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海勒及其《第二十二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1923—1999)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黑色幽默”小说最重要代表人物。
一、生平与创作
海勒于1923年5月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科尼岛上一个俄裔犹太移民家庭。他祖籍俄国,1913年他父亲伊沙克·海勒为躲避沙皇迫害,举家迁移北美。海勒4岁丧父,家境困窘,母亲和姐姐为供他上学读书,不得不四处打工;但13岁时海勒还是辍学,去当邮差谋生。他很小就对文学产生兴趣,10岁到19岁,海勒参加了当地一个叫“互忠社”的社团,成为年龄最小的成员。这段经历也深刻影响到海勒以后的创作,他创作中的荒诞感与反讽式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即受这个“康尼岛文艺复兴组织”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岁的海勒应征入伍,成为一名空军轰炸机投弹手,被派往美军地中海战区空军第12大队的科西嘉岛军事基地,回来晋升为空军中尉。战争过程中的生死经历及体验感受,为他以后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战后退伍,海勒与雪莉·赫尔德结婚。根据美国军人教育法,他利用军人津贴上了纽约大学,成绩优异,获文学学士学位,回来又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和英国牛津大学。1950—1952年间,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任教,此后又在《迈克尔杂志》《纽约时报》当广告撰写人,兼任《迈克尔杂志》推销经理,同时从事文学创作。
在参军以前,海勒就有志于文学创作,有靠卖文为生的想法,甚至还尝试过短篇小说创作。还在 “互忠社”时,身边许多“兄长”成为作家、小说家、影视制作人之类文艺名流,他深受鼓舞和影响。据海勒当时一位叫丹尼尔·罗索福的“兄长”回忆,当年自己浪漫反叛的性格和喜欢插科打诨的言谈习惯,都可以在海勒后来小说人物的言谈举止中见其身影,并影响了海勒文学语言风格的形成。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发表后,罗索福发现,不仅其中的许多语言来自“互忠社”成员的日常对话,而且人物的一些重要思想活动也是源自海勒在“互忠社”经历的所见所闻,如主人公尤索林看到战友斯诺登的内脏从腹腔流出时产生了人的灵魂一旦离开躯体就会变成一堆垃圾的想法;尤索林为逃避当“垃圾”的命运,为生存而斗争的行为等等。罗索福还发现,该小说的另一重要人物迈洛的原型是“互忠社”成员之一的比恩锡,迈洛和比恩锡像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一样,在处世行为上都信奉一切都是“供与求”的关系,也遭遇了类似当年比恩锡商业冒险失败的事件。评论界也注意到,海勒在“互忠社”时最好的朋友及“兄长”乔治·曼德尔,对海勒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大影响。海勒成名后,他的朋友们发现并总结了他的个性与“黑色幽默”的关系。海勒生性俏皮幽默,又忧郁重重;既渴望友情,又厌烦交际;既怕穷想发财,又怕发财后变得冷酷;既不喜欢出名,又担心被人冷落;既嘲笑死亡,又因为目睹死亡而消沉;既向往权力的威严,又对权力敬而远之;既爱开独出心裁的玩笑,又时常弄得自己郁郁寡欢……这种复杂性格对“黑色幽默”可谓再适合不过。
海勒从1954年开始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历时7年最后完成,出版之初,反响不大,评论界褒贬不一。但随越南战争的爆发及美国国内反战浪潮的日益高涨,人们似乎从《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悟出了一些“心领神会进而拍案叫绝”的道理,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受到普遍的好评及追捧,也越来越受到评论界的青睐,好评如潮。“CATCH22”一词从此家喻户晓,进入到美国人的日常习语的“词库”。短短几年里,该作品销量突破800万册,造成巨大轰动,一举扭转了美国文坛“怯懦的十年”的沉闷局面。
