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45节:第四节 关于农村第二步经济改革与农业发展战略的讨论(19)

一种是自给自足战略。

这是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粮食战略,也是当前我国政府所选择的战略。

这一战略的基本点正如199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开发表的粮食白皮书中所表述的:"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方针。

中国将努力促进国内粮食增产,在正常情况下,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净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问题》,《人民日报》1996年10月25日。

国内不少学者是支持政府采取这一战略选择的,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释。

有人说:"我国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只能依靠自力更生,不可能依靠任何别的国家来帮助我们解决。

一是谁也解决不了我国这么大的问题;二是假定别国来帮助解决,我们也就会受制于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我国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始终是一种战略性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着人民和国家的安危。

"詹武:《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真理的追求》1993年第5期。

有人说:"中国依靠国际贸易进口粮食是根本不可能的","首要的限制因素是有限的世界粮食贸易量","世界市场上没有足够的粮食可供应";其次,"即使有,中国也买不起";再者,"即使买得起也运不起"。

楚军红、贺至:《中国人口增长与粮食供求前景论坛综述》,《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6期。

有人说:"我国存在着较大的粮食增产潜力,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养活自己",而要达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实现"两个相等",即"总人口=粮食播种总面积"、"人均粮食需求量=粮食亩产量",保证"人均1亩地,每亩产粮400-450公斤"。

许明主编:《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另一种是比较优势战略。

这是国内一些经济学者提出的全新的粮食战略选择思路,他们认为"利用本国的比较资源优势选择主导产业,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法","自给自足的粮食政策对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确起到很大作用,但却难以掩盖由此而来的诸多问题:不考虑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农业特别是粮食部门畸形发展、农业结构失调以及土壤植被被破坏,等等"。

"经济学理论证明,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将会失去农业的比较优势,食品和天然纤维的自给率将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下降。

故此,在没有政府干预的前提下,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农产品的自给率将会很快下降。

亚太一些迅速崛起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证实了这种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农业资源贫乏、耕地稀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的我国,在经济迅猛增长的今天,再一味强调农产品自给而忽视比较优势原则,必将错过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的良机"。

郑凤田、陈武:《关于我国粮食供给的分析》,《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