机遇

八、化危机为转机,化风险为机遇

司马迁评价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他“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诚然,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危机虽然蕴含着危险,但也常常伴随着机遇。要像管仲那样,小心谨慎地对待危机,把危机造成的损害降到最小,并从中寻找可以转化为机遇的因素。正如恩格斯所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指出,在一定程度上,冲突和危机可能是这样一种机制:“通过它,社会能在面对新环境时进行调整。一个灵活的社会通过冲突行为而受益,因为这冲突行为通过规范的改进和创造,保证它们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延续。”

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在危机中发现有利因素,变消极为积极,变害为利,灵活运用突发事件的机制,善于在危机中制造新的机会。

党中央一再强调,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我们以全球金融危机为例,来看看如何化危机为机遇。2007年从美国开始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化成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当然,我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但是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容小觑,其后续影响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如何应对、化解危机、消除影响,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各级领导干部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这是一场不同以往的国际金融危机,需要以新的观念去寻求破解之道。要有效应对危机,就要突破思想障碍,转变观念,这就需要有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挑战传统的勇气,需要我们敢于正视矛盾、善于解决矛盾,在大胆探索中实现突破,在把握规律中增强预见,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提高开拓创新能力。

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和困难是复杂的,它所产生的新问题,有许多是很难用过去的方法解决的,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狠抓落实的作风,充分发挥创造性,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我们需要做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坚持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真正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

我们要以此“危机”为契机,把应对金融危机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从而有效扩大投资,积极拉动消费,更好地统筹城乡、改善民生,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国际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出口订单减少、企业利润萎缩,使国内经济运行面临许多困难。但压力同时也是动力,我们要利用这种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开拓新的市场。近几个月来,面对外部环境趋紧,一些地方和企业积极调整,主动转型,不仅没有被困难压垮,反而在逆境中越战越勇,硬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这就是在危中求机、化危为机的很好例证。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加快改革。困难面前,我们要把促进增长与深化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更高层次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国际金融危机加大了我国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宏观调控的难度,同时也锻炼了我们对复杂严峻局面的判断能力、驾驭能力和应对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保持清醒,在应对中趋利避害,在逆境中“强身健体”,化危机为机遇,变挑战为动力,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升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事实告诉我们,危机不等于灾难,处理得当同样也是财富。

案例精研

习仲勋是怎样处理突发事件的

习仲勋是老一辈革命家,他主政广东是在1978年春至1980年底。时间虽然不长,却正处在

历史大转折时期。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可以说大事、难事、突发事件不断,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顺应和引领历史潮流,是对高级领导干部能否称得上是政治家的一种考验。最近出版的《习仲勋主政广东》一书,披露了一些习仲勋处理突发事件的案例。在习仲勋主政广东期间,他带领全省人民,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各项政策,基本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代表省委向中央提出赋予广东特殊政策,允许试办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取得了显著成绩。

“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就干,不要先去反他什么主义”

1978年和1979年上半年,广东发生了群体性偷渡外逃香港的风潮。事态之猛烈、之严重,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1979年1至5月,全省偷渡外逃人数高达12万人,逃出的近3万人。1978年至1979年,全国上下一派经济复苏,出现了由乱转治的早春气象,而广东却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事件,引起了中央的关注。这对主政广东不久的习仲勋来说,是一个重大考验。

1978年7月,在偷渡之风初起时,习仲勋就轻车简从,到问题严重的宝安考察。他下车伊始,不是先听各级负责人汇报,而是让他们陪同到处看看,了解实情。就是在这次考察中,在独特的中英街上,他看到香港那边车水马龙,宝安这边冷落萧条,心里感到很难受,就对时任宝安县委书记的方苞说:“解放快30年了,那边很繁荣,我们这边却破破烂烂。”正是这种强烈而鲜明的感性认识,让习仲勋对问题的根源有了明确的判断:制止群体性外逃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当前主要问题是旧框框多,许多本来正确的事情也不敢搞、不让搞。他对方苞关于搞小额贸易、过境耕作的请示当场拍板:“说办就办,不要等”, “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就干,不要先去反他什么主义。”可以说,这次考察对习仲勋触动很大,使他真正看到老百姓对改革开放、提高生活水平的强烈渴望以及发展经济的紧迫性。这种触动对于他后来把握大局、制定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在珠三角地区反偷渡工作会议上,一些部队同志认为外逃是政治原因,是和社会主义制度不一致,有对立思想;而地方同志则认为外逃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认识的分歧必然影响到行动的统一。在讨论中,习仲勋认为:“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而不是政治原因。如果把偷渡看成是政治上的原因,就会把大批农民推到对立面去,这是不对的,要教育,要怪我们没有教育好农民,要怪我们没有制定好的政策维护他们的利益。”习仲勋的讲话紧紧扣住中央意见的精神,旗帜鲜明又平和讲理,让有不同意见的人容易接受。会议很好地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正是因为习仲勋对下深入调查研究,情况摸得清,看得准;对上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意见精神,才做到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面前有主心骨,有清醒的认识。

重大突发性事件往往新发问题多,临时变化快,光有正确的应对方向和方针还不够,需要领导干部在执行组织决定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具体措施,保证正确方针的贯彻落实。同时,在执行操作中,要不怕繁难,深入一线,随时掌握新情况、新动向,保证应对及时得当。习仲勋作为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11月份,全省偷渡人数下降到只有近百人。

