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15节:第三节 关于农民三大改革创新的理论探讨(8)

当然,乡镇企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由此也产生了一些对乡镇企业的非议,例如,在与农业的关系上有人指责发展乡镇企业挤占了耕地、使年轻的有文化的青壮年主要劳动力纷纷离开农业,农业反倒成了"副业",真正长年留下从事农业的多为老弱妇孺,以及"三废"的排放把工业的污染扩散到了农村,从而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在与城市国营工业的关系上,有人指责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以小挤大"、"以落后挤先进",是与国营大工业"争原料、争资金、争市场"等。

有人还认为,乡镇企业--小城镇这一道路引发了"农村病",集中表现为农村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小城镇发展无序化以及离农人口"两栖化",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乡镇企业--小城镇这种道路,在国家尚未彻底放弃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赖以存在的种种政策和制度的条件下,不可能彻底突破二元经济体制。

因此,乡镇企业--小城镇只能作为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模式,绝不能把它说成是最佳目标模式。

有人指出,我国的乡镇企业是在许多非理性运行的政治、经济环境中降生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从它的母体中带来了许多先天性障碍。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与逐步完善,这些先天性障碍给乡镇企业的后天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资源配置分散化;产品、产业结构同构化;经营主体单一化、混浊化;经营运行的社区化;微观管理行政化、经验化;经济效益低效化,等等。

顾益康、黄祖辉、徐加:《对乡镇企业--小城镇道路的历史评判》,《农业经济问题》1989年第3期;贺军伟:《走向协调:谈乡镇企业的产业政策》,《中国农村经济》1990年第2期;乡镇企业研究课题组:《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及其与国民经济的宏观协调》,《中国农村经济》1990年第5-6期;罗伟雄、崔国忠:《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工人日报》1994年9月5日。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进程加快,国内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等因素的作用下,乡镇企业原有的优势逐步减弱,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性、结构性固有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乡镇企业继续实行量的扩张已十分困难,相当一批乡镇企业纷纷陷入困境。

有人对乡镇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六个方面做了分析:(1)乡镇集体企业承受着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