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83节:第五章 企业制度演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研究

第五章 企业制度演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除农村外,全国几乎是国有企业一统天下,城镇集体企业实际上是地方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而是它们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物和算盘珠,按照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和经营,利润全部或几乎全部上交,职工工资由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捧国家的"铁饭碗",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束缚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1978年。这期间,经济学界对改进企业制度和管理也进行了不少的研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但因总的经济体制没有改变,这些有价值见解很难付诸实施,甚至受到批判。

1978年年底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在这前后,经济学界则从理论上论证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应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经济利益主体。蒋一苇提出了著名的"企业本位论"

参见蒋一苇《企业本位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两权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理论、"承包制"理论等。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化,人们发现,光是放权让利没有约束机制会导致短期行为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股份制、现代公司制的改革道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围绕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了股份制理论、垄断与竞争理论、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理论等。与此同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大量发展,大量私营企业也像公有制企业一样面临向现代企业转型问题。从此,企业理论创新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预期,随着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制度创新的不断完善,企业理论也不断向前推进。

下面,让我们考察一下新中国成立60年企业理论是怎样主要随着企业体制的改进、管理的加强,特别是1978年以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开展、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有所创新的,而创新的企业理论又是怎样有力地推动国有等各类企业改革的深化并将指导今后新体制如何逐步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