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科举兴家日常

第244章

远在青山镇的家人殷殷期盼, 钱有福这边一家人也是归心似箭。是以国子监的事情交接好,简单收拾了一下要带的东西,正好又赶上有船往淮安府去, 钱有福就赶紧带着妻儿上了船。

原本以为这一路看山看水,加上马上要能见到亲人的激动, 旅途会很愉快。

结果秦慕歌一上船就开始晕船, 脑袋一阵一阵的眩晕,靠在榻上难受的根本不想动。

钱有福父子俩本来很欢乐的心情,也因此受了不小影响。

“娘, 我刚刚去问了大夫,他说按摩合谷穴可以缓解晕船, 我帮你按摩合谷穴吧?”

乐乐是个孝顺的好孩子,上船后得知他娘身体不舒服, 第一时间就跑出去找大夫求助去了。

“好”秦慕歌笑着点头。

小家伙便呆在秦慕歌跟前,吭哧吭哧给秦慕歌按合谷穴。

钱有福看儿子干的卖力, 也没说啥,笑着去给秦慕歌倒了一杯茶水, “顺顺吧, 能稍微好点。要吃梅子吗?”

这是上船前,秦慕歌担心小家伙晕船或者在船上不愿意吃东西,买来准备哄孩子用的, 结果孩子没用上,她自己倒先用上了。钱有福想想,唇角就控制不住弯了弯。

秦慕歌注意到钱有福的表情, 哪里不知道这人在想什么, 嗔怪的瞪了钱有福一眼,却也没忽略钱有福的好意, “给我拿一颗吧?”晕车晕船难受,喝几口水再含颗梅子确实能好点。

钱有福点头,出门叫人去取。

东西很快取了来,钱有福接过来亲自喂到秦慕歌嘴里,然后钱有福挤到秦慕歌另外一边,让她靠在自己肩上,两个人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

偶尔小家伙也会童言童语的跟着掺和几句。

时光虽慢,一家人其实也很悠哉快乐。

过了两日,秦慕歌晕船的症状好些了,钱有福便开始在中午比较暖和的时候带着乐乐到甲板上钓鱼玩耍。

因为不是包船,船上还有不少其他人,读书的,南北来往做生意的,贩夫走卒,官宦商贾什么人都有。钱有福兴致来了还会跟其他人一起聊聊天。

“爹,看着要下雨了。”

船越往南天气越暖,九月底十月初北地有些地方已经落了雪,而南方却还很暖。雨下的很急,颇有些夏天下雨的感觉。

“起风了,咱们回吧。”

船上刮风下雨跟岸上不一样,岸上刮个风下个雨不是事,船上稍微有点风,船就晃悠的厉害。

父子俩晃晃悠悠的好不容易才回了房。

“这风这么大,雨下的这么急,船继续走会不会有危险啊?”

秦慕歌看到父子俩进来,看着窗外,一边让下人关窗户避免雨水被风刮进来湿了东西,一边有些担心的道。

“应该不会,这船是常年在这条河上跑的,船家比我们有经验多了,这点风雨他们应该有经验能应对。”

事实也确实如钱有福所言,船家的应对非常好,船速很快就降了下来,并在最近的码头停靠了下来。

直等一夜疾风骤雨过去,第二天天空放晴,商船才再次启程。

接下来的行程,一路都很顺利,老天爷也很给力,连续好些天都是大晴天。

虽然时间已经进入了十月中,却好像并没有多冷。钱有福他们连最后的皮子衣服都还没上身。

“爹,前面就到青山镇了。”

一路听钱有福讲青山镇的趣事,又知道爷奶,太爷爷太奶奶,哥哥姐姐都在青山镇,乐乐这一路上都盼着呢,听到船家让人来通知他们的船马上就要到青山镇码头了,小家伙很是兴奋。过来一个扒拉着钱有福腿,就想往岸上看。

钱有福笑着把小家伙抱起来,指着岸边的景致一一讲给小家伙听。可能是回了故乡的缘故,钱有福话里不知不觉便带上了几分青山镇这边的方言。

旁边一个同样站在甲板上准备下船的中年人听出钱有福的方言,看了钱有福一行人一眼笑着过来跟钱有福打招呼,“这位兄弟是在外打拼回来过年的吧?”

