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将在七零

第114章 离开

到上工时间,大家依依不舍离开,同时心里羡慕铁蛋,不仅能去上海,还去了首都!

大致了解张彧情况的很佩服他,不了解的羡慕他有个好爹,有钱票出门。

张彧下午去上工,先去知青们干活的地方找叶昆和贺知文凌江,叫他们:“凌江,叶昆,贺知文,晚上去我家吃饭”。

三人不推辞,凌江笑应:“好,下工我们就去”。

贺知文微笑说:“知道了”。

叶昆笑:“知道”。

张彧看一眼胡澜,胡澜向他笑笑:“我先去干活”。

叶昆说:“赶紧去”,这两人天天见面还黏黏糊糊,受不了。

见张彧又来找叶昆和贺知文还有凌江去吃饭,男女知青们羡慕嫉妒恨,他们也想和张彧交好,但人家对他们不冷不热,和他们说话时语气冷淡,唉。

张彧翻地时旁边有人不断问他首都各种问题,他没有不耐烦,谁问都简练回答。

傍晚,张彧将两个菜和酒送去牛棚,把日历交给林叁和大家说几句话就回来,天黑得早,八仙桌上点了两根蜡烛。

两个炕桌上摆满饭菜,人已坐齐,酒也倒好,张彧在男人一桌这边坐下,拿起筷子说:“吃饭”。

吃些饭菜后,张彧才和凌江叶昆贺知文三人碰杯喝酒,吃吃喝喝还带说话。

叶昆吃一口香辣小炒肉说:“过年后几乎没有新鲜肉卖,还是张彧你厉害,容易换到”。

张彧说:“我运气比较好”,不信也没法子。

贺知文微笑说:“你运气确实是好”,世上总有一些人运气比一般人好。

凌江点头:“我早发现他运气比一般人好”。

胡璇咬着软糯的红烧肉,一小口红烧肉,一小口米饭,吃得两颊鼓鼓。

叶昆看过去,见她可爱逗问她:“小璇璇,你姑父好不好?”。

小姑娘咽下饭,一本正经地说:“张叔叔人特别好”。

“哈哈,怎么不叫姑父?”。

“姑姑说结婚了才能叫姑父”。

“现在可以叫的”。

“叶叔叔,你话好多”。

叶昆震惊,他被嫌弃了?林三丫笑说:“璇璇吃饭时不爱说话”。

原来是这样,有些人家是讲究吃饭时不说话。

张彧问贺知文:“我看蘑菇棚后头清理出空地,还要建蘑菇棚?”。

去年蘑菇卖得好,大队都不用派人带出去卖,而是市供销社和百货的采购员直接来三家里大队采购。

贺知文说:“是,再建三个,现在隔壁市的供销社采购员也来和大队长预订蘑菇”。

张彧吃粒花生米说:“不错”。

叶昆喝下酒:“是很不错,蘑菇种再多也不怕没人要,冬天几乎没菜吃,特别是更北的地方”,不是每家都像张彧家,有个小暖棚,天天吃青菜都没问题。

胡澜接话:“这个时节是没有什么菜,基本上就剩土豆和咸菜”,土豆和咸菜还不是每家每户都剩有。

林三丫细声说:“我们以前也一样”。

叶昆笑:“你们家的日子可以说是翻地覆地”。

张彧喝口酒:“大家的生活也有明显的改变,听说大队长被表扬很多次”。

贺知文说:“大队长人真不错,我们运气好,据说有些地方的村干部不行,哪个知青给东西,就安排轻省的活”。

他说张彧运气好,其实他们这些到三家里大队插队的知青们运气都很不错。

凌江点头:“这是真的,我二姐她下乡的地方就是这样”,他妈每两个月就给二姐寄去钱和包裹。

叶昆闷闷说:“为上学名额,还有些村干部和知青做见不得人的交易”。

回家过年期间,他就听到不少离谱的事,他妈说估计有些下乡女知青还会遇到更可怕的事。

像之前知青办那个何主任,世上不是只有一个何主任,还有无数个。

“……”。

第二天一早,张彧进山,到地方,他先翻地,这地去年秋天收红薯土豆时已经翻过,再翻一次,等天再暖一些就种下玉米。

尽管他干活快,差不多三亩地,快傍晚也才翻完,回到家已经天黑。

接着是开荒种牧草的地,画地方,砍大树,挖壕沟,火烧,挖树根,翻地,捡出草根,费六天多时间才完全弄好。

开出的地不平整,不过种牧草也无碍。

这几天他早出晚归,一口气把地整出来,还没去问林叁有没有算出他和胡澜的结婚日子。

晚上吃饭后,张彧就去牛棚,见他来,唐济安打趣说:“我还以为你会天天来催,你小子倒是沉得住气”。

张彧笑说:“这几天在山里忙”,他和大家打完招呼后问林叁:“林伯,日子看好了吗?”。

林叁说:“看好了,农历八月十八是今年最好的日子,那天之后翻到明年,有两个日子也勉强可以,我建议你们定在十八日那天”。

张彧看向准岳父大人:“胡伯父,你的意思?”。

胡玮泽说:“老林和我说过,就定那天吧”,张彧生日在农历十月,阳历十一月,看的日期离他满二十岁也就两个月,早两个月结婚也没什么。

张彧想了想,和胡玮泽说:“胡伯父,我想按老规矩,请陈伯给我和胡澜写婚书”。

没有结婚证,没有婚书就结婚入洞房,张彧觉得不对劲,陈牧元是大学老师,帮忙写婚书合适。