除了《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外,海勒主要的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出了毛病》(1974,另译《问题已经发生》)和《像高尔德一样好》(1979),他的剧本有《我们轰炸纽黑文》(1968,另译《我们在新天堂轰炸》)和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克莱文杰的争吵》。
《出了毛病》写一家大公司高级职员斯洛克姆,事业蒸蒸日上,一帆风顺,提级加薪,同事羡慕。但不幸得了神经过敏症,忧心忡忡,总是担心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总以为大祸临头而惴惴不安。他害怕每一个人,同时也觉得别人也害怕他,从公司到自己家里,与人处处格格不入。于是他断定这个世界确实“出了毛病”,可又不知道究竟哪里出了毛病,从此陷入噩梦和幻觉而不能自拔。作者以斯洛克姆惶惶不安的恐惧心理来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幽默深邃。作品印数可观,收益颇丰,获得巨大成功,海勒从此辞去工作,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像高尔德一样好》以犹太籍教授高尔德为主人公,移民之初,他们家族团结进取,齐心协力,致富以后,家族内部开始钩心斗角,分崩离析。高尔德逃避现实来到华盛顿,撰文吹捧总统巴结官僚,可又看到官场的虚伪腐败,情况与自己家族内部一样;他满嘴道德、理想、原则,可暗地里抛妻离子与其他女人厮混……人格分裂使他痛苦不堪。小说揭露了上层社会生活的黑暗内幕,甚至还出现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约翰逊的名字,情节虽然虚构,但“黑色幽默”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作品达到了艺术上的最高真实,成为继《第二十二条军规》之后的又一力作。
海勒继承发扬了现代派文学传统,作品里弥漫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浓厚的精神上的荒诞感、异化感、危机感和绝望感,他与卡夫卡、贝克特、博尔赫斯、加缪等人一样,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回答,那个扣押禁闭、压抑控制着人们,使人相互“陌生”、相互对立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它的逻辑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对此,从卡夫卡开始不少人都试图给它贴上一个标签,取一个名字。而海勒最后成功了:“只有一个圈套……那便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从此“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词就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一切荒诞、疯狂、混乱的“理性秩序”,“无法摆脱的困境”,以及无形抽象但却专横强暴地死死钳制着人们的权力意志的代名词,在西方人日常社会生活中被普遍沿用。
海勒以其独特的“黑色幽默”审美风格和叙事艺术,丰富了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创作手法,取得了巨大艺术成就,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仅奠定了“黑色幽默”小说的文学史地位,也奠定了海勒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二、《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约瑟夫·海勒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也是“黑色幽默”小说的奠基作。
