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计:反客为主:逆转形势,我做主动
反客为主主要讲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原意是指,客人与主人位置颠倒,客人的行为、举止俨然是主人,而主人反而像客人。这一计用在军事上,往往是指实力弱的结盟方最终占据了主导位置,而起主导作用的同盟者却被排挤。作为弱势的一方,要想变被动为主动,就需要想办法抓住对方的要害,利用各种手段控制或者兼并他。李渊在夺取天下之前,写信给李密恭维他,后来却把李密消灭了,这就是反客为主最好的表现。
本计的含义有以下几种:
1.喧宾夺主。处在客位的时候,在对方松懈的时候插入,等时机成熟后将对方排挤出去,自己成为主人。
2.先发制人。战争中的双方,一般先采取行动的都会占据主导地位,即使有时候力量弱小,但是先发制人也会让自己从弱变强。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趁着空隙插足进去,想方设法控制敌人的要害,这必须循序渐进。
“反客为主”的过程大体分为几步:争席,趁隙,插足,握机,成功。简单来讲,就是从被动位置变为主导位置,将别人的主动权慢慢地争到自己手中。同时此计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暴露野心,最后被揭穿。在战争中,此计较为常见的事例有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袁绍反客为主智取冀州等。
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谋帝位的狼子野心被告知天下后,明武宗朱厚照急下圣旨缉拿叛党在京的帮凶,并派大臣赴南昌宣读圣旨收撤宁藩。朱宸濠遣往京师探取情报的侦卒回报时,他正在府中大摆寿宴,听此消息后再无兴,即刻召集手下商讨。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谋士刘养正分析,如今事已至此,大势危在旦夕,若如此拖延下去我方必会从万众之星变成众矢之的,不如趁此寿宴之际,将江西的地方官一网打尽,而后举起反旗,揭竿起义谋帝位。
古代摆喜宴要摆很多天,诸侯官员更是如此。在宁王寿宴的第二天,诸官员相继来到宁王府谢宴。待拜见结束后,府中忽然走出披甲带刀的武士,大家正在惊愕之际,就见朱宸濠立于露台之上,宣布奉太后密诏,准备起兵入朝。众官见状,只好面面相觑,不敢有异。唯有巡抚孙遂、按察司副使许逵出来表示反对,这二人当即被卫士捆绑起来,押出斩首。
不久后,朱宸濠命刘养正为右丞相,李士实为左丞相,并草拟檄,传达四方。宁王的军队顺江攻下九江、南康等地,一时间,数城俱陷。朝廷闻讯,满朝武人人自危,天子急忙调兵遣将前去平叛。宁王朱宸濠在阴谋败露之后,并未采取消极方式或者俯首称臣,而是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将江西官员一网打尽,而后乘机起兵,采取以攻为守的方式,使明廷一时措手不及,陷入被动。
古人认为天机是随时改变的,所以主客之势也一直在变化着,在战争中也是如此。有的人反客为主,占据有利局势最终赢得战争,而有的人则以守为攻,最终抵挡住了敌军的兵临城下,获得胜利。被动时去掌握主动,主动时要尽快解决战斗。
唐朝时有一个叛将仆固怀恩,在其煽风点火之下,吐蕃和回纥最终联盟起兵,剑指中原。两国聚集大兵三十余万,一路士气逼人,打到泾阳。泾阳的大将郭子仪为唐朝名将,他此次是走马上任前来平叛的。面对着这样来势汹汹的敌军,郭子仪任重而道远。
天无绝人之路,本在中间作为串联调和的仆固怀恩忽然撒手人寰病死途中。因而把吐蕃和回纥扭在一起的绳索断了,两军便各怀鬼胎、各自为战。在争夺主导地位时,两军的矛盾开始公开化。最终两军部队各驻一方,老死不相往来,吐蕃驻扎东门外,回纥驻扎西门外。
