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69节: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确立后市场理论的进展与突破(3)

五、市场与计划不是排斥的,而是互补的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计划与市场是互相排斥的,它们之间是太极图式的关系,计划范围的扩大就是市场范围的缩小。各种经济活动都是按照自上而下的,主要是由实物指标构成的指令性计划,通过各级计划和财政机构层层落实,从而窒息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计划与市场结合就不可避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互相排斥-板块结合-互相渗透的内在结合。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表现在:(1)计划--保证宏观经济大体协调,管总量平衡和长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促使微观经济活跃,使之富有生气,管个量平衡和短期产业结构调整。(2)一方面,计划要以市场为依据,尊重价值规律,计划的对象为市场;另一方面,市场要受计划的调控,但以间接调控为主。

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内容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理论界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了许多新的认识。(1)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引入市场机制,把市场搞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总方向。(2)市场是商品经济活动的舞台,不同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就是在这个舞台上分胜负、见高低的,竞争性市场为不同的企业提供了同等机会,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跑。(3)市场是连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枢纽。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是新的商品经济体制的运行模式。(4)实行国家对企业间接控制为主的宏观经济管理,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必须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市场体系大体完善这两个基本条件。(5)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使国家对企业的管理能够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从而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制度。(6)市场是一个体系,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市场,只有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才能发挥市场的整体功能。参见陈晓伟《十年来市场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情况简介》,《财贸经济资料》1988年第4期。

有的论著,对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了专门论述。有的文章主张改革应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商品市场,第二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市场体系。这是因为,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逻辑上,商品市场都是劳动市场、土地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前提或基础。当然,这些市场并不能绝对独立地存在,商品市场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事实上和其他市场形成和完善的进程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第一阶段在以建立和完善商品市场为重心的改革的同时,应当使其他市场的形成开始起步。"参见郭树清、楼继伟、刘吉瑞《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构思》,《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6年第35期。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费景汉、B.雷诺兹在他们设计的中国经济体制总体改革规划(1986-2006)中,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分为初期(1978-1985)、中期(1986-1997)和后期(1998-2006)3个时期,并按建立各类市场的顺序作为划分这3个时期的重要标志。初期为货币经济的来临,中期为建立商品市场,后期为建立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参见《中国经济体制总体改革合理顺序的探讨》,《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87年第11期。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者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市场关系的发展是有序的,大致是:先建立商品市场,其次是金融市场,最后是劳动力市场。

参见张卓元、吴敬琏《亚洲三国发展的经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7年第4期。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上述设想总的说是正确的。从1978年年底开始,中国主要放开农副产品市场和价格,接着放开工业消费品市场和价格,然后放开生产资料市场和价格。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已形成一个比较发达的商品和服务市场体系。与此同时,生产要素市场如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等,也开始逐步建立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市场理论的发展同市场体系的扩展相互促进相当明显。正如有的文章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体系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单一到配套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各种资源通过分配、调拨进行配置的做法,市场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一是市场基础建设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二是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遍布城乡商业网点形成了巨大的商品网络,相继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商业形态,如连锁超市、仓储超市、拍卖市场、旧货市场、电视购物、网上交易等。三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市场主体结构的合理化格局基本形成,除国有和集体外,还包括私营、联营、外商经营的商业企业。四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以市场为主导的价格机制建立。五是市场法规不断健全,市场管理逐步加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我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参见张俊飚、王宏杰《我国市场体系建设探析》,《财金贸易》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