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全书

第51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3)

当自己的主张得到否定之后,凯恩斯以辞职表示抗议,并把自己的观点写进了《和平的经济后果》(1919)。这本书轰动一时,书中对战争的经济原因和强迫得来和平的后果做了深入的分析,生动地描写了巴黎和会上各股强大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对当时主要政治头脑的刻画足以把他们摧毁。凯恩斯一下子出名了,不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而是由于他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表现(他成了漫画家David Low作品中的人物)。但在政界,这本书被判了死刑,凯恩斯本人被逐出政坛,直到他们再次需要他。

20世纪20年代,凯恩斯重返剑桥当了一名讲师,同时从事新闻写作,写学术论文,由此实现了穆尔的目标—— 享受友谊和审美。他每周都会花点时间去伦敦布鲁斯贝利的皇家广场和高顿广场。还在苏塞克斯租了一套公寓。他在学术人与平凡百姓、经理人与审美学家之间找到了平衡(Skidelsky,1992)。

4.金本位之争

1921年,《概率论》经修改出版后,政治经济学家凯恩斯积极游说英国政府反对重新恢复金本位。他把自己的观点汇集到一起形成《货币改革论》。他继续坚持自己在《印度的货币与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中有关金本位的观点。按照他的观点,国际环境已经改变了,英国作为世界唯一强大的金融中心的位置受到了来自另一个金融都市——纽约的严峻挑战。另外,争论完全围绕是否要回到一战前的金本位制度展开的,问题是,英国的物价比其他参与竞争的几个国家都高,尤其是美国。因此,英国不得不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英国在当时也正是这么做的。有些学者却大唱反调,他们坚持认为,货币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只是暂时的,也不会带来经济的长期不景气。但在凯恩斯看来,这种观点有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因为失业所造成的损失会远远超过金本位本身带来的潜在收益。

在反对金本位的过程中,凯恩斯是孤独的,他注定要输掉这场论战。金本位当时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货币体制安排,重建战前的等值体制被认为是唯一光荣的事业,因为建立更低的等值体制对债权人一方是默认的一种情况,经过战争,英国也毫不例外地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而且大部分是国外的借款。

一战后的前两年,英国遭遇了自和平时期以来最激烈的价格波动。1920年,零售业的价格指数上涨了16%,之后的两年里又下跌了28%。尽管这次价格指数下降的幅度不足以形成“平价”,但还是出现了凯恩斯担忧过的局面:1922年失业增长了14%,而且在整个战争时期一直居高不下,从未低过10%。为了恢复金本位体系,通货紧缩一再持续,并且一直持续到1925年恢复金本位的标准。1926年爆发的大罢工,导致了经济的不景气和股市崩溃,世界贸易近乎瘫痪,这最终宣告金本位破产。直到1931年英国才最终克服了这场危机。

面对这些所有的巨变,谁都可以理解凯恩斯对传统方法不耐烦的理由。在《货币改革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常常被学者们引用。

这个漫长的路程把货币制度引上了不归路,在这个漫长的路程上,我们都逝去了。如果经济学家们只能够在暴风雨过后告诉我们已经风平浪静了,那么,他们的作用在哪里呢?他们是不是对自己的要求实在是太低了。

(CW IV:65)

在这场金本位的论战中,凯恩斯比其他任何人都关心如何降低失业,他认为必要时要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实现充分就业。在《货币改革论》中,他支持通过提高利率削减利润,反对通货紧缩政策。因为这样会降低收入,扩大失业。《货币改革论》对凯恩斯理论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它以对金本位货币体系的否决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对金本位货币体系的否决奠定了《货币论》向《通论》过渡的基础。

5.从《货币论》到《通论》

一战后的一切都体现了银行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但仍有些经济学家持错误的观点,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只影响“名义”变量。凯恩斯相信摆在眼前的事实,对这种观点难以忍受,决定结合自己积累的货币市场运行的知识和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写一篇关于货币的文章。于是就诞生了学术巨著《货币论》。尽管该书写作形式有些呆板,全书按照传统方法分为两卷,从应用货币理论到“纯” 货币理论。凯恩斯并不满足于写出优美而权威的学术论文,他的思维从来没有停止过,他更注重的是论文中所涉及到的理论在实践中将如何应用。正基于此,他积极参与公共事业,不断地学习,他把思想发展过程与他在麦克莱兰委员会所从事的工业金融工作结合在一起(Clarke,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