作品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要情节和线索,只有一个统一的故事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小说主要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驻扎在地中海意大利附近皮亚诺扎岛上的一支美国空军轰炸机部队的生活故事。故事主要围绕几个人物来展开。在这支部队里,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似乎都很古怪奇异,甚至荒诞绝伦,几乎所有的人物,从司令官到普通士兵,没有一个正常人。第27空军司令部司令佩克姆与联军司令德里德尔将军为各自利益明争暗斗,甚至不惜对簿公堂。36岁就当上上校的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一方面为自己年纪轻轻就爬上上校的高官而踌躇满志,另一方面又因未能当上将军而懊恼沮丧,他不顾下级官兵死活,任意增加他们的飞行次数,把他们的飞行任务从40次一直提高到70次、80次,甚至还想提高到100次、300次,他说:“我对损失人和飞机无所谓”!27岁的大队食堂管理员迈洛,八面玲珑,神通广大,精于投机,利用一点小小的职权做起一本万利的生意,拉拢敌我双方一起入伙,大发战争财。上尉军官、投弹手尤索林,参战后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荒诞混乱、毫无理性可言的境遇里,便一心一意想逃脱这场疯狂的“正义战争”。为早日完成任务安全回国,每次轰炸飞行都急忙将炸弹乱扔一气掉头就跑。可当他每次完成规定飞行次数想申请回国时,发现长官又将飞行次数提高了……最终他明白了,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完成“规定次数”,这样干下去非死不可。“军规”规定,违抗命令不行,装病不行,装疯卖傻也还是不行,尤索林所有努力均白搭。于是他选择了逃跑,逃向了理想中的和平圣地瑞典。
《第二十二条军规》具有十分严肃的思想主题。
作品虽然以战争为背景,但并非一部真正描写战争的作品,战争只是一种舞台布景,作者意在将所有人物置于人类生存的一种极端环境,让各色各类的人物在重大生死考验关头作最为充分的表演:卡思卡特“是个有勇气的人,不管有什么轰炸任务,总是毫不犹豫地主动要求他的部下去执行”,他急欲升官不顾下属的死活,任意提高飞行次数;司令佩克姆“对别人的缺点相当敏感,而对自己的缺点却熟视无睹。”为表示“爱国之心”,他下令要求所有地中海战区军营帐篷统统并排搭建,面朝美国,还要有气派。德里德尔将军不买账,二人为此对簿公堂;谢司科普夫少尉别出心裁的“政绩工程”则是用钢钉铁丝固定士兵的手和腿,以求“步伐统一”,居然还真就当上了将军、司令;梅杰·梅杰因电脑出错而获得军衔升了官;布莱克大搞“忠诚宣誓”,威胁侮辱士兵,自己却“欣喜若狂”……透过这些人物的表演,作者让人们认识到战争只是一些“疯子”在彼此斗法,彻底揭示了这场“正义战争”的荒诞性、疯狂性和欺骗性,并由此推广开去,联系到当时美国社会文化及西方社会文化的荒诞和非理性实质。
通过战争的疯狂和疯狂的人,作者还揭示了表象下的更为严肃的思想主题。那个在幕后操纵疯狂小丑跳舞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作者在作品扉页上就明确告知:只有一个圈套……那便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这条看不见摸不着的“军规”在控制一切。不仅控制美军所有低级军官和士兵,让他们像撞上蜘蛛网的虫子,挣扎几下似乎获救有望,可最后还是脱不了身;它所控制范围之广,远远超出皮亚诺扎岛的美军部队。在意大利罗马,尤索林看见一群女孩被美国宪兵赶出寓所而大惑不解,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回答:第二十二条军规。尤索林“感到自己整个身体都哆嗦起来”。一个老太婆告诉他:“第二十二条军规说他们有权为所欲为,我们不能阻拦他们。”“军规”如同无处不在的梦魇,充斥在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士气低落,人性堕落,人格分裂,美军驻地皮亚诺扎岛简直成了一座疯人院。“军规”为人们制造的不仅仅是疯人院,还是一个让人身心永远不能摆脱的绝望困境。
