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喜
两个老人一听就知道胡经理是特意说给杨家人听,应该是亲家授意他传达的,以给他们杨家年轻人一个在京城见世面甚至是在城里立足的机会。
杨老爷子和二弟相看一眼,亲家是个心胸宽广的人,他们杨家结了个好亲!
同时胡经理也透露信息:杨家人待遇和其他人一样,培训合格才能成正式工,他们不会给特殊照顾。
不过这已经足够,出去外面打工,最怕的是遇到黑心老板,干活了拿不到工资,而亲家的公司是个正规的公司。
杨老爷子和大儿子大儿媳说:“这几天你们打听打听,亲家公司的正式员工待遇。”
两人齐应:“嗯。”
而这时张彧和胡澜休息的房间里,张彧和胡澜说:“我让安安把公司招工的消息透露给杨家人。”
去杨家提亲回程路上,胡澜和张彧说过有杨家媳妇问自己招工问题。
张彧见过的杨家人印象都可以,觉得招杨家人没什么问题,但不给特殊照顾,和正常员工一样培训,从零做起。
胡澜说:“你们就按公司规定办。”
张彧笑:“当然!”。
林春棠和张桂华中午休息起来,来到休闲区,便看到大孙女和大孙女婿在这。
暖暖看到她们,露出笑脸小跑迎过来一手挽一个,开心问:“奶奶,姑婆,你们休息好了吗?”。
林春棠笑说:“休息好了,孩子们睡了?”。
暖暖说:“他们没来,现在在他们爷爷奶奶那儿。”
林春棠失望:“怎么不带他们来?”。
暖暖说:“我和顾琰过来帮忙,带孩子不方便。”
顾琰也迎过来“奶奶,姑婆。”
张桂华微笑:“小顾来了。”
“哎”,林春棠和他们说:“这几天酒店不向外做生意,这么多服务员,哪用你们帮忙,咋不带孩子来呢”,她想抱抱两个小家伙。
暖暖扶奶奶坐下说:“奶奶,明儿一早我们带他们回去行不?”。
林春棠:“说定了啊。”
暖暖说:“说定了。”
林春棠问她:“你们去见你华明爷爷了吗?”。
暖暖:“还没,他们还没起来。”
“一会你们去见见他们。”
“哎。”
“……”。
晚一些,暖暖和顾琰一起见了老家来人,张华明看到他们两人很高兴,直说:“好,好,咱们暖暖是大律师,小顾也很好!”,出息了。
暖暖语气带点撒娇:“华明爷爷您调侃我”。
顾琰微笑说:“谢谢华明爷爷夸赞”。
张华明笑说:“年轻人就该这么自信”。
暖暖带顾琰继续和旁边的人打招呼:“爷爷,三爷爷,万爷爷,华庆爷爷……”。
张铁石“哎”应一声,看干练的大孙女和孙女婿,心里欣慰。
暖暖和顾琰喊人一圈停下,张铁万感慨说:“暖暖孩子都有了,我觉得自己更老了。”
时间过得真快,当年在铁蛋怀里的软嫩小姑娘晃忽间就是孩子妈,大律师。
张华明没好气说:“你还想年年三十岁,想得美!”,他转头就笑问暖暖:“暖暖,团团和圆圆呢?”。
暖暖笑说:“在他们爷爷奶奶家,明天带来给您抱抱”。
张华明高兴应:“哎,好”。
暖暖和顾琰和张家人打完招呼说一会话,然后去和弟媳妇的娘家人打招呼。
可能是夫妻俩职业原因,这些人和他们打招呼时正正经经,看着就很不自在,夫妻俩只好打招呼认人后就离开。
看两人离开,不少人松口气,杨二婶小声和文静娘说:“大嫂,小静的大姑姐和她姑爷笑眯眯的,不知为啥我心里发怵。”
文静娘悄声说:“我也是。”
“……”。
贺家兄弟和钱家兄弟同飞一个航班,下午两点多到京,约四点能到酒店。
快四点,张彧和关一瑾通过电话,和胡澜到酒店大堂坐等。
一会,小旭和杨文静也下来等他们,随后不久,西西和胡瑾也下来接人,得到消息的暖暖和顾琰也下来。
