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29节:第四节 关于农村第二步经济改革与农业发展战略的讨论(3)

5.造成我国近几年农业徘徊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常规增长手段未能在超常规增长手段的功力基本耗尽之后迅速补位所致。所谓常规增长手段系指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1)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2)增加资源用量;(3)技术进步。而超常规增长手段则是指释放被极不合理的旧体制严重压抑的潜在生产力和人为的价格调整等。1984年以前我国农业的增长基本是超常规增长手段的作用结果,1984年以后没有及时转换增长手段,从而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农业增长下降的幅度。而且,只要常规的农业增长手段未成为农业增长最基本的推进动因,导致农业徘徊的根源就没有消除。所以会出现这种增长手段转换的不协调,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神化,以为只要有了生产责任制,一切有关农业增长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李周:《农业比较利益、农业补贴与农业本质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11期。

(二)认为我国农业困境的产生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

1.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天赋资源严重稀缺的约束。从根本上看,当前农业危机的产生实质上是资源利用已趋近于极限的必然反映,不是靠增强改革意识或发展意识所能解决的。中国将始终摆脱不了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中国的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问题,只能着眼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通过对外贸易的国际转换来谋求克服解决。郭晓鸣等:《中国农业:改革中的危机与危机中的突破》,《改革》1989年第6期。

2.比较利益悬殊是农业问题的症结所在。农业内部比较利益的明显差距,造成了许多农作物生产的大起大落和种植业的徘徊;农业与非农产业比较利益的明显差距,使农民务农积极性减退,过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产品调出与调入地区之间比较利益的显著差距,使地区之间的经济摩擦增多;农业投入缺乏内在经济利益动力机制,使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要保证农业稳定增长,必须解决现实存在的比较利益差距悬殊问题。周富祥、钟诚:《调节比较利益,稳定农业发展》,《改革》1988年第6期。有人更认为,农业比较利益低是一种客观规律,不承认这一规律,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住目前农业徘徊局面的根本原因,也就不可能科学地把握住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叶兴庆:《论我国农业问题的本质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10期。

3.我国当前的农业问题是又一次的土地问题。在现有土地结构下,把极有限的土地资源又平均分配,使农民除了自给性生产外,能拿到市场上去的产品极为有限,因此失去了种好地的经济动力。而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社会中,任何一项生产一旦失去了经济动力,就非萎缩不可。因此可以说,在现有土地结构下,农业的徘徊是早晚要到来的,带有必然性。冯东书:《农业问题是又一次土地问题》,《农村发展探索》198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