作品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反英雄”人物形象。尤索林不是一个积极参与战争,英勇战斗的英雄,而是一个无力抗拒非正义战争的小人物、是一个被人主宰命运的普通军人代表,是皮亚诺扎岛上难得的“清醒者”。他入伍之初,满怀正义与幻想,立过功,获过奖。但在战争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让他终于明白,任何一个士兵的死亡都是在为一架毫无人性的机器增加润滑油,他如果死了,也就是为当官的升官发财而死,就是为卡思卡特上校和科恩中校之类的人去送死。“我抬头一看,就只看见人们拼命捞钱,我看不见上帝,看不见圣人,也看不见天使。”有人毫无意义的死去,有人欺上瞒下邀功求赏,有人肆无忌惮胡作非为,有人浑浑噩噩醉生梦死……他不再相信以往那些冠冕堂皇的信条,他不仅对整个世界产生怀疑,更是对这丧失人性、极度荒诞、危机四伏的文化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心理,每次驾机上天,总觉得有人想杀他,精神几近崩溃。但他又无力改变他所轻蔑的文化环境,同流合污不行,拼死反抗不行,放弃原则不行,诉诸法律和秩序庇护也不行,因为法律和秩序是站在“军规”一边的。从此,他变成了胆小鬼、怕死鬼,“活下去”就成了他行为的唯一目的和准则。于是他敷衍了事扔炸弹,装病藏身躲医院,装疯申请早回国,无奈军规接着干。尤索林是清醒的,他认清了“军规”的本质并“企图打开缺口”,他与其他麻木不仁、醉生梦死、丧失理性的众多普通军人不同,虽然他四处碰壁之后以逃跑的方式作最终的抗争,但正如存在主义哲学所主张的那样,他在无法超越面临的荒诞世界和人生困境时,坚持自由意志的自我选择,别无他路。
尤索林绝不是传统文学里塑造的正面或反面的英雄人物,在他身上看不到某种英雄人物的性格品行。这一人物形象的突出特征在于,面对无法抗拒和超越的人生困境和荒诞世界时,选择了自我意志的“不介入”,成为当代世界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形象。《第二十二条军规》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杰出成就。
首先,小说具有独特的“黑色幽默”这种现代叙事艺术方法。这种“黑色”的幽默叙述形式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痛苦之笑,来叙述自己或自己同类的一种恐惧绝望经历,把伤心欲绝的事情用轻松俏皮的幽默口吻来诉说。海勒说:“我要让人们先敞怀大笑,然后回过头去以恐惧的心理回顾他们所笑的一切。”这种与日常事物的事理逻辑相悖的幽默艺术叙事形式,常常收到与作品主题内容相一致的“荒诞”效果。比如,尤索林评价战争:唯一可取之处是它打死了许多人,这样就使孩子们摆脱了父母的恶劣影响;丹尼卡军医非常羡慕尤索林:因为尤索林还有可能被打死的指望,而自己却什么指望也没有;迈洛用德国飞机运货到美军基地,理应没收,可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有这种“没收”的念头就可耻,几个基地军官听后居然自惭形秽;科恩中校天才般规定“唯一允许提问的人就是那些从不提问的人”;医生说“救命不是我的事”;法庭的审讯官说“只有判他有罪,才能证明他有罪”……满篇荒唐话,嗤笑是非人。既然苦难和死亡无法避免,后退一步,就把它当做笑话来讲,把它夸张到极致,反而不再觉得痛苦了。这就是人在万般无奈的绝境中寻求心理轻松平衡的幽默,只是觉得有些荒诞罢了。
其次,抽象寓意手法的成功运用。作品里表现的任何一种无处不在的官僚意志、差强人意的强权意识、冥冥之中控制一切的神秘力量等等,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家在对客观现实高度概括抽象之后,把这种可怕的神秘力量定名为“第二十二条军规”,使之构成一个巨大的隐喻空间,寓意所在,一目了然,立即让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这名称虽然是虚构的,但确实是真实的,一种抽象的、形而上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它比具体的现象事物更具包容性,作者很容易就将小说中所有人物行为和荒诞事件都纳入其中。西方评论界称之为“一种使不真实显得真实的方式”。
再次,“反小说”的叙事艺术结构。作品在审美叙事结构上一反传统贯式,故事不连贯,故意淡化情节,使其没有主要情节线索,场景的转换也很突然,全无内在事理逻辑可言。作品共42章,每个章节之间大多存在不连贯性,似乎每一章都可以当作“第一章”来读,就如同七巧板,无论先摆哪一块,最后都能完成拼图。全书由一些断断续续的小故事拼贴而成,42章中有37章以人物姓名或称呼命名,并以该人物作为叙述中心,有些类似“肖像展览”,只是让主要人物尤索林等反复在若干章节里出现,似乎让人看出些许头绪。这种错综复杂看似零乱的审美叙事结构对反映非理性社会生活,深化作品表达的荒诞主题,相得益彰。
思考题
1.结合《第二十二条军规》,说明为什么说“黑色幽默”是“绞刑架下的幽默”?
2.如何理解“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