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与顶层设计

第二章 文明的线路_一、文明的脚印

第二章

文明的线路

明的定义很多,通常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主要是技术的产物,精神财富主要有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法律制度等。相对于野蛮,文明也可指社会发展到较高级的状态。有关研究发现,人类文明在4.4万年前就已出现。

一、文明的脚印

文明究竟从何而来?又从哪里去?

文明起源不但是考古学的问题,也是文化哲学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理论渊源最早是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提出的“野蛮时代三段论”,摩尔根采用三分法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认为整个文明史经历三个必经阶段,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按照现在考古学的发现,摩尔根所谓的蒙昧时代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是距今1万年前比较低级的原始社会,包含人类产生的初级阶段,人工取火的中级阶段,弓箭狩猎的高级阶段。大约距今5000年人类才进入到摩尔根的野蛮时代。这个时代可分为三个阶段,出现了技术创新,有制陶技术、畜养技术、农业技术、建筑技术、冶金技术等。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在摩尔根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理论”,奠定了唯物史观的文明起源学说。恩格斯提出了自己探讨野蛮时代、文明起源的新思路,在野蛮时代的最初阶段,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中分离出来,这就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来,这就是第二次大分工。随后便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活动,部落内部和部落之间的贸易日益发达,终于出现了第三次大分工。第三次分工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可以从中渔利的人群,即商人阶级。商人阶级的出现意义非凡,他们不参与生产,但可以夺取生产领导权,可以无偿占有交易双方的劳动,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剥削阶级。阶级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前提,从此,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在上述两个思想源头基础上,王东试图在认真汲取了20世纪世界考古学、中国考古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作出“文明起源过程三阶段”的理论创新。他认为,文明起源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历史事件,而是长达5000年的世界历史的过程,包含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农业、新石器、陶器等构成相互联系的三大技术创新;第二阶段是距今七八千年前的铜器、城市、文字等构成的三大文明要素生成期;第三阶段是距今约5000年原始国家的起源成了文明形成的总体标志。

关于文明起源及其发展的进度问题,摩尔根把人类社会分为幼稚时期、蒙昧时期、野蛮时期(又分三个阶段)、文明时期,他认为文明的进步有自身的法则,“人类法则进度始终是按照几何比例的”

,这种几何比例一方面表现为历史发展的时间跨度在逐步缩小,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技术发明和经验知识的进步含量的缩小。从时间长度来看,幼稚时期比蒙昧时期长,蒙昧时期又比野蛮时期长,文明时期最短,期间的时间长度是按照几何级数的比例递减的。从技术发明和经验上看,每一项知识的获得,就变成了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动力,一直发展到错综复杂的现代知识。所以,人类尽管在最早一个时期的进步速度最慢,在最近一个时期进步速度最快,但是这两个时期的成果同文明发展的历程的关系来比较,那么早期的文化含量可能是最大的。“除了人类的发展进度必然沿着几何比例这一论据以外,我们还从古代技术的遗迹中普遍地发现一种渐进式的比例,在制度方面也同样能够看出这种比例。人类经历蒙昧时期的时间长于此后的全部经历,而文明时期所占据的只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小片断,在人类学上的这一结论是极为重要的。”

在人类文明起源的早期,各文明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文明的产生、发展遵循自身的内在逻辑,可能因为地理优势而兴盛,也可能因为偶然的因素而灭亡,一个文明消失了,另一个文明可能在前一个文明的基础上产生,也可能完全互不干扰。古代很多民族的文明,在经历了自身的鼎盛周期之后,纷纷地消失在众多的文化丛林之中,如玛雅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等,从产生、兴盛到灭亡,都经历了较长的一个时间周期。

要准确界定任何一群人或一个民族何时进入文明状态,这本身是很难的事情,因为不同人的标准不同。在第一章我们已经介绍过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六个标准,但国家、阶级这两个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鉴于此,我们只是根据当前世人公认的文明发展线路作一个粗线条的描绘。大致有三个轮廓:

第一,神话轮廓。神创造万物,创造人类,因此文明当然也起源于神,文明的归宿也取决于神。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其他神创论体系都属于这种轮廓。这种文明线路最简单,最容易解释,最容易理解,美中不足是不容易考证。

第二,科学轮廓。近代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考古学以及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是300万年前从哺乳动物的灵长类逐渐演化过来的,在劳动中,创造了生存资料,也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语)。人类自身的演化和文明的形成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不存在外力的干预和支配作用。这个文明线路稍微复杂,也不太容易理解,特别是从猿到人的飞跃,是普通人不能接受的,这涉及人类自尊和社会伦理等一系列问题。至于文明的未来走向,则存在诸多疑问和担忧,目前尚存多种争论。

第三,生活轮廓。这是对其他体系的一种综合称谓,是一种多维的体系。生活本来即如此,文明本来就这样,无所谓来,也无所谓去。世界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人类并不孤单,人的生活伴随着其他生命和神灵,因此人类文明既可以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也可以是其他生命或神灵参与下创造的。佛学就是最典型的一例,佛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只是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佛学否定神创论,但不否定人神并存;佛学否定心物二元世界的绝对性,却不否定智慧般若升华与超越的可能性。按照佛学的观点,人类世界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

个普通的小世界,人类文明仅仅是众多文明中普通的一个。世界按照成、住、坏、空顺序循环往复的变化,人类文明当然概莫能外。按照这样的说法,人类文明和我们的生活一样,本来就如此,从来就如此,文明何去何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个人所关心的是,在文明的尘起尘落中,帮助别人和自己,努力实现心灵的净化与超脱。或许可以说,生活轮廓是最复杂,也最朴素的一种解答方案。

目前在学界,被广泛接受的是科学轮廓。按照科学轮廓,我们可以进一步将人类文明的路线描绘如下。

人类产生文明的大部分时间里,各文明之间在时空上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一种文明灭亡,另一种文明又产生,文明之间似乎没有直接联系,或者只是断断续续的联系。偶尔会出现一种文明吞并另一种文明的情况。各地看似完全偶然的文明史之间,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的痕迹可循,各地文明之间一定有相应的顺序。

让我们遵循人类文明的脚印,回顾一下文明的光辉历程。世界文明中心往往跟随着人类活动中心的转移而转移,其中科技活动是人类文明最灿烂的内容。从目前残存的考古证据来看,文明古国在大约距今7000至4000年前,相继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参照进化论的视角,人类文明的先后一定有一个客观特定的顺序,按照现有的考古资料,借用黑格尔的“世界精神”概念

,我们可以把人类迁徙路线和文明亮点路线描绘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脚印”来,以此来说明世界精神的流转与文明的发展。

第一个脚印:古埃及

。按照人类自身发生和演化的顺序,距今约7000年前人类文明首先在非洲形成,古埃及的天然条件非常适合生存和农业生产,于是古埃及成为最早的人类文明发生地,据说古埃及的诺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埃及是人类文明迈出的第一个脚印。

第二个脚印:两河流域

。出埃及,进入西亚地区的两河流域,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非常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水陆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距今约6000年前这里产生了灿烂辉煌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就是其中一个著名的古国。两河流域成为人类文明的第二个脚印。两河流域四野开阔,交通便利,从这里,人类便开始沿各个方向迈开自己的文明脚步。

第三个脚印:古印度

。若按照人类迁徙的路线来看,第三个脚印应该是古印度,距今约4500年前,位于南亚次大陆地区的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巴文化,成为古印度文明的开端。

第四个脚印:华夏

。人类到达中亚之后,通过北部的河西走廊和南部的沿海线路,分别进入到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从迁徙路线看,华夏族应在古印度人之后,距今约5000年前,成就辉煌的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在前述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文明因希腊的侵入而中断,古巴比伦文明因波斯的入侵而消失了,古印度文明因频繁的种族战争而中断。唯独中国,从文明诞生起到现在,历经5000年的风风雨雨,虽然也屡受外族入侵,但却愈挫愈勇,从来未被真正征服过。

