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58节:第六节 21世纪初期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思考与探索(4)

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开始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后,再次提出这个概念,显然就使它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

有学者认为,从提出"城乡统筹发展",到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是一脉相承、不断深化、从务虚到务实的过程。

鉴于当前城乡发展严重失调的状况及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负面影响,"城乡统筹发展"是调整城乡关系的重大战略理念,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调整城乡关系的重大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调整城乡关系的重大战略举措,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消除当前过大且不合理的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向。

也有学者认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新提出,标志着在科学发展观的倡导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导向开始从主要促进农民增收,逐步转向同时加强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村社会发展等薄弱环节;从重视农民、农村、农业的即期发展转向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也标志着解决"三农"问题宏观政策的转型,即从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的农村综合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转向促进农民福利的持续增加。

有学者特别提出,从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二十个字的目标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综合、科学的范畴,既包括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包括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既包括农村的经济基础,也包括农村的上层建筑领域;既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包括农村政治发展;既包括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卫、文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从而是一个涵盖整个农村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宏伟目标。

郑新立:《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1期;姜长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6期。

毫无疑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是一个庞大的、繁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在较长时期内才可以完成的目标,必须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在把哪一方面放在优先位置,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不同学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