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18节:第三节 关于农民三大改革创新的理论探讨(11)

有人认为"苏南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它采取在乡村公有制(也可以说是一种社区所有制,有人则认为是社会主义集团所有制)的基础上发展乡镇集体企业,转移了农业劳动力;与城市经济体制比较衔接,运行相对平稳;工业经济基础比较扎实,农民收入差距也较小,依靠乡镇企业的积累,实行"以工补农",兴办了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了乡村城镇,使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但是,其弊病则在于乡镇集体企业一般都办成了乡村内的"小全民",人员由乡村政府安排,利润也多由乡村政府支配,往往平调很多,少数完全成了"官办"企业,因而不可避免地也表现出"官办"的种种通病。

而且由于乡镇集体企业的兴办方式与城市企业基本类同,筹资规模彼此接近,因此进入非农产业的方式和门类较为单一和集中,容易形成一些行业同一水平层次的过度竞争,与城市工业发生摩擦较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温州农村考察组:《温州农村商品经济考察与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探索》,《经济研究》1986年第6期。

另外,有人认为这种模式多分布在大中城市辐射带范围内的发达地区,从而受其制约度很大,也是它的局限性。

涂一氓:《乡镇工业企业的概念、模式分类》,《乡镇经济研究》1986年第3期。

2."温州模式"。

这是浙江省南部温州地区沿海一些县的农村出现的一种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模式。

有人认为,所谓"温州模式",就是以发展家庭工业为主体,以小商品为生产经营的主要内容,以充分依靠市场为主要调节机制的发展农村商品经济道路,这是一条对远离大中城市、原来集体经济不发达、人多地少、贫困落后的农村,发展商品经济,迅速致富行之有效的可供选择的道路。

章琳:《建立开放型的市场网络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前提》,《经济研究资料》1986年第8期。

有人把这种模式概括为五个方面的特征:(1)经济形式家庭化,农村工业中以家庭工业为"主角";(2)经济方式专业化,家庭经济在供、产、销以及生产过程诸环节中都实行专业分工;(3)专业生产系列化、群体化,形成以一区为单位的专业生产和专业市场相结合的产销基地;(4)生产要靠市场化,原材料、各种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都是通过市场交换,自由流动组合;(5)服务环节上的协作化,家庭经营与社会化服务相互依存。

李仁续:《乡镇企业经营格局探索》,《农业经济问题》1986年第4期。

有人则认为"温州模式"的本质是"市场型经济","具备市场型经济的一切特征",其优势也正在于"通过家庭经营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一举解决了三个问题:(1)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家庭内劳动力的剩余劳动时间找到了出路;(2)为城乡居民对某些小商品的需求提供了廉价的供应,为全社会增加了财富;(3)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开辟了一个新的窗口,提供了一种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时期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家庭经济的新格局"。

罗涵先:《温州模式与市场经济》,《农业经济问题》198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