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将在七零

第72章 人真多

车厢里的人说话声挺大,有些吵,张彧坐外面座位,他和凌江说:“我走走”。

凌江“嗯”一声,理解他的好奇心。

张彧起身慢步向车后头方向走去,真的很稳,在车厢交接处,他看了看,走进另一个车厢,这个车厢和他们坐的车厢一摸一样。

又向前走过两个车厢,都一样,踏进下一个车厢,是餐厅,里面有个乘务员大姐在忙,见有人来说:“半个多小时才后有饭”。

张彧笑了笑说:“多谢大姐”,转身回去,回到座位坐下,问凌江:“你要不要去走走?”。

凌江摇头说:“不去”,硬坐的车厢都差不多,卧铺车厢没有票不能进去,没什么好看的。

凌江和坐他们对面的两个中年男人搭话,张彧没有和人瞎聊心思,和凌江换位置,看窗外风景。

火车在动,外面的景色由各种各样的房子到绿色春玉米地,间隔有收完麦子、冒出秋玉米小苗的土地。

市附近的土地比他们县城平整很多,土地看着也比较黑。

车厢两边的玻璃窗是开着的,风从这边进,又从那边出,车厢里不是太闷。

随着夕阳西下,更凉爽一些,不过蚊子也多起来,车厢里除了吃饭声,还有拍拍的打蚊子声。

张彧拿两个饭盒去餐厅买饭,果然是不用粮票,每人打一个肉菜一蔬菜,肉菜里面的肉片太少,主食是二米饭,这些对他饭量来说,份量很少。

盖上饭盒盖,张彧问工作人员,得知可以出压金借饭盒,于是他借两个饭盒,打四份饭回到座位。

凌江见张彧带回来四个饭盒,吃惊问:“你怎么买这么多?”。

张彧说:“我看饭菜的量,我吃两份都不够,就多打,还好不用票”。

想到张彧的饭量,凌江不再说话,拿过自己的饭盒,两人吃饭。

张彧觉得火车上的饭菜一般,主要是肉太少,有点后悔早春还冷的时候,没有拿肉去让杜师傅帮忙做成肉干。

凌江却觉得不错,火车上菜的油水比自家足。

坐他们对面的两个大叔可就难受,啃着干粮,对面的两个小伙子吃着热腾腾的饭菜,干粮快咽不下。

张彧吃下两份饭,拿来第三个饭盒打开,分给凌江一半:“吃不下”。

凌江说:“你还没有吃饱吧”。

张彧说:“差不多饱,吃一半就够”。

做张彧对面的中年男人忍不住说:“小伙子,你这饭量,你家养你真不容易”,快吃三份饭。

张彧回:“不用人养,我养我自己”。

这个年轻人太不懂过日子,大叔说:“那你得省钱娶媳妇,娶媳妇可不容易”。

凌江没有推辞,继续吃,心想张彧可不缺娶媳妇的钱,他接话说:“他饭量大,不吃这么多没力气”。

吃完饭,凌江拿饭盒去洗回来,张彧把两个饭盒拿去餐厅还。

次日早,靠着座位迷糊一夜,张彧觉得还行,凌江精神就不太好,上午趴着睡,车厢里的人也神情疲惫,话少了。

窗户风景看过多了也就那样,火车停站,下人上人,有人偷偷在火车外兜售馒头,鸡蛋,张彧买一些。

说偷偷,其实张彧觉得火车上工作人员和车站的人都知道,不过是挣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张彧一路观察外面的情况,其实也都差不多,农田,村庄,山林,平地,路过城市也不能下去看。

再一天早上九点多,火车到达上海,张彧和有点蔫的凌江下车,两人提着行李随人流向火车站外走去。

凌江看精神奕奕的张彧,真是慕了,边走边说:“练武的人体力就是好”。

张彧说:“也不一定,你的体力现在是有点弱,是因为你长得够高,吃的东西不够,等身体不再长高,会慢慢结实”。

两人到火车站外,张彧掏出几张纸,上面是贺知文写给他的坐车攻略,到什么地方坐什么车,连花多少钱也写得详细,下面一张是画的线路图。

两人按贺知文描写的,走一小段路,坐上一个公交车,这个站有很多人上车,人挤人,坐过五个站,两人下车,走一小段路,坐上电车,坐电车的人也很多。

张彧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是:人真多!

在老家,他就觉得人多,和前世比起来,村庄多,人口多,土地少,城里更是挤,住的地方狭小,来到上海,发现人更多。

张彧和凌江两人下火车前去侧所换了衣服,但因为没有洗澡,身上还有隐隐的汗臭味,所以他们直接去贺知文家附近,那里有个招待所,计划在那里入住。

其实坐公交车和电车的人也不是人人都清爽,汗臭味也有,但不管是张彧还是凌江都想弄清爽再逛。

半个多小时后两人下电车,顺利找到招待所,去服务台办理入住,接待他们的大姐三十多岁,姓沈,整个人看上去整洁干练,讲的普通话比较标准。

她上下打量张彧和凌江一番,又细问他们的真实年龄,来上海的目的后,才给他们办理入住,开个在二楼的两人间。

沈大姐带他们到房间,交待一些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说:“你们出去游玩,晚上早点回来”。

