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不委屈
韩志勇被判刑还有家里的事, 韩小英都是后来才知道的,她检完票就上了车,没多久火车就徐徐开动了。
她坐在靠窗的位置, 看着窗外随着火车行驶而渐渐退后的刘秀娥,想着上车前她说的话。
让她以后好自为之, 五年内最好不要回定城, 她当时点头答应了,这本来就是商量好的,况且短时间内她也不想回来。
刘秀娥最后还塞给她一包吃的东西,让她路上吃, 对她也算仁至义尽了。
反正比只会找她要钱的亲妈跟二哥是强多了。
零钱包是她来车站之前就准备好的,跟齐淑珍讨价还价半天也是为了拖延时间, 她根本就没想把钱给她。
因为钱一旦到了她妈齐淑珍手上,就等于到了她二哥手里。
她二哥有了钱不是吃喝就是去赌, 根本不干正事儿。
不过她终究是没能狠下心不管,还是给小莲留了五十块钱。
钱尽管不多,也差不多够家里两个月生活费了,到七月份, 她大哥就可以正常领工资了,以后家里的生活自然不用犯愁。
至于断绝关系, 她妈是在气头上说的, 韩小英倒是想信以为真, 可惜不行, 不过不行那也是以后的事,她已经离开定城了, 她妈再有气也撒不到她头上。
从定城到H省大概要两天两夜, 中途还要在阳城换一次车。
跟韩小英同批下乡的, 她一个也不认识,而且他们很多都是高中毕业生,感觉顶数她年龄小。
开始她独来独往的,直到第二天在阳城换车时,认识了一个川妹子周文静,这才有了伴儿。
她们一起到庆阳县已经是第三天上午了。
两人大包小裹的下了火车,又匆匆忙忙的跟着上了汽车。
老旧的汽车在盘山道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才到永安公社。
公社的干事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了,等他们下了车,数了人头对着名单,就开始往各个生产队分派。
跟前世一样,韩小英被分到宋家堡大队,跟她一起的还有周文静跟另外四个人。
宋家堡大队这次一共分到六个知青,三男三女,韩小英认识其中两个,
一个是女知青谭雅婷,人长得非常漂亮,小皮鞋连衣裙,看着不像下乡的,像是来郊游的。只是她前世分去了隔壁徐家洼子大队,不知道这次为什么变了。
还有一个男知青马卫国,他前世就是宋家堡大队的,不过这人人品可不咋地,特别爱占小便宜,还跟村子里的几个姑娘不清不楚的。
韩小英可是太知道他了,皆因前世没少听他的流言蜚语。
另外两个男知青郑家和跟李明伟,他们都是从京城来的,前世宋家堡并没有出现过这两个人,现在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都别愣着了,时间不早了,赶紧上车。”来接他们的人,是“老赶叔”。
老赶叔姓宋,五十多岁,是负责宋家堡生产队车马的,他皮肤黝黑脸上满是皱纹,腰间别着个旱烟袋,说起话来嗓门很大。
老赶叔大名叫什么,韩小英想不起来了,实在是村里人一直老赶叔老赶叔的叫着,从来不叫他的大名,时间长了就很少有人记得他大名了。
大家七手八脚的放好行李爬上马车,枣红大马在老赶叔的吆喝下,颠颠的跑了起来。
开始都很兴奋,毕竟都是第一次坐马车,一时有些稀奇。
等走到一半儿,各个都跟涝秧的茄子似的,打蔫儿了。
一是山路崎岖不平,马车上颠簸,都做了两三天火车了,身体本就疲倦,再一颠簸,骨头都要散架子了;二是再好的山村景色一直看也看腻了,加上初夏的阳光也很热,晒得人根本提不起精神来。
老赶叔挥着手里的鞭子,回头瞅了他们一眼,这城里孩子就是娇贵,这才颠簸几下就受不了。
回头上工怎么整?还不都得趴窝。这帮小知青,以后肯定有他们受苦的。
一行人到宋家堡大队时,已经晌午了。
黄土村道上除了几个打闹的孩童,并没有什么人,这个点儿大多数人都在家里歇晌呢,村里有些安静。
宋家堡座落在山脚下,远处可见的绵延几十里的青松翠柏就是脊背山,湾湾的小河由南向北,哗啦啦的流淌,一望无边的田野里,入目的满是新绿,勃勃生机。
老赶叔将他们送到知青点,有个女同志已经在门口等半天了。
她上前客气道:“你们总算到了,麻烦你了老赶叔。”
老赶叔摆摆手,牵着马缰绳调转车头去生产队还车了。
“同志们好,我是点长肖兰。”肖兰一头短发很是干练,皮肤是暴晒过后的小麦色。