名将郭子仪一直以守为主,如今见此机遇怎能放过。况且安史之乱时,郭子仪与回纥曾一同浴血奋战对付安禄山。叙旧情,忆古稀,如此私交正可大为利用。因此他遣人去回纥营传达自己欲与老友叙旧的想法。回纥都督药葛罗,也是个重情重义的汉子,当初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如今却已是兵刃相见,不免有些欷歔。听闻郭老如今在泾阳,颇感欣慰。不过他终归是一军之主,不会轻率行事,便回说:“除非郭老令公亲自登门到访,否则我不会相信。兵法,诡道也。”郭子仪听闻回报,决定亲自会见药葛罗,趁此机遇让他们两军分化。诸将士百般阻挠,两军交战之际,这岂不是羊入虎口?郭子仪郑重言道:“国难当前,如此险峻的情况下,我还有心思思考如何明哲保身吗?倘若我能说服回纥,危机就变成了转机。这有什么问题?”郭子仪为表诚意未带保卫,只带了几名随从便前往回纥营。
回纥的药葛罗见故人真来造访,非常开心,设宴招待郭子仪,两人相言甚欢。在一个恰当的时机,郭子仪话锋一转谈道:“我大唐与你回纥关系一直不错,当初回纥在平定安史之乱时也立了大功,大唐一直念着你们的功劳,并未亏待回纥!为何与吐蕃联合进兵攻唐呢?这事我可是一直想不明白。吐蕃的原因老夫倒是猜到几分,毕竟吐蕃离中原太远,即使攻占了也不可迁都于此。联合回纥一举侵犯大唐,待鹬蚌相争之后,再借机回去捞一把。”药葛罗听后久久没有说话,忽然拍案而起,愤然骂道:“老令公说得有理,我们是被他们的甜言蜜语所蒙蔽了!回纥愿意跟大唐齐攻吐蕃。”一顿饭的工夫,情势逆转,双方马上立誓联盟。
吐蕃忽然得到情报,发现形势骤变,连夜拔寨撤兵。郭子仪跟回纥合力追击,最后击败吐蕃的十万大军。
两方合作,必有协调人物,如现今的外交官,便是维持两国关系的枢纽。上例中作为“外交官”的仆固怀恩病死,恰好给了郭子仪实施“反客为主”计谋的机会,分化两支外境部队,从而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运用“反客为主”之计解决问题的事例还有很多,例如:清朝浙江省某知县同本省巡抚有师生之谊,关系十分密切,但与驻防将军却彼此不和。将军见小小的知县竟敢不买自己的账,心中恼恨异常,总想找机会陷害知县。
同年元旦,浙江省百官在遥对京城皇阙行朝贺礼后,将军秘密地向清朝皇帝上奏折,弹劾知县在元旦行朝贺礼时行动随便,态度不严肃端庄。不久后清帝下旨,谕令巡抚查办知县朝贺失仪的大不敬之罪,并斥责巡抚对属员错误不闻不问,犯有失察之罪。这巡抚心知是将军往其身上泼脏水,但对清帝的御旨又无可奈何。碰巧这时有一位爱打抱不平帮人打官司的讼师托人告诉巡抚,他有办法既可保住巡抚,又可摘掉将军的乌纱帽,但条件是巡抚要出三千两白银。
巡抚为解胸中恶气,遂答应事成之后送给讼师三千两白银以作酬谢。讼师深知巡抚一诺千金,便对他说道:“‘参列前班,不遑后顾’,只要大人在奏折上写上这八个字,便可成功。”巡抚沉吟半晌恍然大悟,连声称赞,按照讼师所说禀奏。因为在节日大典上对京城行朝贺礼时,巡抚与将军官职最高,所以位列前排,而小小知县却品级低微,在官尾处。行礼时各级官员不许左顾右盼,更不许向后观望,这是明规定。所以即使知县在后排有所失态,站在前面的官员也不会看到。巡抚未见知县失仪,这是很正常的,何罪之有?反倒说明巡抚对皇帝的尊重。倒是将军却亲见位于后列的知县的失仪之处,想必将军一定瞻前顾后,犯了后顾失仪之罪。
奏折送上去不久,圣旨便下来,严厉斥责将军的朝贺失仪,即刻免职,巡抚和知县则安然无事。讼师提出计策的高明之处在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本是以攻为守,结果变被动为主动,使巡抚和知县赢得了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