凌江微笑说:“谢谢沈大姐提醒”。

沈大姐将两把钥匙给他们:“你们只要晚上不太晚在外面,还是很安全的,还在读书就出来游玩,你们家长也放心”。

两人还是从小地方来,一个还是农村的,真是少见,这两孩子胆子真大。

凌江笑说:“大姐,我们不小”,他和张彧快满十八了。

沈大姐交待完离开,张彧和凌江马上拿干净衣服去洗澡间洗澡,还好他们是夏天来,洗冷水澡就行,冬天洗澡非常麻烦,洗完澡后洗脏衣服晾上,两人一身舒爽,下火车有点蔫的凌江变精神。

这时刚好中午,张彧和凌江去附近的国营饭店吃饭,中午没有传说中的生煎,两人点两个炒菜,要两斤二米饭。

吃完从国营饭店出来,都没吃饱,张彧小声说:“这样不行,吃这点饭我受不了,我下午先在附近转转,打听交易的黑市,换点本地粮票,傍晚我们再去贺家”。

自己习惯了吃不饱没什么,但张彧练武,体力消耗快不耐饿,换粮票是必要的,凌江说:“我们一起去”。

凌江一起去就不方便了,张彧说:“我一个人容易脱身,你跑不快”。

这确是事实,自己跟着去只会拖他后腿,凌江便说:“行,你小心些”。

张彧下午几个小时摸清招待所附近的情况,没有找到黑市,不过用几条肥肉和几个老太太换到几张粮票,还是很少。

他回招待所时,从储物空间里拿出五把挂面带回去,打算之后借招待所的炉子下面条。

凌江见他带回面条说:“你运气挺好,这么快就换到面条”。

张彧说:“失策,我还是考虑不周,常听贺知文说城里很缺吃,但没想到这么缺,早知道我提着粮食来,请人帮忙做”。

凌江说:“有这五把面条也可以”。

张彧休息一会,两人去饭店吃晚饭,吃半饱,然后提着贺知文让张彧帮忙带给家人的十斤玉米面,他自己悄悄整的一包咸鱼。

现在贺家三口住弄堂里,下午张彧来附近探过,所以他们直直走过去,走进一条弄堂。

张彧不清楚本地人为什么将小巷道叫弄堂,顺着门牌号,找到五十六号。

这是一栋三层楼房,听贺知文讲,这栋楼原来是他们家的,现在住了三家人。

两人在房子前停下,就有个老太太在院里问他们:“你们找谁呀?”。

张彧说:“大娘,我们找贺知棋,我是他家远房亲戚”,他注意到,当提到贺知棋的名字时,大娘眼神不屑,听说是贺家远房亲戚,理都不理他们了。

张彧和凌江相看一眼,张彧沉着声喊:“贺知棋!”。

话音刚落,就见二楼一个小窗口伸出一个脑袋:“谁找我?”。

“张彧”,张彧说出自己的名字,就听上面的人惊喜说:“我就下来”,接着,就听里面楼梯咚咚响,声音真不小。

贺知棋是个十三岁的小少年,开心跑出来:“张大哥?”,诶,脸上疑惑,有两个人哪个是张大哥?

小少年和贺知文长得有点像,张彧微笑说:“我是张彧,他是凌江”。

贺知棋笑说:“我们去房间”。

张彧应:“好”,刚问话的老太太盯他手里的袋子也太过炙热,真不痛快。

两人随贺知棋上楼进房间,房间挺小,里面有个怯生生的小姑娘,贺知棋说:“这是我妹妹知华,知华,这是张大哥和凌大哥”。

小姑娘细声叫:“张大哥,凌大哥”。

“你好”,张彧和凌江回应后,张彧把袋子给贺知棋:“你哥捎给你们的,他很好,我们住在离这不远的招待所,明天你有时间吗?带我们去转转?”。

贺知棋接过袋子,开心说:“明天我有时间,你们坐,我姆妈就回来”,心想小妹做的饭不够,姆妈回来就下面条。

张彧说:“我们吃过饭,想出去转转”,他们两个大男人和小姑娘同处一间屋里,不像样,而且这也是睡房,让人不自在。

自家待客实在困难,贺知棋不再挽留,把他们送出大门。

张彧和贺知文向外走,迎面来很多下班的工人,推自行车的,走路的,络绎不绝,小小弄堂人挤人,和他们接重擦身而过。

张彧再次感慨城里人特别多,深刻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知青下乡。

两人在附近大街走一段路,觉得没意思就返回招待所,借招待所烧水的灶煮面条,吃着白面条,张彧又后悔没有做肉酱带来,这次出门考虑得太不周全。

第二天早,张彧和凌江去吃早餐,吃到传说中的生煎,确是好吃,张彧不顾手里还剩有多少粮票,点了六份吃,搞得周围的人不停看向他们。

看得凌江都不好意思了,但张彧面不改色,回到招待所,贺知棋已经在等他们,见他们回来,少年笑得干净,问他们:“张大哥,凌大哥,今天想去哪里?”。

张彧说:“外滩”,先去看海,两辈子都没见过海,怎么都要去看看。

贺知棋:“好,走,我带你们去”。

差不多一个小时后,三人到外滩,张彧和凌江看到海,都很激动。

张彧看辽阔的海水,海面平静,无风无浪,心里感慨万千,能在几百年后活着看不同美景,吃到丰富美味的美食,真是好!

心想,如果能在这里买房子,空闲时就来住段时间,就更好。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