她说话很爽利,“欢迎大家来到宋家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现在男同志进左边屋,女同志跟我来。”
几句简短的介绍之后,她就把新来的知青领进了院子。
知青点就是一座寻常的,土坯围成的农家院,三间砖坯结构的平房,中间是厨房间饭厅,两边是住人的卧室。
男左女右。屋里皆是南北两铺大炕,每一铺炕都有三米长,两米宽,一起能睡五六个人。
韩小英看着这样的知青点还有几分亲切,毕竟前世在这里住了三年多呢,肖兰这个人她也记得,前世最后一批回城的,一直没有嫁人。
南炕已经有三个人了,还能再加一个,北炕两个人,闲着的地方比较宽,不过大家都在睡午觉,她们进来都没人醒,有可能是醒了,也没人吱声。
肖兰把炕上的东西收拾了一下,低声道:“你们挨着她们把行李铺上吧,有什么事一会儿再说。”她得抓紧时间歇个晌,一会儿要上工了。
“我睡这边。”谭雅婷把行李抢先放到南炕的炕尾。
周文静撇撇嘴,指着北炕问道:“小英你睡哪儿,这处炕席破了个大洞。”
“我就睡这儿吧。”不就炕席破了,找张报纸铺上就行了,再不济,以后换张席子,也花不了多少钱。
炕席破洞的地方靠近炕尾,有洗脸盆那么大,离炕沿很近,不过这个位置还不错,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的。
见韩小英拿旧报纸铺到炕上,谭雅婷哼了一声,扭过身继续收拾行李,不搭理她们。
韩小英打水先把炕席擦了擦,等风吹干了,再铺上被褥。
没有柜子,每铺炕稍倒是放着几口箱子,应该是知青们自己找木匠打的。靠西墙摆着张长条桌子,上面放茶缸暖瓶,下面放脸盆。
行李袋子只能先放在脚下,韩小英的东西不多,除了一套铺盖就是一只装衣物的手提袋,还有就是放着脸盆饭盒的网兜,加上她随身背着的军绿色的书包,钱票什么她身上只放了一点儿,其余都在前世的家里收着,没拿出来。
她准备也打个箱子,最好能安个锁头,不过这事儿不着急,过几天再打也行。
她平时都是不声不响的,存在感很低,给人感觉很老实。
在田家养了一个多月,她个子没长多高,体重没称过,但绝对比以前胖了,脸上也不是最开始的黑不溜秋的,虽然也没白多少,但勉强能看了。
可是对比起家里条件好的谭雅婷,她简直是又瘦又小看起来像个孩子似的。
肖兰见着她收拾差不多了,躺在炕上就忍不住问道:“韩小英你多大了?”
“我十五了。”韩小英笑着回道。
“才十五你就下乡,家里舍得吗?”知青点现在数韩小英最小了。
“没办法,下乡有指标。”韩小英无奈的说道。
能留在城里,谁也不想下乡。
肖兰叹了一声,道:“你这么小下乡以后有你苦头吃,不过只要你肯干,吃饭还是不成问题的。”她刚来的时候就是什么都不懂,后来一点点锻炼出来的。
她是村里头一批知青,下乡有四年多了,已经习惯了乡下的生活。回城她根本不敢奢望,她家孩子多,家里即使能弄到工作指标也轮不到她。
她只能在乡下慢慢熬着。
韩小英她们收拾完没多一会儿,上工的钟声敲响,知青们陆续起来了,新老知青相互认识过后,就匆忙的上工去了。
韩小英他们今天新来的,也到村部集合。
大队长刘清福,今年四十三四,平头国字脸,当大队长六年多了。
他自我介绍完后没有马上给他们安排上工,而是让他们先去孙会计那儿签字,领村里补贴给他们的粮食。
男知青每人每月三十斤,女知青每月二十四斤,肖兰带着他们把粮食用板车推回来后,稍稍解释了一下。
“咱们的口粮都是有定数的,要在一起搭伙。”她不说担心有人心里存了疑虑。
“二十四斤,应该够我吃了。”韩小英饭量小,一天八两粮食确实够她吃了。
肖兰笑了笑,“你们也别觉得委屈,我们这些老知青口粮可能没你们多,可柴火盐醋锅碗这些都是我们出。”
韩小英点点头,道:“不委屈,点长你是个公正的。”肖兰人很不错,她前世就知道。
周文静也不懂这些,问道:“不能一点细粮都没有吧,以后咱们要天天吃这些?”大队长给的只有玉米跟高粱,还是没加工过的。
“当然不能,等夏收分了麦子咱们就有细粮了。”这两个女知青还是比较好说话的,谭雅婷人就有些娇气傲慢,但也不是斤斤计较的人。
京城来的两个男知青话比较少,肖兰说什么都认真听着,马卫国低着头,不知在想什么,好像也没什么意见。
肖兰顿时松了口气,没意见就好,不然老知青新知青搅在一起可有的磨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