第五个脚印:印第安

。考古学界公认印第安人是从西伯利亚迁徙到美洲的。印第安文明的年代说法不一,其人种大约是距今2—5万年前,他们经白令海峡登陆阿拉斯加的岛屿,然后逐渐向南迁移于美洲大陆,成就美洲印第安文明。据考证,印第安人在距今约4000多年就开始有农业耕种技术了,这应该是印第安文明的开端。

第六个脚印:古希腊

。公元前800年,正当尼罗河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逐渐衰退的时候,得天时地利之便,紧邻地中海和爱琴海的古希腊异军崛起,消化周边两大文明的精髓并创新出崭新的文明形式,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文学、戏剧、雕塑、技术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成为欧洲文明的摇篮。随着古希腊的步步崛起,两大文明古国分别被征服并最终黯然消失在历史的舞台。公元1世纪前后,由于古罗马的入侵,古希腊文明随之灭亡。

第七个脚印:古罗马

。古罗马源自公元前9世纪的意大利中部文明,在公元1世纪前后不断军事扩张并最终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称霸地中海的罗马帝国。古罗马继承古希腊的文化遗产,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帝国和精神帝国。由于罗马帝国专注于宗教社会,神学研究十分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技创造活动。于是,文明的亮点从西方转移到万里之遥的东方中国。

第八个脚印:秦后的中国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结束长达500年诸侯混战时代,形成了统一的中央帝国。中国从秦汉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和科技中心,特别是到了唐宋年间,科技成就到了顶峰,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诸多发明都陆续问世了,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然而中国人在经济和科技水平领先西方1000多年之后,有两件大事改变了西方人的命运:一是13世纪蒙古人对西方的入侵,惊醒了千年宁静,动摇了宗教体系,传播了中国的发明技术,客观上引燃了之后的文艺复兴运动,同时也助长了欧洲殖民主义的崛起。二是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打开了海上航路,为近90年后哥伦布美洲航行提供了样板。

于是,文明的时运在悄悄地流转,当中国人还沉浸在中央帝国的繁荣美梦中时,西方则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科技革命。人类文明进入了近代史。按照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的观点,近代世界科技中心经历了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到德国的过程。

具体分述如下:

第九个脚印:意大利(1540—1610年)

。14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欧洲首先在意大利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一场运动主张自由和人权,反对神权扼杀人性,主张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反对迷信。这些新思想后来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

思想体系,追求现世的幸福,追求物质享受。这与宗教的否定人生,否定现实,追求天堂幸福的主张大相径庭。他们赞美人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直接奠定了近代欧洲科技文化的基石。文艺复兴运动推动意大利的世俗力量,也产生了欧洲最早科技学术团体。如1560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的自然秘密协会,于1601年在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等。这些有组织的科学机构,对冲破封建愚昧、发展自然科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可以说,意大利引领欧洲成为最早的科技中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的。

第十个脚印:英国(1660—1730年)

。作为一个岛国,在权力斗争中世俗王权压过了宗教神权。在这种情势下,出现一股偏向唯物的经验论潮流。涌现出如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科学大师,也出现像霍布斯和洛克这样的哲学大师。培根片面追求经验作为科学认识的唯一门径,为实验科学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霍布斯是第一个近代的唯物主义者,他在培根唯物论基础上创立了近代第一个机械唯物论体系。在洛克那里,英国经验论发展成为系统的认识论体系。成为科学思维和科学理念的模板,就这样,萌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经过英国哲人们的努力,最终在英国发扬光大。深受培根《新大西岛》

