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假郡守
刘闪让向宠和几名宿卫兵在外面等待,独自上楼去往雅间入座。
餐点小吃很快就送来,刘闪漫不经心地拿起一块糕点,却有轻微的敲门声传来。
“朱熹来得这么快?”刘闪疑惑地放下糕点:“进来吧!”
房门被推开,一名婀娜多姿的红衣少女抱着琴,轻移莲步入内。
“本公子没叫乐姬!”刘闪不解地说道。
“公子……”女子作揖行礼:“公子之旷世诗作,小女子有幸一睹,实乃三生有幸;从公子的诗作中,能看出公子乃重情之人;小女子不请自来,愿为公子抚琴一曲,解君心中烦忧。”
女子说得极为诚恳,刘闪实在不忍拒绝,于是做了个「请」的手势。
女子缓步入内,刘闪扭过头,只见十几个女子正往这边而来,琴瑟琵琶无一不齐,吓得赶紧关上房门。
“咚咚咚……”
“公子……”
“不用,已经有了!”刘闪不容质疑地说道。
房中渐渐传出琴音,门口的一群女子这才慢慢散去。
刘闪拿起糕点,目光不经意地瞥向帘后,只见那红衣女子盘坐在地,及腰的长发犹如瀑青丝,散发着暧昧而又迷人的气息。
她纤细的十指在琴弦上来回拨动,美妙的声音瞬间倾泻而出,是那么的柔婉动人,就像一汪清泉潺潺流淌,又好像林间鸟儿的呢喃,时而又宛若浪花击石,江河入海……
“咚咚咚……”
“刘公子,下官朱熹,前来拜会。”
“进来吧!”
因为向宠和关银屏都给他打过「招呼」,不能让其他人知道「刘公子」的身份,眼看房中还有乐姬,朱熹又不便行大礼,自然是不知所措。
刘闪让朱熹坐下,倒了杯茶放在他跟前,做了个「请」的手势,坐下后问道:“短短几月,朱大人就从县令升任假郡守,必有过人之能吧?”
“刘公子谬赞了!下官只是做了份内之事,受向大人和蒋大人提拔,这才暂代郡守之职,并无过人之处。”
“我只在岳阳短停半日,却也窥得长沙各县之概况。如今的岳阳城一片生机勃勃,百姓安居乐业,南来北往客商云集,街边商品琳琅满目,又有十位太学生入成都深造,高居全国之首!这皆是朱大人之功,有目共睹,并非谬赞。”
“份内之事……份内之事……”
“朱大人,每郡标配十五匹马,你将十匹特批给给太学生,这是何意?”
“这……”
“但说无妨!”
“不瞒刘公子!当今天下,为官之途皆被士族垄断;庶民能为官者,唯我大汉而已。”
朱熹稍稍犹豫后继续说道:“下官以为:仅以为官而论,经过太学深造的庶民,不比察举而来的士族差!我大汉人才凋零,下官将马匹批给优秀的太学生使用,再以隆重之礼欢送他们去成都深造,实为激励郡内的庶民百姓,激励他们奋而上学,成为大汉复兴之栋梁。”
朱熹的回答,刘闪很是满意。
又问了几个问题后刘闪得知,因为江夏郡刚刚平定,只有靠近长沙的几个县才有官员治理,现在并无郡守。
前日刘闪所见的三个男子,皆是幕阜山下的原吴国百姓。他们得知现在的大汉,有一条「庶人为官」的入仕之途,于是毫不犹豫地向岳阳县府申报户籍,并在大学结业的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去成都上「太学」的机会。
在这个时代,不论是大汉还是魏、吴两国,就算在富户百姓中,能骑马者也少之又少。
朱熹将治所的马匹特批给他们使用,既是帮助他们做好去成都的各项准备,也是提前给他们「光宗耀祖」的机会,以此激励其他的庶人百姓。
弄清原委后,刘闪突然想起自己的小时候:那时候的大学没有普及,能考上大学改变自己命运者少之又少。
因此,每当村里的贫苦百姓家出了大学生,村民们都会敲锣打鼓相送。
刘闪对朱熹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突然又想起自己担心的那个问题,于是问道:“朱大人,我大汉选拔庶人为官,与先汉的「察举制」,或曹魏的「九品中正制」相比,有何优劣?”
