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

第十六章 孤独的南行座机1

1969年10月22日清晨,父母亲早早起来,与奶奶和邓林一起,上了一辆来接他们的吉普车,行李由另外的车拉。那一天,是一个阴天,天虽亮了,但仍感昏暗。阴霾之中的北京,天低低的,云厚厚的,空气中充满了深秋的寒意。

那辆载着父母亲、奶奶和邓林的简陋的吉普车,车窗紧紧地关着,厚厚的窗帘也严严实实地拉着。车子驶出中南海后,颠颠簸簸地在北京转呀转的。在车内,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只是凭感觉知道车子有意转来转去地绕了很多的弯。一路上大家无语。走了很长时间,车子终于停了下来。下车一看,是一个不大的军用机场。

到了机场,赶紧忙着往飞机上搬行李。飞机机组只让上了一部分行李,说是因为载重的问题。剩下的行李,主要是那几个大书箱子,不让上飞机,只好留下以后再说。

看着身边忙碌着的人们,邓林不禁怅然。朴方瘫痪在三零一医院,邓楠被学校疏散到北京郊区,毛毛和飞飞分别在陕北和山西插队,来送父母奶奶远行的,只有她一个人。到了分别的时候,邓林望着父亲、母亲和奶奶三人从一个临时架上的简陋的舷梯上了飞机。奶奶是小脚,年纪又大,上起来特别费力。到了飞机舱口,父亲回首望了一下,似乎是想再看一眼北京。自从1966年被批判起至今三年,他寸步没有离开过中南海,这次赴机场的路上,又被拉得严严的窗帘挡住视线,什么也看不见。此时,他想看一看北京,看一看这个住了近二十年的古城。但在视线之内,除了一个空旷的机场,什么也看不见,他回头即进了舱门。

上午九时零三分,在引擎发出的越来越大的轰鸣声中,飞机开始滑行,加速,并晃动着翅膀飞向天空,飞向那低垂而厚重的云层,渐远渐小,渐小渐远,终为云层所淹没。

这是一架老式的伊尔-14型军用飞机,机号为3287,机长李骏。起飞地点是北京沙河机场,飞行目的地是江西南昌。飞机上的乘客共有五人,除父母亲和奶奶三人外,还有负责押送的“邓小平专案组”组长和一个工作人员。飞机前部靠舱门的地方放了一张铺着褥子的折叠钢丝床,这是怕年迈的奶奶不惯乘机临时放的。妈妈与奶奶就坐在上面。床边临窗处放了一个折叠桌,父亲就坐在桌旁。“邓专案组”两人坐在机舱后部。

在没有隔音设备的机舱中,只有引擎的轰响,始终没有人说话。机组人员拎着暖水瓶,也只是用手拍拍铁皮,用动作问大家是否喝水。回答也只是摇头或摆手而已。

沉默,无语。不沉默又能说什么呢?这次离开北京,究竟是祸多还是福多?虽然是战备转移安置,但是否带有结论性处理的性质?此一南去,什么时候能够再回北京、还能不能够再回北京?在江西的生活,与中南海的囚禁生活不会一样,但又会是什么样子?两年多的囚禁,连中南海外的北京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了,千里之外的江西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可以和孩子们往来了,但是天各一方,他们生活得怎么样,能来江西吗?

在飞往江西南昌的飞机上,即使脑海中想到这些问题,也不可能得到答案。“革”的前景,国家的前途,政局的发展,都没法预料,更不要说个人的命运了。在“革”运动的政治风云中,决定政治前景的,决定个人命运的,往往是许许多多出人预料的变数。而这些突发的、有时甚至带有闹剧色彩的变数,给个人,给社会,给国家所带来的,是意外,是损失,是政治的大悲剧。

飞机飞行了几个小时之后,缓缓降落在江西南昌向塘机场。

一群接机的人早已在机场等候。父亲下机后,前面所提到的江西省革委会办公室主任程惠远上前与他握手,自我介绍并微笑着说:“邓小平同志,**叫你来江西,我们非常欢迎。”

一声久违了的“同志”,一个久违了的微笑,开始了在江西的岁月。

一个三辆车的小车队——是小轿车,不是吉普车——行驶在江西的红土地上。父亲一行三人坐在中间的车上。车窗的窗帘没拉上,坐在车里可以往外看,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这又是一个久违了的感受。