描绘的理想社会的鼓励和影响,英国的哲人精心创造了一个特殊的组织,目的在于通过群体合作来发现自然界的秘密。1645年,伦敦民间成立了哲学学会,为科学家的活动与合作创造条件。1662年,在哲学学会基础上成立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皇家学会是近代科学的摇篮,是世界上首个国家科学院,这对提倡自然科学研究,交流学术思想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与此同时,英国一方面在大学里缩减神学专业的招生人数,扩大科学人才的培养规模,另一方面在法律上颁布了资本主义专利法,营造技术应用的社会良好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英国很快成为世界的科学强国。催生出像牛顿、库伦、麦克斯韦、瓦特这样的科学巨人,于是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到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产生。

第十一个脚印:法国(1770—1830年)

。到了18世纪,法国产生唯物主义思潮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这是一场反封建,反神学,提倡民主和科学,具有启迪作用的思想文化的革命运动。笛卡尔的唯物主义不是简单地继承英国经验论,而是加以分析和批判,他继承了培根的归纳法,又创新出演绎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英国经验论和欧陆唯理论的片面性,使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的认识结合起来,因而在哲学思维上更加丰富彻底。唯物主义到霍尔巴赫、狄德罗那里,则显得更加的彻底,他们把物质或元素视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自然界就是由物质构成的事物的总汇,万物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客观事物共性的抽象。这种彻底的物质观,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一个刺激的作用。法国的启蒙运动及其酝酿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产生了欧洲最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科学发展的具体体制。1666年法国皇家科学院成立,这个机构比英国皇家学会更具有官方色彩,院士直接由法国国王发薪,院士们有义务研究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科学逐渐转移到了官方推动的机制上来。1795年成立法国科学研究院,从此科学大规模走向社会,科学家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涌现出一批像狄德罗、笛卡尔、拉瓦锡这样的科学巨匠,法国一度也成为世界科技发展中心。

第十二个脚印:德国(1810—1920年)

。德国统一时间较晚。社会较为动荡,哲学和科技起步较晚。但是德国作为后起之秀,其发家之路,最有典型性,也最有可持续性。18世纪末德国古典哲学开始孕育产生,出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它是对朴素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产生了更高级的形式。康德的星云假说解决了牛顿力学第一推动的困惑,同时把有机自然观带进了自然科学,相信自然界的秩序与演化。他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主体的能动性,开拓了从主客体关系去讨论哲学根本问题的新方向。康德的二律背反的辩证法,到了黑格尔那里,被改造成为庞大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体系,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描写为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的过程,系统地把逻辑学、认识论、本体论有机统一起来,描绘一个最为绚丽的理性世界。这为科学的唯物辩证法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其实,对科技发展最富成效的还是德国在社会建制方面,德国形成欧洲最早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体制,德国创立了最早的研究生制度,大学导师带领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这有利于研究生尽快进入到研究实践中去,许多科学家成为了企业家,许多企业家也参加科研活动,大学教授中也有一些企业董事和经理身份的。1870年,德国政府直接出资建立了皇家物理技术研究所,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各大企业纷纷效仿,也参与到这一股科研与开发的潮流中来。这种研究与开发的高效机制,使德国在最短的时间内跃居世界科技中心地位。出现了一大批诸如伦琴、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大师,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产生。

第十三个脚印:美国(1920至今)

。美国是一个幸运儿,作为一个崭新的资本主义国家,又处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加上美国国内政治稳定,民主制度比较成熟,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发展生产,发展教育,大力吸引欧洲技术,鼓励欧亚科学家和资本家移民。这使美国能够轻松地借鉴并吸取老牌欧洲强国经历几百年时间发展出来的科技成果,迅速地接过了工业革命的接力棒,出现了贝尔、爱迪生这样的大发明家。或许我们可以说,美国的发展是一次欧洲工业大搬家。美国的崛起,其文化、资本、人才、市场,几乎都来自于欧洲土壤。从此,整个欧洲屈居于美国之下。美国成为引领世界科技革命的中心,催生并推动以原子能、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美国之后,人类文明的下一个脚印将会光临哪个国度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