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罗伯格里耶及其《橡皮》
阿兰·罗伯格里耶(1922—2008),法国当代电影与文学大师,“新小说”派重要代表作家与理论家。
一、生平与创作
罗伯格里耶1922年出生于法国西部布勒斯特市,就读巴黎农艺学院,毕业后获得农艺师证书,1949年进入生物学研究机构工作。先后在摩洛哥、几内亚和拉丁美洲等地从事果木种植栽培的研究工作。1951年因病回国。他的第一部小说《橡皮》就是在从非洲返航轮船上构思酝作的。1955年起在法国“午夜”出版社担任文学顾问,专业从事文学创作。1953年罗伯格里耶发表他的第一部作品《橡皮》,小说以重视物体描写,轻视人物塑造而受到文坛重视,成为“新小说”派的开创之作。1955年发表的第二部小说《窥视者》,获得同年度“批评家奖”,使得罗伯格里耶在国内名声大振。小说描写旅行推销员马弟雅斯到童年曾经生活过的小岛上去推销手表,期间他得知一位顾主的女儿雅克莲正在海边悬崖处放羊,于是就骑车前往。第二天村民在悬崖下发现了雅克莲的尸体。马弟雅斯的头脑中不断闪现出他扔在那儿的烟头、糖纸、毛衣和绳索等意象。当他又一次来到悬崖处想销赃灭迹时,曾经与雅克莲有染的小伙子于连突然出现在面前,窥见马弟雅斯作案过程的于连答应不会把事情说出去。最后马弟雅斯坐班船离开了小岛。《窥视者》淡化了情节,故事叙述中留下了许多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思索。小说以人物的静态描绘和对物的纯客观记述代替了小说的人物塑造。对景物、杂物、生物描写详尽具体而精确细致。小说成为“新小说”派优秀范本,标志了新小说创作的成熟。1957年发表的《嫉妒》中,一双内心充满嫉妒之情的眼睛窥视、分析、记录着一桩似是而非的奸情,而其实一切只不过是人物在分析想象中的一种无中生有猜想而已。小说中主旨内涵和故事情节被完全解体,留下了纯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在迷宫里》(1959)描写的是一个逃兵的历险故事,人物在迷宫般的堆满积雪的城市中迷了路,最后被偶然射来的子弹击中而死。小说充满了荒诞性,然而人物那种走出“迷宫”的愿望以及感受是真实的。显而易见“新小说”注重的不是再现客观现实,荒诞中消解了内容和意义,文学创作指涉的是语言游戏,是人物不断下意识自我反射。罗伯格里耶在作品的序言中说道:“这个叙述是一种虚构,不是一种见证。本小说中涉及的是纯粹物质意义上的现实,也就是说它没有任何寓意。读者在这里要看到的仅仅是书中写到的事物、动作、语言和事件,不必费心在自己的生或自己的死中给它们加上既不多也不少的含义。”
60年代以后罗伯格里耶创作表现出对现实的回归倾向。作品中平淡冷漠的琐事描绘中荒诞性减弱了,人物形象具有了个性特征,作品的内涵意义也显得清晰了。主要作品有小说《幽会的房子》(1965)、《纽约革命计划》(1970)、《一个幽灵城市的拓扑结构》(1976)等。与此同时,罗伯格里耶投身于电影事业,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1961年创作的电影剧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由著名导演阿兰·雷乃摄制成影片,在第2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剧本描写了一位夫人在某疗养地与一位陌生男子邂逅,男子坚持说他俩曾经相识相爱,并约定今年在此相会,他不断地在不同的场合指认和启发夫人他们两人曾经的经历,在似真非真、真假难辨之中,最后夫人接受了陌生男子而成为一对恋人,双双出走。作者将生活中的男女之情用视觉形象手段表现了出来。马里昂巴德的相见相识到相知相爱,或许是人物曾经有过的,抑或是人物想象中的美好情感,抑或是人物潜意识中所追求和向往的生活。罗伯格里耶自编自导的影片《不朽的女人》(1963)曾获得路克电影奖。另有《欧洲快车》《伊甸园及其以后》等电影小说。
罗伯格里耶作为“新小说”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新小说”理论的建树者。1963年出版的文艺评论集《走向新小说》中,《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与悲剧》被公认为是法国“新小说”流派的理论纲领。罗伯格里耶认为巴尔扎克式的从作者的主观理念出发去构筑的现实生活,与客观世界真实的客观现在有着天壤之别,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小说创作观念已经无法表达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而正是这种对社会与人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看似真实,实则隐含着最大的不真实的创作方法,使得小说及其文学创作日渐式微,在《未来小说的道路》中,罗伯格里耶借用娜塔丽·萨洛特的话说道:“小说被贬为次要的艺术只是因为它固守过时的技巧”。 