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65节:第六节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确立(3)

与此同时,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大量的论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步深入人心。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利用外资理论、资本市场理论、公共财政理论、金融创新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社会保障理论、效率与公平关系理论、法治市场经济理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三农"研究等,经济学界都有深入研究,其中有些成果具有超前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和党的强力推动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步步深入。举其要者有:1994年分税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1992年以后个体私有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末开展的以明晰产权为中心的集体企业改革,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以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2003年以来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并要求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5年以来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先后整体上市,20世纪末开始的农村综合改革,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以全覆盖为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等。

应当清醒认识,到现在为止,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不够完善,还有不少改革攻坚任务有待完成。举其要者至少有: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尚未很好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环境尚未很好形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待健全,垄断行业改革刚刚开始,宏观调控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收入分配关系远未理顺,社会保障体系相当薄弱,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亟待完善,对外开放有待提高水平和质量,市场经济法制体系远未完备,等等。今后要加大改革力度,力争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预期,随着改革攻坚的深入开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划时代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计划与市场关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把作为经济调节手段的计划或市场,说成是区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标志,把计划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这种认识,完全不符合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制订各种经济发展计划,调控宏观经济的运行。而实行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则因贬低和排斥市场的作用,窒息了经济的生机和活力,以致在和平经济竞赛中败北。事实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借助市场,才能重新活跃被指令性计划捆住了手脚的经济活动;只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提高经济效率。当然,市场也不是万能的,需要有"看得见的手"如政府的宏观调控等,来纠正市场的缺陷,以保证经济的健康运行。

第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使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互适应相互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世界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的今天,只有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振兴中华,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以经济的辉煌业绩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与成熟,从而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厦。

第三,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转轨经济学或过渡经济学,也是以论述从计划主导型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及其规律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迄今为止,只有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的经验和规律性,最具有典型意义。揭示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规律性,将为当代经济科学增添新的篇章,从而丰富和发展当代经济科学。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全新的理论体系,既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为这一理论提供素材和养料,也需要经济学家的艰辛探索和理论概括,需要经济学家的理论勇气和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认识真理的过程是复杂而曲折的。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真理被多数人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在学术研究上真正贯彻"双百"方针,是经济学家们由衷的期盼。这也是防止扼杀真理、打击坚持真理者悲剧重演的重要保证。