“偷渡外逃”事件“责任要由省委来负”

随着大量偷渡外逃人员被堵截抓获,对他们的处置工作凸显出来。大批群众偷渡外逃,给收容遣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1979年1至6月,深圳收容站收容人数超过10万,比上年全年总数增加一倍。收容站人满为患,也引发了很多问题。一方面,收容站对偷渡人员缺少宣传教育工作,只是简单地收容、遣送,期间还有殴打、搜身、罚款的行为,遣送回乡后,还有各种处罚、批斗;另一方面,收容站条件差,有时一些被收容人员没有饭吃,饮用水供应不足,受伤人员不能及时医治。遣送途中经常发生偷渡人员逃跑、群众抢人乃至抢夺押运人员武器的恶性事件。押运人员也曾采用手铐和绳捆的办法,造成不好的影响。习仲勋比较早地察觉出这方面的问题。1978年夏他考察宝安时就提出了“人抓了放在哪里”的问题。在临时收容站,他亲自做偷渡人员的思想工作。1979年夏,国家民政部副部长刘景范在视察深圳时,又向他提出了收容站条件恶劣,处理不当的问题,更加引起他的重视。习仲勋得到情况反映后,立即召开省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

。他严肃地说:不能把他们当作敌人,总归还是自己人。你们要把他们统统放走。他还说:要加强收容站对偷渡者的宣传教育工作。不要抓了就送走,连几句开导的话都不说。外逃者多的县,应派人来收容站接人,并负责教育。但是,不要歧视、虐待外逃者。

在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习仲勋更多的是自己承担责任,不诿过,不迁怒。中央对广东外逃之风关注后,他不向下推卸责任,而是多次在各种场合作自我批评,主动承担责任。他说:“责任要由省委来负,对下面支持、撑腰不够。”“我们不能怪下面,更不能对下面的同志有什么批评,这个责任省委完全承担了。”遇到不利局面,作为领导能体察实情,勇于自省,解脱下面的干部。这既是习仲勋高尚品格的反映,也是他高超领导艺术的体现。

平反“李一哲”案件

在突发事件中,有些涉及思想问题,更要求领导干部不能简单化,而要深入细致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习仲勋在平反“李一哲”案件的过程中,以上特点展现得很突出。

1974年11月,李正天、陈一阳、王希哲等人以“李一哲”的笔名,在广州闹市区张贴大字报,抨击当时不完善的民主与法制,矛头直指林彪集团大搞封建法西斯专政的罪行,还不点名地指出江青一伙搞极“左”活动。大字报贴出之后,广州为之震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应和争论。

习仲勋一到广东就亲自抓这个问题。1978年底,省委决定,对“李一哲”案件应予平反,并于1979年2月召开大会公开平反。此前,作为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曾四次接见李正天等人,诚恳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对召开平反大会的有关问题,也听取他们的意见。其中2月1日这天足足谈了三个多小时,习仲勋讲话语重心长,主动承担上届省委的责任,令在场的人为之感动。

没想到在公开平反之后,波澜再起。3月15日,李正天等四人再用“李一哲”的名义,在广州街头贴出《启事》,决定将举行理论讨论会,还给香港《争鸣》杂志寄去了《启事》,要求刊登,欢迎港澳及海外人士到会。3月16日,他们致信习仲勋表示希望能够得到省委的支持。习仲勋马上约见了李正天等人。习仲勋严肃批评他们这种会影响安定团结的做法,恳切地指出:4月15日是春交会,成千上万外宾都来了,你们把广州市搞乱了,我怎么向党中央交代?你们这么一搞,如果复退军人、下乡知青等都提出要这么搞,我们答应不答应?你们不受管,也不打个招呼,弄乱了。难道这叫民主?这叫无政府、无纪律!经习仲勋做工作,他们接受省委的意见,取消了这次讨论会。“李一哲”案件平反的前前后后屡生波折,习仲勋多次亲自做工作,有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时恳切批评,指出利害,终于妥善处理了这一问题。

真理标准讨论中,习仲勋先行表态

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有的领导干部瞻前顾后,有的则捂盖子、抹泥巴。这些行为的背后往往是因为想得更多的是个人得失而不是群众利益。习仲勋在重大关头胸怀全局、立场坚定,这在“真理标准讨论”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刊登后,一石激起千层浪,逐步形成全国性的大讨论。习仲勋在解放思想与“两个凡是”的交锋中,态度鲜明。从6月开始,他领导全省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6月30日,他在总结讲话中强调:“离开实践,理论一文不值。马列读得多,但不同实践结合,那有什么用处呢?”在广东省的党政领导人之中,习仲勋是最先公开表示支持和赞成实践标准观点的。在全国,习仲勋也是最早鲜明表达自己观点,大力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省级负责人之一。

1979年3月,习仲勋曾经谈到:那一段大家心有余悸,我也心有余悸。人家早给你透过风,那些漏风也是从北京方面来的,你现在又来一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北京有同志见到了我,说我对真理标准问题表态早了,你不表态人家不知道你是啥态度,你表了态大家就知道了这个底。习仲勋的话,说明1978年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复杂性。在解放思想与“两个凡是”交锋胜负未分之时,如果表态不当,将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政治命运。尽管当时习仲勋刚复出不久,地位未稳,心有余悸,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他很早就作了表态,不怕再次被打倒,表现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胸怀全局、以人民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