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全书

第50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2)

凯恩斯的经济主张以及其他重要研究课题始于他的家庭,他和父亲一起在书房里学习,父亲常常辅导他。他从小天资聪颖,吃苦耐劳。当他的同龄人正在天天惹麻烦叛逆时,他已痴迷于学习,而且成绩出众。他赢得了去伊顿公学的奖学金,在那里他学习了哲学,并开始培养收集珍奇书籍的兴趣(他后来得到了牛顿的炼金学术论文)。后来又由伊顿公学考入剑桥皇家学院学习数学,但是他对哲学和伦理学的兴趣远远超过了数学。

凯恩斯于1905年获得了他的第一个课程学位,之后就在爱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鼓励和教导下为通过经济学考试而努力学习,后来被叫去参加公务员考试。通过考试之后,他在印度办公室工作了两年。从1908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凯恩斯一直居住在剑桥,在那儿一边讲授经济学,一边修改他的经济学论文。

2.新兴哲学

凯恩斯和他在剑桥的同仁,尤其是他所在的“使徒(The Apostles)”这个小集团的成员们都受到了穆尔(G.E.Moore)哲学的很大影响。穆尔认为,人生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审美和享受友谊,这是一种深深颠覆维多利亚时代价值观的主张。穆尔的艺术兴趣都体现在戏剧、芭蕾舞和油画上而不是书籍上。也正因为如此,他在剑桥成立了艺术委员会和艺术剧院。而凯恩斯除了审美和享受友谊外,也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对伯克(Edmund Burke)的政治哲学十分感兴趣。凯恩斯有自己的理想,但同时他也准备发展自己可能存在的艺术特长(Fitzgibbons,1988;O’Donnell,1989;Skidelsky,1983)。

早在印度办公室工作时,凯恩斯就曾根据穆尔早期的评论文撰写了一篇富有哲学韵味的概率学论文,并把它提交给皇家学院作为自己1908年的哲学毕业论文,但他的论文没能一次通过,经过修改之后,次年通过(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几次挫折之一),该论文直到1921年才得以公开发表,论文的题目是“概率论”。

凯恩斯研究概率的目的是要找到当存在真实的不确定性时,理性的人怎样做出行为选择。他所说的不确定性不同于古典概率论所阐述的可能的行为,古典概率的实验结果取决于实验的时间和每次实验中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在不确定情况下,实验本身是否可重复,对所做出的决策有质的差异。

古典概率没有考虑真实不确定状态下的恰当行为。然而真实的不确定未必使我们陷入完全的投机行为中,在一些事件中,行为与其结果之间存在某种概率关系,这些概率引导人们做出理性的选择(Carabelli,1988;O’Onnell,1989)。在凯恩斯后来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就是人们在这种不可消除的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为。

3.早期的经济学

在印度办公室工作期间,凯恩斯深入研究了印度的货币体系,并于1913年出版了《印度的货币和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一书。虽然书中使用的是传统的分析模型,但这本书展现了凯恩斯作品的两大特征,这两个特征贯穿他一生的所有著作,也激起他思想发展的火花:对经济体制的深层次思考和改进经济体制弊端的实用主义政策主张。在货币问题上,他十分赞同采用对规则遵守的判断力,对于金本位制度持怀疑态度。后来,他开始反对英国的汇率政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加坚定了他反对金本位制度的信心,但他这次的怀疑是因为他意识到这个标准的成功不是因为标准本身,而是一个偶然,是因为伦敦是当时唯一一个强大的金融中心。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理所当然地把黄金当成货币秩序的维持者。

1915年1月,凯恩斯进入英国财政部处理战时(一战)国内外的金融事宜。战争结束时,他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出席了巴黎和会。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所处公职的限制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而仍然是畅所欲言。例如,他曾强烈谴责法国对德国实行制裁,认为德国绝对不会就范,这种尝试会使德国崩溃,陷入绝境,那将会是很危险的(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验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