因此罗伯格里耶提出抛弃传统,对小说进行全新的反叛性革命,建立一种与巴尔扎克式的传统小说完全不一样的“新小说”,主张小说的创作不再预设主旨,不再根据作者的观念去塑造人物,代之以对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客观冷静的真实描绘。罗伯格里耶全新的小说理念及其创作实践,引起了文坛和评论界极大的反响。一大群拥护者尤其是激进的文学青年围绕在罗伯格里耶周围,在他主持的午夜出版社及其刊物上发表文章与作品,形成了“新小说”派及其文学艺术潮流。在《自然、人道主义与悲剧》(1965)一文中,罗伯格里耶进一步深入阐释其文学创作主张,认为小说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因为这种以作家为中介的创作中太多的融入了作者的观念。小说就应该是生活的直接真实的客观再现。认为在描写客观之物时,作家必须站在物之外,不能把作家的观念加入到物之中,应该表现物质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罗伯格里耶同时还提出了人与物分离的悲剧观,认为悲剧产生的原因就是主人公试图消解人与物之间的分离而造成的。
纵观罗伯格里耶的创作及其建立的“新小说”理论,以信奉纯粹的、绝对的客观真实为理论基础,创作中提倡以写生、绘画的态度去表现生活。反对人物中心论,注重写物,以物来代替人物。小说结构表现出多层次、多变化,立体交错的特征,故事情节往往不完整,读者可自由理解与填充。作为“新小说”派的领袖人物,罗伯格里耶无论在文学创作还是理论阐述上,都被认为是后现代文坛和批评界的杰出代表。
二、《橡皮》
小说叙述的是政治经济学教授丹尼尔·杜邦遭到暗杀的那一天所发生的事情。杜邦是一个对法国经济和政治起重大影响作用的智囊团成员,由于利益关系,恐怖组织为打击最高统治阶层的势力,对智囊团成员展开了一系列的暗杀行动,杜邦教授成为了最后一个暗杀目标。由于杜邦的重要性,而且他手头掌握着重要的经济资料,遭袭后的杜邦因而被内政部长暗中保护了起来,并同时派侦探瓦拉斯前往调查。瓦拉斯为了弄清真相,整天在城市的街上侦看调查。他认为凶手刺杀杜邦的主要目的是要窃走他的资料,于是晚上他埋伏在杜邦家等待着凶手的出现,结果却误杀了趁着夜色回家取资料的杜邦。最后瓦拉斯接到了警察局通知,声称杜邦教授活着,让他赶快返回。
《橡皮》表面看来是一部侦探小说,其艺术审美内涵已经远不是传统侦探小说那样讲述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破案故事。小说以瓦拉斯侦破凶杀事件为线索,在一系列的真实细节描写中,给我们展示了在国家名义下的以杜邦教授为代表人物的命运,恐怖集团的胡作非为,正直善良的专家一一被杀,先前躲过劫难而幸免于死的杜邦教授,即使在代表国家权力的内政部长的保护下最终也死于非命,恐怖集团精心安排的凶杀落空,而前来侦破案件的侦探却成为了凶手,人物的生死命运无常。无论是杜邦及其他的经济智囊团成员,还是侦探瓦拉斯,抑或是小说中心理变态的咖啡馆老板、没有出路的职业杀手格利纳蒂、软弱无能的医生茹亚尔、无所作为的警察局长等,他们无不为自己的生存在努力挣扎着,然而他们的努力仿佛是在物质之海中沉下又浮起的溺水者,充满了孤独无助、忧郁苦闷,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笼罩着宿命论的悲观气氛。小说传达出了在机械化、电气化的物质文明世界中,在那些代表现代社会的无所不能的经济政治集团统治下,人的存在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人物的软弱无助和孤独无奈的情绪,进而反映出世界的荒诞和命运的无常。小说是经过二次世界大战浩劫后西方社会人们普遍的消极灰暗心理和混乱社会的写照,同时也是作者对所谓的法理社会、道德准则、社会伦理深感失望和无可奈何的心态表述。《橡皮》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含混性和漂浮性意义,可以由读者通过作品的人物及其细节,根据自己的读解,做出不同的认知。小说具有浓郁的后现代解构主义的特征。
《橡皮》中本来是一个涉及政治和经济的侦探案件,却没有按照通常的侦探小说写作的惯例,去揭示事件产生的前因后果,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情节发展线索。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瓦拉斯几乎没有对案件的任何理性思考和分析推导,读者看到的只是他在迷宫般的街道上闲逛,不断地问路,与行人闲谈,多次进商店购买橡皮,到餐馆吃饭等等,人物的存在仿佛是一个行动的木偶,没有任何个性与性格,思维轨迹也不清晰。小说中读者所期待的破案情节仿佛故意被作者用橡皮擦掉似的,留下了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思考。