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68节: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确立后市场理论的进展与突破(2)

三、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主要靠市场协调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通行着一种产品经济的直接计划机制,国家管理权力过度膨胀,成为经济的唯一调节者。与此相呼应,传统理论认为,计划机制是社会主义唯一的调节机制,没有市场协调的余地。市场协调只能带来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是同计划机制完全对立、互相排斥的。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这种理论既陷入官僚主义空想,窒息了经济活动的生机和活力,又不可能保证社会经济生活实现正常的良性循环,反而把经济搞死了,为仓库而生产大量存在,致使资源配置劣化,损失浪费惊人。许多经济学家提出,既然社会主义经济还是一种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既然商品关系、市场关系是其基本经济关系,以体现经济横向联系为特征的市场机制就成为主要调节机制。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使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主要依赖市场协调,逐步加强市场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以及对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导向作用,而国家则更多地通过有计划地调节市场,来引导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把商品经济纳入互相协调发展的轨道。市场协调的整体功能是:一方面,促使资源配置优化,实现帕累托状态;另一方面,提高微观营运效益--产需衔接和竞争,少投入多产出。

有的文章提出,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体制基础是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微观基础是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客观基础是价值规律,市场调节不能只局限于微观经济;计划与市场结合的主观条件是树立现代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经销观念。参见何克《论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载《中国市场发育探索》,中国物资出版社1992年版。

四、供不应求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固有的规律

传统理论认为,供不应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固有的规律。从20世纪30年代起,斯大林的一个观点曾广泛流行,即社会主义国家有购买力需求的增长总是超过生产的增长,还说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种理论观点的影响下,我国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一样,长期以来物资供应短缺,生产单位的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认为,供不应求、经济短缺是传统体制的产物,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我们改革经济体制就是要改变这种供不应求、经济短缺现象。因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而这就要求供求是平衡的,最好形成供略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因为供求平衡或供略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有利于市场协调,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