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察举制
朱熹以专门的律法,对西席的违法行为,以及不尊西席的行为给予加倍的惩戒,刘闪对此大加赞赏。
喝口茶后,刘闪又问起平衡士族群体和庶人百姓的利益之法,朱熹却犹豫着说道:
“刘公子,若要平衡各方利益,若想获得士族群体的支持,必先了解「士族」群体的形成起因。”
“愿闻其详!”刘闪饶有兴趣地问道。
“西周初年,全国推行「宗法制」和「分封制」,这套制度规定:天下只能有一个主人,那就是周天子。周天子死后,天下只能由嫡长子继承。
而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就成为诸侯,并可获一块封地,拥有这块土地上的所有子民和资源,这块封地就叫做「国」。”
“诸侯死后,他们的嫡长子就成为下一任诸侯,其他的嫡子和庶子,同样可以在这块封地内获得一块小封地,同样拥有这块小封地上的资源和子民,这块小封地,就叫做「家」,家的主人称为「大夫」。”
“同样的道理,大夫死后,「家」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就被称为「士」,「士」之下就不再分封,「士」的嫡子和庶子都称为「士」,他们没有封地,但有特殊的身份,拥有读书和做官的权利。”
“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就由天子、诸侯、大夫和士组成。他们在这个阶层内各行其事:天子要平天下,诸侯要治国,大夫要齐家,而士则要修身。
自天子以外,诸侯、大夫、和士就构成了最早的「贵族」,他们有财产,有身份;
在这之下,还有大量有财产,没身份的「庶民」;在庶民之下,还有大量无财产无身份的「奴隶」。”
“在这个时代,「贵族」垄断了获取知识和做官的权利,各阶级之间没有上升的通道。
每一个人,只要他出生时没有的东西,就算再怎么努力,一辈子也不会拥有。
在这个时代,人们认为「天下」是无限大,认为天子有无限的「国」分给诸侯,认为诸侯也有无限的「家」分给大夫,认为「士」也永远有官可以做,这便是这套制度能维持的必要条件。”
“然而,到了春秋时期,人们意识到「天下」并不是无限大,不是每个诸侯都能有「国」,不是每个大夫都能有「家」,不是每个「士」都有官可做。于是,国与国之间开始互相攻伐兼并,这套制度就开始崩塌。”
刘闪自然学过历史,也对这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从来没有像朱熹这样去剖析。
朱熹说话时,刘闪只是静静地听,不停地点头。
“这套看似完美的制度崩塌之后,天下战乱不止!就在礼崩乐坏之时,「庶族」群体迎来了一缕阳光:提倡「有教无类」的孔圣人诞生了,他应该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西席,他提倡「所有人都有权利获取知识并做官的权利」。”
“在孔圣人的倡导下,大批的「庶族」群体学到了「修身、齐家、治国」的本事。
伴随着诸侯之间战争对人才的需求,他们获得了做官的权利,开始跻身于「士」的群体,比如子路、吴起、庞涓、苏秦、张仪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贵族」和「庶族」的界线就开始模糊,「士」的数量不断壮大,逐渐形成单独的「士族」群体。
自秦王统一六国后,「贵族」彻底消失,除皇帝之外,所有人都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中,从此之后,「士族」就垄断了做官的权利。”
“到了汉武帝时期,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做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将对儒家思想的熟悉程度,做为考量人才的标准,这就诞生了「察举制」,这让「庶族」也有了入仕为官,以及跻身为「士族」的通道,但是……”
“朱大人……”刘闪打断了朱熹的话。
在这以前,刘闪对「察举制」的了解颇为浅薄,眼看朱熹说得头头是道,便想详细了解一下「察举制」的详情,但朱熹似乎要一笔带过。
“朱大人,可否详细解释一下察举制?”刘闪饶有兴趣地问道。
“既然刘公子想知道,下官将言无不尽!”朱熹稍稍整理思路后说道:“刘公子,「察举制」主要分为三科,分别是「举孝廉」、「举秀才」、「举贤良方正」。”
“愿闻其详。”
“刘公子,所谓「举孝廉」,这是以「郡」为单位,由郡守向朝廷举荐做官的人选,其举荐标准就是「孝敬父母」。”
“卧槽!”刘闪不可置信地问道:“难道孝敬父母者,每一个都真才实学?仅仅「孝敬父母」就能做官?若是每个人都孝敬父母,那又让谁来做官?难道还要彼此「PK」一番?如此一来,岂不荒谬?”
“呃……下官惶恐……”
刘闪身为皇帝,他敢于直言否定汉武帝的做法,这虽有不妥,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朱熹身为臣子,他既不敢对汉武帝发表意见,也不知道「PK」为何物。
刘闪做了个继续的手势,朱熹这才说道:“举孝廉有不同的标准:人口不满十万的郡,每三年可举荐一人;人口不满二十万的郡,每两年可以举荐一人;
人口二十万以上的郡,每年可以举荐一人;人口超过四十万的郡,每年可以举荐两人。”
朱熹说话的同时,刘闪又想起魏国的州泰,他曾在家守孝九年,不知道能否被举为「孝廉」!
不过,刘闪并未询问此事,而是说道:“朱大人,如此说来,全国每年能产生的「孝廉」人数,这也并不多吧!”
“确实如此。”朱熹肯定地说道:“但是,这已经是「庶族」群体入仕为官的唯一通道。比如曹操、袁术、公孙瓒、荀彧、贾诩、王朗等人,刚开始时,他们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做官。”
刘闪点点头,朱熹继续说道:“所谓举秀才,就是以「州」为单位,选择优秀的人才为官;到了东汉光武年间,为了避讳「秀」字,「举秀才」就改为「举茂才」。
茂才的推举更加严格:每年,各州的刺史或州牧可以推举一名茂才。另外,司隶校尉和三公,每年也可以推举一个茂才。”
“这么说来,能通过举茂才入仕为官的人,岂不更加稀少?”刘闪惊愕地问道。
“确实如此!正因为「茂才」的数量稀少,朝廷对茂才出身的人极为重用。能被推举为茂才者,几乎都是为官多年的现任官吏,他们凭借着茂才的出身,自然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不过,「庶族」群体要想通过举茂才为官,这就难于登天了。”
朱熹说罢,刘闪似乎想起了什么,赶紧问道:“我听说,先皇曾举荐过袁绍的长子袁谭为茂才,是否有此事?”
“确有此事!”朱熹肯定地说道:“从陶谦去逝到下邳被吕布偷袭期间,我昭烈皇帝曾短暂地担任过徐州牧,在这一年里,手上确实有一个举茂才的名额。”
确认这事后,刘闪很是不解地问道:“当时群雄纷争,先皇麾下有张飞、关羽、简雍、糜竺、孙乾等人。先皇既然有这个举茂才的名额,为何没有用来推举自己人为官?此时的袁谭已经是青州刺史,先皇为何要将这个宝贵的名额,用来推举袁谭?”
“呃……这……”
先前,对于汉武帝的所作所为,不论是对是错,朱熹都不敢有半点的猜测和指责。
此时,对于先皇刘备的这个作法,不论是对是错,不论用意如何,朱熹就算知道也不敢直言。
有鉴于此,刘闪也不勉强。
正因为朱熹吱吱唔唔地不敢说,刘闪略经思索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