一眼望去,江西那绵延不绝的红色的土地,是那样地熟悉和令人感到亲切。三十多年前,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父亲经历了苏维埃的战斗生活,经历了他政治上的第一次坎坷与沉浮,并踏着这片红色的土地,迈向了长征的道路。一晃三十年过去了,真可谓风物依旧“人非昨”。

不久,车到南昌,到了省委第一招待所(当时又被称为滨江招待所)。江西省革委会副主任、江西省军区司令员杨栋梁来见刚刚抵达的邓小平,谈话无非是让他们在江西好好劳动接受改造等等,算是“欢迎”,也算是例行公事。

当邓小平一家三人在招待所安顿之时,随同来赣的“邓专案组”两人,便忙了起来。

根据临行前中办副主任王良恩的交待,“专案组”人员急于为邓一家找一个符合要求的住处和劳动的地方,片刻不敢耽搁。到南昌的当日,他们便和江西的人一起看了几处地方,但均不满意。第二天,他们接连再看,还是没有满意的。第三天,省里的人带他们来到原福州军区南昌陆军步兵学校,看了原步校校长住的小楼,还有一个离步校二三华里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专案组”人员认为此处甚好。当晚,他们电话报告北京“二办”。“二办”表示同意并报中办。最后,获得中办认可。

也算是经过一番努力,完成任务后,“专案组”人员来到招待所,与邓小平进行了十多分钟的谈话。他们向邓通告了关于住处和劳动地点的安排情况,并问邓有什么要求,以便回京向中央反映。邓说:“我同意中央对我的安排。我到江西来了,但我还会出来工作的,我还能为党工作十年。”这样一个回答,令“专案组”人员十分意外。这样明确的表态,实在不像一个“犯了错误”的被审查对象应作的答问。邓随即又对“专案组”人员说:“有一件事,就是我大女儿今年二十八了,为她个人的事我有点担心。”听了邓的回答,“邓专案组”组长说:“关于前一个问题,要看你自己了。会不会出来工作,那将由中央作出决定。至于后一个问题嘛,孩子是国家的,你要相信她自己会处理好自己的事,国家也会关心她的。”

这次谈话,是“邓小平专案组”与他们审查的对象第一次面对面的“正式”谈话。“专案组”设立一年多了,他们连与邓小平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当面提审取证了。直到这次送邓小平来江西,他们才第一次见到了这个被“审查”的对象,而在完成任务临走之时,才得以与邓进行了“谈话”。这十分钟的谈话,是“邓专案组”与邓的第一次谈话,也是最后一次谈话。这真是一个只有在“革”这样一个不可以常理论之的时期才会产生的奇谈怪事。

其实,说怪也怪,说不怪也不怪。邓小平的情形,在“革”中,是绝无仅有的。一方面,**要批判邓小平,在**、**等人的鼓噪下打倒了邓小平;另一方面,**又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而且自始至终让中办,也就是让汪东兴直接管邓小平的事情,从未让**、**等人插手。可以说,在批判打倒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邓小平,包括他的人身安全。现在想起来,如若**不想保邓小平,如若让**、**等人得到处置邓小平的权力,那邓小平的命运,将会截然不同。

在“革”中,**保护,或者说保留了的,不仅仅是邓小平一个人,而是一批老干部,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要从**选择接班人说起。**选定**为接班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争年代,从井冈山起,**就是**的得意部将。**能打仗,有战功,特别是在许多次党内或军内出现矛盾时,能够站在**的一边,甚至不惜以其少年好胜之势与人争执。解放后,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极力附和批判彭德怀;60年代,**大力号召学习**思想;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在中央一线工作的**、周恩来、邓小平与广大干部致力纠“左”,**却与众不同地对**吹捧阿谀。**是一个伟人,但同时又是一个性情中人,他记怨又记恩,看人和处理问题不免带有感**彩。**认为,历史上,**是他的人;现实中,**不像刘、邓思想那样右,并会高举他的思想旗帜和忠于他的革命路线。在**觉得“大权旁落”和把阶级斗争扩大到党内之后,毅然决定选择**为新的接班人,并借助**所控制的军队势力发动了“化大革命”。不过,在**选择**为接班人的同时,他对于**也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满意和放心。特别是在**的野心不断膨胀而又有所显露之时,**更是多了一份警惕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