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天涯陌路 第一百六十章 战事
女人们翘首以盼的等待并不能换来漠北战场上的捷报,相反,偌大的皇宫中似乎笼罩在一片灰色之中,压抑着每个人的心灵。
对皇帝凯旋而归的期盼渐渐模糊,皇帝走后已有一月有余,朝廷上看似平静,可战场上传不回期待中的凯旋之音,让朝堂上的气氛,逐渐变得诡秘起来。
太后即使日日正襟危坐,也无法洞穿这群拜倒在大殿上的臣子们对于这江山有多大的觊觎。
那一个个看似恭顺的臣子,如同巍峨的未央宫,黑灰色的一片,分不清界限。
皇帝在漠北的消息,太后秘而不宣,平静地例行每日的早朝。 时间长了,自是有人猜测,而这般那般的猜测,莫不是出自野心作祟。
太后冷凛的态度,镇的了一时,安不了一世。
当人心的怀疑愈发膨胀,终于以丞相为首,在早朝时直言不讳地向太后提出了多日来萦绕的疑问:“臣等有事启奏太后。 ”
太后尽量保持着平静,淡然道:“讲。 ”
丞相起身上前一步,俯首道:“皇上御驾亲征已有月余,可臣等从未听太后提及过边关战事,素闻皇上每日都会派人送回战报,臣等关心皇上及社稷的安危,已经到了不可不发的地步。 请太后今日告诉臣等皇上在漠北的战事--”
丞相语音刚落,几个大臣纷纷跪倒在丞相身后。 “请太后恩准。 ”
这样的架势,太后早前便已料到,之前对边关战事只字未提,只想拖地一天便是一天,只盼皇帝能早日回宫。
京中一旦民心不稳,将会让皇帝的处境更是如履薄冰。
太后思量片刻,正色道:“哀家即使一直未曾提及。 可众爱卿或多或少的都是知晓一些风声的罢?”
此话一出,不少臣下低下了头。 谁都不难听出太后话中责难的意味,私下议政,若被有心人士随意附加个罪名,就有可能与叛国谋反扯上关系。
丞相抬起头,迎着太后的目光,说道:“御驾亲征,对于举国上下来说。 都是一件天大的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上无论去了哪里,自会有消息传回京都。 听闻漠北之战并不乐观,臣等实在忧心不已,才会请求太后实情。 ”
既然对方已经将话讲地如此明白,太后也不再刻意隐瞒,说道:“皇上所带的兵力不足,眼下正与叛军对持多日。 胜负未定。 ”
“太后可知为何会兵力不足?”丞相追问道。
太后看了丞相一眼,心中甚为光火,“丞相这气势,可是要对哀家兴师问罪?”
“臣绝无此意。 ”丞相躬身道:“臣只是想提醒太后,若不是年前为了铲除慕容氏地势力,大大损耗了国力。 如今天朝的兵力未必会敌不过漠北的叛军。 ”
“大胆--”太后喝道,双颊微红,“丞相是在说造成今天的局面是哀家的错么?”
丞相不急不慢地赔笑道:“太后息怒,臣只是提醒太后而已,并没有针对任何人,任何事。 ”
半刻后,太后平定了心绪,起身说道:“今天的早朝就此为止,退朝。 ”
“太后千岁千千岁--”
在群臣的呼声中,太后头了不回地走出了未央宫。 丞相若有所思地望着太后离去地身影。 嘴边浮起若有若无的笑意。
“小姐不必如此动怒。 ”静月快步走在太后的身后。 宽慰道:“他们那些只知道拿朝廷俸禄的大臣,根本不会体会到小姐的难处。 ”
“静月你错了。 丞相今天并不是在提醒我,而是在提醒那些跪在下面瑟瑟发抖的臣子们,提醒他们天朝已经走到了怎样的地步,提醒他们应该怎样开始为自己谋划……狼子野心,不足为奇。 ”太后叹道:“皓儿一日不回宫,我真怕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宫里已经大乱。 ”
“小姐放心,皇上一定会凯旋归来地。 ”看太后满脸愁容,静月的心里隐隐生疼,只期望皇帝能早一点带回捷报,让宫中这般压抑的日子早一点结束。
“静月。 ”太后拉起静月的手,忽地止住了步。
“小姐,静月在。 ”
“我真担心皓儿不会回来了--”
“小姐你怎么能说这些不详的话--”静月连忙用手指按住太后的嘴唇,说道:“皇上一定会凯旋而归地。 ”
太后苦笑着摇摇头,“这几日来,我常常从噩梦中醒来。 梦见皓儿浑身是血的倒在地上,我这个做母亲的,却束手无策。 ”
“小姐,那不过是梦,不碍事的。 ”
“可是静月你知道吗,皓儿那边每日都会传来战报,五日前,副将亲书了一封密信回来,这封信的内容,除了我,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 ”太后贴着静月的耳边,说道:“皓儿在漠北身染恶疾,战事连连吃紧,这一仗,很难得胜。 ”
静月难以置信地望着太后,“怎么会……”
在那一刹那,太后的眼神里流lou出的爱子之情,是溢于言表的,只是很快的,太后恢复了一贯地冷漠,望着四周连绵不绝地宫阙,正色道:“这君家的天下,哀家绝不会让人作乱,派人速去清查最近与丞相走地最近的一干人等。 哀家倒是要看看,到底是谁,胆敢与丞相联手,妄图在这京都翻云覆雨。 ”
“静月这就安排人去办。 ”静月沉色道。
********
不出一日的时间,太后派出的探子便传回了有效的讯息。
“奴才启禀太后,多方打探后,奴才等人发现,大司马柳煦与丞相走的极为密切,接连好几夜都在丞相府上密谈。 ”
“下去罢。 ”太后闭上眼,吩咐道。
待来人走后,太后方才低声说道,“这么早,就迫不及待了么……”
果不其然,三日后的早朝,以丞相为首,连同数十位大臣上奏,请求太后早立太子,稳定人心。
太后力排众议,以此时定太子必扰乱民心为由,势要等待皇帝回宫后才做打算。
朝中非议一片,大部分的朝臣,都力荐立二皇子为太子。
对于这些如雪般堆积成山的建议,太后只字未允。
心中唯一挂念的,是皇帝的归期能早一点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