于是,贺家兄弟和钱家兄弟还有他们的老婆孩子下车就看到张彧一家人在等他们。
贺知琪下车就哈哈笑说:“张大哥,你一家人等我们,真是受宠若惊”,他指着身边的少年少女说:“我家东远,东淼。”
两个少年男女被爸爸指着,就大大方方叫人:“张伯伯好。”
张彧笑应:“好”,随后笑和贺知文钱家兄弟还有他们家眷孩子们打招呼。
钱璟安家孩子是个姑娘,这姑娘温温柔柔,钱旭安家是一儿一女,儿子脸上桀骜不驯,女儿娇气,不过教养还可以,礼貌喊人。
所有人打过招呼,胡澜问他们:“肚子饿吗?要不要吃东西?”。
贺知文媳妇说:“嫂子,我和知文东笙都不用,我们在飞机上吃过饭。”
其他人也说纷纷说不用。
最后张彧拍一下贺东笙肩膀和大家说:“走,你们先上楼休息,晚上喝酒。”
带他们上楼入住休息,房间里,西西已经叫服务员给他们摆上几样江南点心。
看到点心,贺知文和媳妇称赞西西:“西西贴心,知道飞机餐不好吃,给我们上家乡点心填肚子。”
舒妍温柔说:“做酒店的人考虑都周到。”
贺知文问她:“累不累?”。
舒妍摇头:“不累,是去看林姨吧。”
“嗯”,贺知文应声说:“三家里以前的村支书也来,他是张彧族里长辈,人很好,见过林姨我们也去看看他。”
舒妍迟疑一下说:“我们出去买些礼品再去吧。”
贺知文说:“不用,我们带来不少东西,匀出来,后面不够用再去买。”
舒妍应:“好。”
晚一些,林春棠见到贺家兄弟两家人和钱家兄弟两家人,都很高兴,给几个孩子红包后叫他们回房休息。
贺知文夫妻回房间拿了礼品,再去见张华明,张华明见到贺知文也很高兴,和他说:“你们和铁蛋的交情一直维持下来,我真的很高兴。”
贺知文微笑说:“有张彧这个朋友,是我的荣幸。”
张华明笑说:“哎,也是有缘,这些年也有几个知青回村里看,还给村人老人发红包。”
贺知文不好意思说:“这些年我想回去看看,抽不出时间。”
青春岁月最令人难忘,就算那时曾经的彷徨苦闷、难过,回想起来也是回甘,快乐的日子更是难忘。
张华明说:“有空就回去看看,大家都想念你,感激你当年教种蘑菇。”
被人想念感激,贺知文心里高兴,微笑说:“都过去那么久了。”
张华明笑说“过去多久它都在,大家记着。”
“……”。
一老一中年人聊得高兴,谈起艰苦的岁月,语气中带着骄傲和怀念。
钱家人之前只知道小旭的结婚对象是个医生,现在住进酒店,很快知道杨文静是农村出来。
钱旭安夫妻回到房间,他媳妇就说:“我就奇怪了,张荣旭什么样的媳妇找不到,找个农村人。”
钱璟旭不满说她:“农村人怎么了?小时候我盼望自己是农村人。”
她媳妇说:“时代不同,你不能否认,婚姻要讲究门当户对。”
钱旭安和她说:“这要因人而异,你骨子里瞧不起乡下人,孩子也是,不行,我去找儿子女儿谈谈。”
妻子瞧不起乡下人会掩饰,一般人看不出来,孩子不会掩饰。
钱旭安说完就出房间去找儿子女儿,他媳妇见他出去,撇下嘴。
她知道张彧是钱家的大恩人,她尊敬他们夫妻没有问题,她就是不喜欢乡下佬。
钱璟安明白弟媳妇和侄子侄女是什么样的性子,心里也担心,回房后又出来,正好碰上弟弟,两人一通气,便一起去找两个孩子。
他们都很珍惜和张彧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两个孩子把关系弄僵。
外地的客人到齐,张彧和胡澜放轻松,两人去胡玮泽和林叁的房间,张华明也在。
关秀芬见他们来,忙给他们倒茶边说:“有什么事尽管和我们说,我们闲得发慌。”