七人听张彧的话感到意外,没想到张彧年纪小,人却守旧,胡玮泽说:“可以”,他看向陈牧元:“老陈,能帮忙写吗?”。

陈牧元笑说:“自然没问题”。

张彧回到家,把结婚日期告诉亲娘和胡澜,林三丫开心拉着胡澜说:“日期定了,我们就开始做准备,澜澜,缺什么就去买,县城买不到,就叫铁蛋托人从上海买寄来”。

胡澜脸微热,微笑说:“好,林姨,时间还早,还有大半年时间”。

林三丫笑:“很快”。

胡璇不高兴嘟着嘴,林三丫搂着她说:“不高兴啊,璇璇希望姑姑幸福吗?”。

“希望~”。

“……”。

过几天,猪圈里多出三只小花猪。

随后张彧收到沈秋阳来信,信里说感谢他帮忙照顾他爷爷奶奶,也感谢寄去的腊肉,他拿去食堂加餐,下回不用寄。

信里还说不少废话,张彧看完信心想,那点肉拿去食堂加餐,沈秋阳吃到嘴里不知道有没有指甲盖的肉,肉干估计也是和战友们分着吃。

张彧给他回信,告诉他他爷爷奶奶身体不错,虽然沈秋阳肯定收到他爷爷的信,但他还是提一提,并告诉他自己结婚日期,写好寄走。

日子过得快,天渐暖,春玉米种下,牧草种子撒下,一夜间,春回大地,春暖花开。

下雨时胡璇就一人呆在张家堂屋,一个人看小人书,小小的孩子也呆得住,天晴后就和队里小姑娘一起玩,回来一身泥。

家里有布料,林三丫给她做三套春天穿的衣服,随她换。

张彧从山里熏三窝兔子回家,兔圈里的兔子增多。

春雨过后不久,叶昆拿到工农兵大学名额,是天津的一个工程学院,他收拾行李离开。

张彧把他送到市里上火车,火车开前,叶昆从窗口里向张彧喊:“张彧,不要忘了给我寄东西”。

张彧:“行了,你都说多少遍了,我又不是七老八十,记不住”。

叶昆无赖:“反正你要记得给我寄”。

张彧无奈说:“这么大年纪,怎么说话还像个孩子”。

叶昆委屈说:“以后我们要见一面很难,我心里难过,你都不难过”。

是不太容易,不过现在通信容易,可以常写信。

张彧说:“以后常写信”,又不是送上战场,难过什么。

火车缓缓开动,叶昆眼里含泪向窗外挥挥手,他来的时候难受,怕吃苦。

离开的时候更难受,来乡下几年,交到几个好朋友,这是最大的收获。

送走叶昆,日子一天天过,农村的日子周而复始,收麦夏种,过炎热三伏天,收春玉米种下红薯,就离中秋节不远,也离张彧和胡澜结婚日子不远。

张彧提早一个月和张华明、张铁万、张华庆他们说自己结婚日子。

他和张华明说后,张华明问他:“你打算请多少人?”。

张彧说:“现在提倡简朴,我也不好全请小队的人,就请我那支五服之内,还有我交好的几家,一些年轻人,我娘交好的人,几个同学,我们小队的知青”。

张华明说:“我给你记下,算算大约多少人,要办多少桌,要准备多少粮食,对了,铁蛋,你计划做几个菜?”。

张彧回他:“八个,现在各种青菜还有,凑凑就够八个”。

张华明说:“也行,你和我说你准备了什么?打算做哪八个菜,我给你查漏”,他担心这孩子弄大手笔。

张彧高兴说:“最好不过,红烧兔肉,红烧鱼,炒腊肉片,肉沫炖豆腐,腊兔肉丁炖豆角,炒酸菜,青菜两个”。

张华明听了说:“肉有点多”,听铁蛋的意思红烧兔肉和炒腊肉是纯肉,这不行。

张彧诚恳问:“这我不懂,华明伯你给个意见”。

随后两人商定菜色肉量,定下来后,张彧笑问:“华明伯,清峰哥有对象了吗?”。

张华明笑说:“还没有,你伯母要给他张罗,他说等工作后再相看”。

他同意小儿子的主意,要是在学校处对象,等毕业分配,分到不同地方就很麻烦。

本来计划来几个月就回家的胡璇小姑娘没有回去,她爸妈写信叫她回去,她就自己写歪歪斜斜的字回信:爸爸,我还要替你孝顺爷爷,爷爷夸我字写得好。

胡韶云夫妻收到闺女亲自写的信,有高兴也有难过,高兴的是闺女会写字了,尽管写得不好,看清楚得费劲,难过的是闺女不怎么想他们。

闺女像放飞的小鸟,一去不回。

中秋节前一天,张彧拿笔墨纸砚去请陈牧元帮忙写婚书,见到文房四宝,牛棚七人对张彧更是喜欢。

婚书写好,张彧拿回来给胡澜一份,胡澜打开看说:“陈伯父写的字真漂亮”。

张彧握着她的手说:“你关注点不对,有婚书开心吗?”。

胡澜脸发烫,小声说:“开心”,这个男人虽然不会说甜言蜜语,也不够浪漫,但很多事会为自己考虑周全。

他们是未婚夫妻,两人独处时,他不会对自己动手动脚,他从心底尊重自己,她很喜欢。

所以临近结婚日期,她不紧张反而期待,她想和他组成家庭,为他生儿育女。

张彧轻声问她:“紧张吗?”,胡澜笑着摇头,反问他:“你紧张吗?”。

张彧笑说:“想到很快就要娶你回家,激动紧张”。

“你会紧张?”。

“会”。

“……”。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