马上到家了,钱有福心情好。被人打断也没生气,笑着点头,“对,回来过年的,这位大哥也是?”

“是,老哥我也是带着一大家子回来过年的,这不我们青山镇现在厉害了,出了好几个不错的书院吗?正好孩子也到读书年纪了,把孩子送回来念书……”

“送回来念书?老哥你没弄错吧?青山镇一个小地方,能有啥好书院啊?”旁边人听到这话觉得这位老哥有点瞎搞。

老哥:“哎呦,老弟你这话可说错了,你要说咱们青山镇其他的不行,咱认,可您要说书院不行,那咱可要好好跟你说道说道了。咱们淮安府赫赫有名的二钱知道吧?那两位大人可都是咱们青山镇的,人家就是从咱们青山镇考出去的。还有周大人,杨大人,另外一位钱大人。您可别看咱们青山镇小,就咱们这小破镇子就咱们大周建国到现在可是出了好几位大人呢。”

“真假的?”这船上的乘客有的是外地来的,对青山镇还真不了解,一听老哥这么一说,立马来了兴趣,问了老哥不少青山镇的事。也听老哥说了不少。

钱有福在边上也跟着听了不少,其中这位老哥说的最多的,除了钱有福他们几个考中进士入朝为官的,就是青山镇

的一座庙,一座从这里考出去的大人们考试之前都去拜过,还在山上抓到过人贩子的庙。

“这么说来,这庙挺灵啊?!”

“那肯定的,我跟你们说,现在只要来青山镇的,大家都会去拜拜,求学业、求财运、求姻缘,可灵了。”

“求子灵不灵啊?求子灵的话,我也去求一求。”

“灵,咋可能不灵呢……”

老哥一张好嘴,钱有福眼睁睁看着那位老哥硬生生把好些本来不准备在青山镇下船的人,都勾的下了船。

“这人真厉害?!”

“娘,谁厉害?”

安安算到他们这几天到,跟着钱长鑫几个到码头来接人,看到钱有福他们从船上下来,立马高兴的冲过来。听到秦慕歌嘀咕,下意识问道。

“船上遇到的一位老大哥”秦慕歌抱着冲到她怀里的安安轻笑,“你们怎么过来了?在码头上等多久了?”

“也没等多久。”另一边,钱有福也在问钱长鑫,叔侄俩几年没见,钱有福上来先给了他三叔一个熊抱,等抱完了,叔侄俩才到一边说话。

话题主要围绕在李氏几个长辈及钱长鑫三个孩子身上,“阿义(钱有福堂弟钱有义,钱长鑫儿子)这几年都在做什么?”

“在族学里教书呢,你也知道,那孩子天资一般,有你托人送回来那些资料,才好不容易中了秀才,也不想再往上考了,你爷就让他去族学里给孩子们上课去了。”

钱有福点头,以阿义的性子教书育人也不错。“听说镇上多了几个书院?”

钱长鑫点头,“你念书时候私塾的小袁夫子你还记得吧?有一家是他回来开的。还有一家就是之前杨秀才开的那个私塾,你们都中了进士后,咱们青山镇名声传出去了,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袁秀才、杨秀才就又找了一些人,各自办了个小书院。”

延用的还是跟钱有福他们那时候差不多的教学模式。不过现在官府重视,每年都会定期邀请县学、府学的教喻、教授们过来讲学。

他们本地书院私塾之间比拼的氛围也很好,所以他们镇的整体教学水平很不错,“就连咱们族学现在学生都不少呢。”这两年每年都有人捧着银子过来想要进他们族学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