梁淑华也说:“就是。”
胡澜笑说:“大嫂二嫂,我们不算忙,有这酒店,我们可是省心许多。”
况且现在只要有钱,什么都好办。
也是,关秀芬给胡澜倒茶,再给张彧倒。
“爸,林伯,华明伯,大哥……”,张彧依次和大家打招呼在三个老头旁边坐下。
关秀芬给张彧递一杯茶,张彧道谢接过喝下,胡韶云问他:“忙完了?”。
张彧笑说:“嗯,差不多。”
他问三个老头:“爸,林伯,华明伯,你们晚上要随我们回家吗?”。
胡玮泽说:“要”,明天上午他要看外孙迎新娘进门。
林叁说:“我也回。”
张华明稍犹豫一下说:“我跟着去方便吗?”。
张彧笑:“当然方便。”
胡韶云说:“明天一早我们再过去”,今晚去了睡得挤。
“……”。
晚餐很热闹,张彧和老朋友们喝点小酒,说说近况。
散席后,小旭和姐姐姐夫把杨文静和她家人还有伴娘们送去GH苑的房子,交待一番后回家。
家里新房又布置一番,晚上小旭在姐姐原来的房间里睡。
次日大清早天刚亮,张建设过来见侄子精神特别好,贼兮兮问:“小旭,昨晚睡得着吗?”。
小旭沉稳说:“睡得着啊”,反问他:“建设叔,你结婚前一天晚上睡不着?”。
张建设说得干脆:“激动得睡不着”,他低下声说:“偷偷和你说,你爸当年也睡不着。”
张彧洗完脸过来:“说什么悄悄话,建设,你别把小旭带沟里”,这个建设太潮流。
张建设心跳漏一拍,急忙说:“没什么,和小旭说一会去迎亲的事。”
张彧看他们一眼回房间换好衣服出来,伴郎们陆续到来,有涵涵,凌翔,沈文杰,还有小旭的五个战友。
沈文杰和小旭的战友穿着整齐的军装,穿西装的涵涵和凌翔相看一眼,涵涵和表弟说:“小旭,要不,我和凌翔就去了?”。
两个穿西装的和混在六个穿军装的里面,很不协调。
小旭不在意说:“涵涵哥,没事,接亲时还要你和文杰帮忙发红包”,他的战友和凌翔不像表哥能说会道。
涵涵看看表弟的战友们的黑脸,五个人向他同时笑,露出大白牙。
行吧,服装不协调就不协调。
吃过早饭,胡家人和张家一部份人、贺知文兄弟钱家兄弟到达,车位不够坐,他们媳妇孩子没有来。
随后,暖暖和顾琰带俩孩子来,两孩子非常受欢迎。
时间也差不多,迎亲队伍出发去接新娘。
在家里等的没有事干,下棋的下棋,说话的说话,逗孩子的逗孩子,泡茶的泡茶。
张彧和贺知文几人坐院子里说话,贺知文微笑问张彧:“张彧。儿子娶媳妇心里什么感觉?”。
其他人看向张彧,张彧笑说:“就是高兴,没有特殊的感觉”。
暖暖出嫁时心里高兴也难受,儿子娶媳妇添丁进口就是高兴。
贺知文转话题,一群男人聚在一起话挺多,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
正十一点,张建设和胡定琦同时点两封鞭炮,院子里喜气洋洋,新郎把新娘迎进家门,新郎是一身军装,新娘穿着红色绣花长裙,两人穿的服装,气质都非常相配。
新人在堂屋里宣誓,然后拜见长辈,送新郎新娘回新房,礼成!
送亲的杨家人八人,加上八个伴娘,关秀芬和梁淑华招呼他们坐下喝水。
给二姐送嫁的杨文涛心里意外,他以为姐姐一家住在高级别墅,没想到是老房子。
其他人眼神也很意外,但都没有问,爷爷(大爷爷)交待过,到张家看到什么不许惊呼,不许随便问。
午饭是请酒店师傅来家里做,简单可口,吃完午饭稍为收拾一下,一行人去酒店。
三辆面包车,几辆越野车,一次就能把所有人都载走。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