罗伯格里耶主张文学应表现纯粹的客观,而不加任何阐释,不主张给事物以任何深刻的含义,让作者在读解客观的现实描写中,自己去寻找意义,去参与作品的价值实现,主张小说只描写外部事物而不作评价,认为小说写作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不是为了讲述故事。小说中作者在扑朔迷离的描写中有意绕开了事件发生发展的情节内容,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琐碎的生活现象和混乱的不可理解的细节描述上。作者在小说中只是将侦破案件的全部事实和过程展示出来,不是以全能的视角去揭示凶案背后的内幕、真相,让读者根据这些真实的材料自己去推理去得出结论,小说的情节逻辑性和完整性被打破了,整个案件的侦破过程不再是作者有序的逐一的交代,而是由无数零散的真实细节拼贴而成。小说形成了一种虚实交替、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创作的开放性艺术审美效果。
《橡皮》具有“迷宫式结构”艺术特征。小说在创作中突破了传统小说时空关系的叙事结构模式,而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实、想象和推测颠倒交错在一起,写作中运用了“重复法”和“时空交错法”建构其小说的“迷宫式结构”。如作品中侦探瓦拉斯在城区中迷宫般的街道上来回闲逛,先后五次走进文具店购买橡皮,每次都不厌其烦地描述他所要买的橡皮的品牌、式样和规格。相同的场景、相同的语言多次重复。小说中以同样的描写手法四次对大理石桌面上污迹进行详细的重复描写。时空的错乱导致了情节结构的错位和故事内容的扑朔迷离。政府当局与侦探瓦拉斯都认为杜邦已被杀死,而其实当时杜邦在先前的暗杀中并没有死,只是受伤而已;瓦拉斯前往侦破案件,而小说通篇写的是一些看来与案情侦破并无实质性关系的细节;侦探的目标是枪杀罪犯,结果却错杀了杜邦;而当杜邦真的死了时,当局却对瓦拉斯说杜邦活着。迷宫式的结构方式以及重复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读来给人以支离破碎,不知所云的感觉,然而《橡皮》正是在这种对一个个关键物件、重要词语、相关场景的描写中,对作品情节内容、人物关系和故事结局加以暗示,从而弥补打乱时空顺序后小说的内在结构混乱的缺陷。实现大跳跃的时空转换,不断重复的描写中,在读者的参与中实现延伸和拓展故事情节和内容的目的。小说的结构在时间与空间的迷宫中生成,在注重描写时间的同时性与空间的重复性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小说结构美学特征。
《橡皮》消解情节的同时也消解了人物,小说不再将重点放在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上,而是以对物体的描写代替了对人物的描写。罗伯格里耶认为作家应该超越主观,所要做的仅仅是把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客观展现出来。《橡皮》中不再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看不出杜邦教授具有的渊博学识,也看不出瓦拉斯的机智神勇,小说所重点塑造和描绘的不再是人而是物。如城市中街道的地面,运河码头的繁忙,杜邦居住的小楼内外结构,瓦拉斯住宿的具有艺术宫殿风格的咖啡馆。甚至对一片大理石,一幅油画,一块橡皮,一张卡片都可以细致入微的进行详细描绘,作者可以不写杜邦在遭受追杀时的心境,而细致的写他所把玩的烟灰缸、铜烛台、小雕像等。读着小说中作者对二十一级楼梯的级别、宽窄、梯柱、横栏、形状及其结构的详细描绘,对番茄色彩形状、颗粒大小、透明度以及条纹状的描摹,让人一下子忘却了是在阅读一部凶杀的侦探小说,而进入了对物体的欣赏与体验之中。
《橡皮》的语言表达强调客观而准确,具有电影剧本的特征。小说的表达类似于电影分镜头脚本,作者展示给读者的是具有一定画面感的语言描述,叙述中任意的断裂和连接,形成跳跃式的蒙太奇剪辑。整部小说以句子为单位,以分行表述为主,每句一行,每行一段的格式,构成了小说的主要语言表述特征。大量影视语式的运用,对客观描写生活的真实,具有十分贴切同时又令人信服的功能。罗伯格里耶反对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主张客观而准确的语言描述。在小说的选词中大量使用“中性词”,也常用带科学性的词汇,如数量词、数学公式等。总之罗伯格里耶在小说艺术形式上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为后现代作家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艺术借鉴。
思考题
1.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2.结合《橡皮》,分析“新小说”的“反小说”特征。
3.《橡皮》中作者是如何戏拟、颠覆传统小说的?
4.谈谈你对《橡皮》中情节淡化、轻人而重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