“刘公子,不论是庶人百姓还是士族大家,其间皆有治国的良才。先汉的「察举制」和曹魏的「九品中正制」,皆是在士族群体中选拔官员,我大汉则是在庶人百姓中选拔官员。下官以为,这只是选拔人才的范围不同,并无优劣之分,不过……”
朱熹欲言又止,刘闪赶紧问道:“不过什么?朱大人但说无妨!”
“刘公子,自周天子施行分封制以来,士族群体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吴、魏两国,士族左右着国家的一切。
这便是魏、吴两国效法我大汉,施行改革全部获得失败的原因;
我大汉远居西川,士族群体对各项政策的影响稍小,启用庶人为官,并不会受到太大的阻碍;但是,我若在魏、吴两国推行此法,士族群体必会群起而攻。”
朱熹喝口茶,润润喉咙之后,不无担忧地提醒道:“刘公子,我大汉收复魏、吴两国所占之疆土后,必须要顾及士族群体利益:既要拉笼这个阶层,又要缓合士族群体与朝廷之间,以及士族与庶人之间的矛盾,必须要平衡各自的利益。否则,我大汉必会陷入动**!刘公子,还须早做应对才是。”
刘闪注意到,朱熹屡次提到「士族」的概念。
从朱熹的话中,刘闪也感觉到朱熹口中的「士族」,与自己认识中的「世家」和「门阀」似乎有不同,正欲详细询问时,身着便装的贼曹(郡治所治安官吏)匆匆来报:
“郡守:在对门的烧烤店中,刚刚发生聚众私斗;几名西席与秦氏的家丁发生争执斗殴,双方各有损伤。这案子是由大人处理,还是转交岳阳县府?”
这名贼曹与朱熹一同前来,他并不知道朱熹来见何人,眼看朱熹没有表态,于是呆呆地站在一旁。
刘闪突然明白,原来朱熹在等自己发话,于是说道:“小小的私斗,朱大人按律处理就行。”
朱熹点点头后问道:“双方各有多少人参与私斗?”
“大人,共有四名西席,六名朱家家丁。”
“朱家的家丁,先当街各打二十板;然后,将十名私斗者,全部移送岳阳县府,按律处理。”
“诺!”
贼曹出去后,刘闪不解地问道:“朱大人,私斗的起因暂且不明,先将朱家的家丁当街打二十板,是否有失公允?”
“刘公子,我先汉的显宗皇帝尚且尊重恩师,尊桓荣为「西席」,我大汉历代皇子亦尊恩师为「太傅」;
今,秦家的家丁在私斗中殴打西席,如此不尊师者之行为,必须严惩!至于其中的是非曲直,再由县府禀公处理。”
“若是几位西席故意挑起争端,那秦家的家丁,岂不是白挨板子?”刘闪问道,他对朱熹的话仍然不能认同。
“刘公子,自下官假郡守以来,在现有汉律的基础上,另加了「西席犯法,罪加一等;不尊西席,罪加一等」的律令。所以,不论秦家的家丁是否有过错,他们在私斗中殴打西席,必有「当街打板二十」之惩戒。”
现在的朱熹只是「假郡守」,但他已经是事实上的长沙郡守。
在汉代,郡守之责,除了劝课农桑,平断狱讼,征租督赋,选贤举廉,典兵治安之外,更担负着「教化一方」的重要职责。
当然,由于各郡的情况略有不同,郡守在遵守已有汉律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细致的法令,这并无什么问题。
眼看刘闪没有说话,朱熹正色说道:“刘公子,荀子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因此,下官才以法令的形式,要求并规劝西席洁身自好,端正品行,严守律法;
同时,再以法令的形式,对西席的权益给予足够保障。如此一来,「师者自端,人人尊师」,大汉可兴也!”
“说得好!”刘闪猛拍桌子,站起身兴奋地说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师者自端,人人尊师!此律若在全国推行,大汉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